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包括:上位机、检测控制装置及若干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底板、总线通讯模块和分别与若干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检测模组;控制底板包括主控芯片和电源管理单元;主控芯片和检测模组分别与电源管理单元电连接,且主控芯片和检测模组均通过总线通讯模块分别与上位机进行通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检测系统不仅便于安装,还能兼顾后期可能存在的升级、改装需求,能够确保系统高效准确的配合质控平台,对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收集、质控分析和追踪等。数据进行统计收集、质控分析和追踪等。数据进行统计收集、质控分析和追踪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测试
,尤其涉及到一种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电子雷管安全、可靠、精准、环保等与生俱来的优势在爆破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识和使用,随着电子雷管产量的提高,需要对电子雷管的控制模块的功能性参数进行检测,如通讯、计时及起爆工作参数(如高压电流、低压电流、充电电流、桥丝电阻等)等,现有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生产测试方式测试部分和系统控制部分均由一个控制器来执行,然而,随着对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测试方式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当前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不仅不能满足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批量生产检测过程产生的运行压力,导致生产效率低,还不利于系统产品的改装和升级,进而无法高效准确的配合质控平台对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收集、质控分析和追踪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不仅不能满足检测过程产生的运行压力,导致生产效率低,还不利于系统产品的改装和升级的问题。
[0004]依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包括:上位机、检测控制装置及若干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底板、总线通讯模块和分别与若干所述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检测模组;所述控制底板包括主控芯片和电源管理单元;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检测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电连接,且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检测模组均通过所述总线通讯模块分别与所述上位机进行通讯连接。
[0005]可选的,所述检测模组包括若干检测小板;若干所述检测小板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若干所述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电连接,并分别通过所述总线通讯模块与所述上位机进行通讯连接。
[0006]可选的,所述总线通讯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底板内的第一CAN总线控制芯片和CAN总线接口,所述第一CAN总线控制芯片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CAN总线接口连接,且所述CAN总线接口分别与所述上位机和若干所述检测小板连接。
[0007]可选的,所述总线通讯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检测小板内的第二CAN总线控制芯片;所述检测小板包括检测控制芯片、升降压模块和PWM控制模块;所述第二CAN总线控制芯片分别与所述检测控制芯片和所述CAN总线接口连接,所述检测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底板的电源管理单元电连接;所述升降压模块和PWM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检测控制芯片电连接,且所述升降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PWM控制模块一端电连接;所述PWM控制模块另一端与所述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电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检测控制芯片均采用微控制单元MCU。
[0009]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源接口和协议转换器;所述电源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协议转换器设置在所述上位机和所述CAN总线接口之间。
[0010]可选的,所述控制底板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的输入控制接口和输出控制接口,且所述输入控制接口和输出控制接口均设置有多路信号控制接口。
[0011]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压接设备,所述压接设备包括用于将所述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压接至与所述检测小板电连接的压接机构,所述压接机构与所述输出控制接口电连接。
[0012]可选的,所述压接机构包括气缸和气缸电磁阀,所述气缸电磁阀连接所述气缸后与所述输出控制接口电连接。
[0013]可选的,所述检测控制装置还包括启动按钮、急停按钮和蜂鸣器;所述启动按钮和急停按钮分别与所述输入控制接口电连接;所述蜂鸣器与所述输出控制接口电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检测模组通过总线通讯模块与上位机进行总线通讯,来获取上位机下发的对相应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性能参数进行检测的检测任务数据包,检测模组包括若干检测小板,由各个检测小板分别对与其电连接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进行功能性检测,控制底板的主控芯片则负责与系统工控器件交互,并通过CAN总线接口与PC端(即上位机)通讯,实现IO口的输入读取与输出控制,将检测到的工控器件的动作信息通过总线通知上位机和各个检测小板,控制底板还为检测小板提供电源及总线接口,同时兼顾供电、通讯及固定的作用,降低了系统运行压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系统中的检测模组和控制底板不仅便于安装,还能兼顾后期可能存在的升级、改装需求,能够确保系统高效准确的配合质控平台,对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收集、质控分析和追踪等。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16]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包括压接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检测小板各部分连接结构、及与CAN总线接口、控制底板的电源管理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0021]图中:0
‑
云平台,1
‑
上位机,11
‑
工业PC机,2
‑
检测控制装置,21
‑
控制底板,211
‑
主
控芯片,212
‑
输入控制接口,213
‑
电源管理单元,214
‑
电源接口,215
‑
输出控制接口,216
‑
ULN2803;22
‑
检测模组,221
‑
检测小板,2211
‑
检测控制芯片,2212
‑
升降压模块,2213
‑
PWM控制模块,23
‑
启动按钮,24
‑
急停按钮,25
‑
蜂鸣器,26
‑
总线通讯模块,261
‑
CAN总线接口,262
‑
第一CAN总线控制芯片,263
‑
第二CAN总线控制芯片,3
‑
电子雷管控制模块,4
‑
压接设备,41
‑
气缸,42
‑
气缸电磁阀,5
‑
协议转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位机、检测控制装置及若干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底板、总线通讯模块和分别与若干所述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检测模组;所述控制底板包括主控芯片和电源管理单元;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检测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电连接,且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检测模组均通过所述总线通讯模块分别与所述上位机进行通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组包括若干检测小板;若干所述检测小板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若干所述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电连接,并分别通过所述总线通讯模块与所述上位机进行通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线通讯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底板内的第一CAN总线控制芯片和CAN总线接口,所述第一CAN总线控制芯片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CAN总线接口连接,且所述CAN总线接口分别与所述上位机和若干所述检测小板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线通讯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检测小板内的第二CAN总线控制芯片;所述检测小板包括检测控制芯片、升降压模块和PWM控制模块;所述第二CAN总线控制芯片分别与所述检测控制芯片和所述CAN总线接口连接,所述检测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底板的电源管理单元电连接;所述升降压模块和PWM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琳琳,谭津,向国安,曾习文,杨安科,欧孔德,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