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455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冲压装置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以及监测测量装置;下模座与上模座之间形成有加工工位和测量工位;监测测量装置包括监测组件和测量组件,监测组件形成有监测工位,监测工位具有监测高度空间,监测高度空间位于加工工位的一侧,以监测位于加工工位的待加工工件的折弯高度,测量组件设于上模座,并与测量工位相对,测量组件抵接于待加工工件以测量其折弯高度,沿待加工工件的传送方向,测量工位位于加工工位的后方。通过设置上述的监测测量装置,能够在对待加工工件冲压折弯的过程中,对工件的折弯高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测量,缩短测量周期,提高对模具的修整效率,进而有效提高工件的生产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压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压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冲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电子产品中包含有大量钣金零件,钣金零件通常由冲压模具加工而成,其中,钣金零件普遍存在成型和折弯结构,若钣金零件的成型高度和折弯角度偏离标准尺寸,会影响电子产品整机的静电、辐射及散热功能。因此,在对钣金零件进行加工时,需确保加工得到的钣金零件的尺寸符合生产标准。
[0003]目前,钣金零件的加工过程通常是将钣金零件经模具加工后,再通过测量工具对零件的尺寸进行测量,若零件尺寸符合标准,则通过该模具继续加工,若零件尺寸不符合标准,则需要对模具进行修正,直至该模具能够加工出符合标准尺寸的零件。如此,测量修正过程繁琐复杂,测量周期长,导致零件的生产效率降低。
[0004]因此,现有的冲压模具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压模具,旨在解决现有的冲压模具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冲压模具,包括:
[0007]上模座;
[0008]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与所述上模座之间形成有加工工位和测量工位;以及
[0009]监测测量装置,所述监测测量装置包括监测组件和测量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形成有监测工位,所述监测工位具有监测高度空间,所述监测高度空间位于所述加工工位的一侧,以监测位于所述加工工位的待加工工件的折弯高度,所述测量组件设于所述上模座,并与所述测量工位相对,所述测量组件抵接于所述待加工工件以测量其折弯高度,沿所述待加工工件的传送方向,所述测量工位位于所述加工工位的后方。
[0010]可选地,所述监测组件包括:
[0011]第一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设于所述上模座;和
[0012]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二感应器设于所述下模座,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形成所述监测高度空间。
[0013]可选地,所述上模座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感应器设有第一触头,所述第一感应器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第一触头显露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外;
[0014]所述下模座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感应器设有第二触头,所述第二感应器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第二触头显露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外,所述第一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之间形成所述监测高度空间。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感应器包括:
[0016]第一感应器本体,所述第一触头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感应
器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
[0017]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器本体侧壁;以及
[0018]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感应器本体,并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壁之间。
[0019]可选地,所述第二感应器包括:
[0020]第二感应器本体,所述第二触头位于所述第二感应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感应器本体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0021]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感应器本体侧壁;以及
[0022]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感应器本体,并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壁之间。
[0023]可选地,所述监测组件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监测组件之间形成所述监测工位。
[0024]可选地,所述测量组件包括两个设于所述上模座的测量表,所述测量表设有测量杆,两个所述测量杆贯穿所述上模座延伸至所述测量工位,并位于所述测量工位的相对两侧。
[0025]可选地,所述测量组件还包括:
[0026]固定圈,所述固定圈连接于所述测量表和所述上模座之间;
[0027]第一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夹设于所述测量表和所述固定圈之间;以及
[0028]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二减震垫套设于所述测量杆。
[0029]可选地,所述上模座包括压盖、第一子模座及第二子模座;
[0030]其中,所述第一子模座和所述第二子模座并列设于所述压盖的一侧,所述第一子模座背离所述压盖的一侧设有冲头,所述冲头与所述下模座相对,以形成所述加工工位,所述测量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模座,所述第二子模座背离所述压盖的一侧设有压头,所述压头与所述下模座相对,以形成所述测量工位。
[0031]可选地,所述下模座包括第三子模座、第四子模座及底板;
[0032]其中,所述第三子模座和所述第四子模座并列设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子模座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折弯凹模,所述折弯凹模与所述冲头相对,以形成所述加工工位,所述第四子模座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压头相对,以形成所述测量工位。
[0033]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和监测测量装置,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形成有加工工位和测量工位,监测测量装置包括监测组件和测量组件,监测组件形成有监测工位,待加工工件的主体部分在加工工位中被上模座和下模座冲压加工,待加工工件的边缘部分连接于主体部分,并经由加工工位伸入监测工位,在折弯的过程中,监测组件对待加工工件的折弯高度进行监测,若待加工工件的折弯高度高于上限阈值或低于下限阈值时,及时对上模座和下模座进行修整;测量组件设于上模座,并与测量工位相对,待加工工件的边缘部分抵接于测量组件并被测量组件测量其折弯高度,若工件的折弯高度超过预设的高度范围值,则对上模座和下模座进行修整。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监测测量装置,能够在对待加工工件冲压折弯的过程中,对工件的折弯高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测量,缩短测量周期,提高对模具的修整效率,进而有效提高工件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7]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8]附图标号说明:
[0039][0040][0041]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3]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与所述上模座之间形成有加工工位和测量工位;以及监测测量装置,所述监测测量装置包括监测组件和测量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形成有监测工位,所述监测工位具有监测高度空间,所述监测高度空间位于所述加工工位的一侧,以监测位于所述加工工位的待加工工件的折弯高度,所述测量组件设于所述上模座,并与所述测量工位相对,所述测量组件抵接于所述待加工工件以测量其折弯高度,沿所述待加工工件的传送方向,所述测量工位位于所述加工工位的后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组件包括:第一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设于所述上模座;和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二感应器设于所述下模座,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形成所述监测高度空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感应器设有第一触头,所述第一感应器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第一触头显露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外;所述下模座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感应器设有第二触头,所述第二感应器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第二触头显露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外,所述第一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之间形成所述监测高度空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包括:第一感应器本体,所述第一触头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感应器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器本体侧壁;以及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感应器本体,并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壁之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应器包括:第二感应器本体,所述第二触头位于所述第二感应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卫海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