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606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力传输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其包括壳体,以及若干沿壳体长度方向沿伸的导体,壳体由上盖板、下盖板和两个侧板合围形成具有内部空间的封闭结构,若干导体在壳体宽度方向上平行间隔设置于壳体内,且在壳体长度方向上导体贯穿壳体;导体中包括PE线,PE线位于壳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凹槽内侧各设置有一沿壳体高度方向延伸的内板,内板将两个具有翻边的导体相隔,使得两个内板和两个具有翻边的导体之间形成容纳PE线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有效降低母线槽运行时的温升指标,提高了母线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了母线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了母线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传输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常规密集型母线槽结构特点:密集型母线槽由壳体、相母线、聚酯薄膜、绝缘隔板、绝缘夹块、外壳紧固件、连接器紧固件等构成,母线表面采用聚酯薄膜包覆;母线之间按照L1、L2、L3、N顺序紧密排列夹紧,装配在母线槽壳体中,呈“三明治”结构。现有密集型母线槽,由外壳(盖板和侧板)、导体(铜排或铝排)、绝缘材料、紧固件组成将包围导体的盖板、侧板通过紧固而成。而具有PE线的母线槽的设置方式往往也采用类似上述的结构,即L1、L2、L3、N和PE并排设置在壳体内,由此产生的缺点是散热能力差、母线运行时导体之间积热严重,特别是在母线运行时,由于导体采用多层结构,处在内部中心位置的导体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扩散,严重降低了母线的使用工况,为了达到使用标准,只能扩大导体截面或增大外壳散热面积,且造成母线整体成本过高,实际运行工况较差。
[0003]因此,为使母线槽安全工作,增加导体载流量,保证其各部位温升符合国家标准,形成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包括壳体,以及若干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沿伸的导体,所述壳体由上盖板、下盖板和两个侧板合围形成具有内部空间的半封闭结构,所述若干导体在所述壳体宽度方向上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在所述壳体长度方向上所述导体贯穿所述壳体;
[0007]至少两个所述导体被配置为上下两侧具有翻边的截面呈C字形结构,所述翻边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紧密贴合,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向外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能够容纳所述导体的翻边;
[0008]所述导体中包括PE线,所述PE线位于所述壳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凹槽内侧各设置有一沿所述壳体高度方向延伸的内板,所述内板与位于中间的PE线厚度相同,PE线高度为导体高度的50%。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侧板外壁设置有散热槽。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导体的表面均包裹有绝缘膜。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体除所述PE线外有4个,最外侧的两个导体分别为L1相导体和N相导体,与所述L1相导体和N相导体相邻的两个导体分别为L2相导体、L3相导体,其中所述L2相导体、所述L3相导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且所述翻边分别朝向左右两侧。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侧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折边,所
述折边分别与所述上盖板、所述下盖板连接并与所述凹槽形成容纳所述L2相导体、L3相导体的翻边的空间。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板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为一体成型设置。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盖板、下盖板与所述侧板为铁、铝或其合金制成。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绝缘膜为绝缘粉末或绝缘液态材料。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通过将PE线居中设置,能够将内部积热通过上下盖板的内板传递至外界,有效防止了内部积热的现象产生,并且结构紧凑,不易发生变形;
[0018](2)改进处于中心位置的导体的结构,通过与壳体贴合的翻边有效增加热传递效率,特别是能够将内部的导体的热量传递出来,防止了积热现象,有效降低母线槽运行时的温升指标,提高了母线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19](3)由于不增加其他的导热材料,仅在壳体和导体的结构进行改进,生产制作工艺简单,产品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2]图中:1、上盖板;2、下盖板;3、侧板;4、L1相导体;5、N相导体;6、L2相导体;7、L3相导体;8、翻边;9、散热槽;10、折边;11、内板;12、PE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
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参考附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包括壳体,以及若干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沿伸的导体,壳体由上盖板1、下盖板2和两个侧板3合围形成具有内部空间的半封闭结构,若干导体在壳体宽度方向上平行间隔设置于壳体内,且导体在壳体长度方向上贯穿壳体;具体的,导体为5个,每个导体表面均包裹有绝缘膜,绝缘膜为绝缘粉末或者绝缘液态材料,通过热固方式定性并采用硫化喷涂工艺形成上述的绝缘膜。并且最外侧的两个导体分别设置为L1相导体6和N相导体7,与L1相导体4和N相导体7相邻的两个导体分别为L2相导体6、L3相导体7,其中L2相导体6、L3相导体7被配置为上下两侧具有翻边8的截面呈C字形结构,翻边8与上盖板1和下盖板2紧密贴合,上盖板1和下盖板2向外侧设置有凹槽,凹槽能够容纳导体的翻边8。且L2相导体6、L3相导体7的翻边8分别朝向左右两侧。当然导体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但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7]如图所示,在L2相导体6、L3相导体7之间,设置有与上盖板1、下盖板2一体成型的内板11,内板11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若干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沿伸的导体,所述壳体由上盖板、下盖板和两个侧板合围形成具有内部空间的半封闭结构,若干所述导体在所述壳体宽度方向上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在所述壳体长度方向上所述导体贯穿所述壳体;至少两个所述导体被配置为上下两侧具有翻边的截面呈C字形结构,所述翻边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紧密贴合,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向外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能够容纳所述导体的翻边;所述导体中包括PE线,所述PE线位于所述壳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凹槽内侧各设置有一沿所述壳体高度方向延伸的内板,所述内板将两个所述具有翻边的导体相隔,使得两个所述内板和两个所述具有翻边的导体之间形成容纳所述PE线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线居中结构的密集型母线槽,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大华黄宏斌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东山集团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