【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麦轮作区秸秆处理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秸秆还田
,具体地说是一种稻麦轮作区秸秆处理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增产作用。
[0003]传统意义的秸秆还田就是将秸秆粉碎,然后翻耕到土壤中,这种秸秆还田的模式在小麦和玉米的轮作区是适用的,但是在稻麦轮作区,却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0004]第一,在插秧时,由于田地内水量大,原本被翻耕到土壤内的秸秆会漂浮起来,既不利于插秧,也不利于秸秆的腐解。
[0005]第二,插秧时,容易插到小麦的秸秆上,秸秆腐烂产生有害气体,会导致僵苗、黑根的现象,影响秧苗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麦轮作区秸秆高效处理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在稻麦轮作区由于秸秆还田而产生的水稻容易出现僵苗、黑根等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麦轮作区秸秆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小麦秸秆还田;1.1清除田间障碍物;1.2小麦收割,留茬高度在8厘米以下,粉碎后的小麦秸秆长度在5厘米以下;1.3施用秸秆促腐剂;1.3.1将尿素和秸秆腐熟剂混合均匀,然后均匀的抛撒到粉碎的小麦秸秆上,并及时翻耕入土;1.3.2翻耕入土后再旋耕1~2遍;第二,水稻种植,且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在秧苗返青后要及时脱水露田,在水稻追肥时,应在穗肥中减掉步骤1.3.1中已施用的氮素量;第三,水稻秸秆还田;3.1清除田间障碍物;3.2水稻收割,留茬高度在8厘米以下,粉碎后的水稻秸秆长度在5厘米以下;3.3施用秸秆促腐剂;3.3.1将尿素和秸秆腐熟剂混合均匀,然后均匀的抛撒到粉碎的水稻秸秆上,并及时翻耕入土;3.3.2翻耕入土后再旋耕1~2遍;第四,小麦种植,且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在小麦追肥时,在拔节孕穗肥中减掉步骤3.3.1中已施用的氮素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秸秆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2和3.2中,粉碎长度合格率要求≥85%,且粉碎后的秸秆要均匀抛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秸秆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3.1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炜,张勇,解磊,王月霞,徐白,张玉燕,杨晓娟,赵娜,刘伟,曹景山,陈峰,赵庆雷,刘宏元,张士永,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