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24181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蓄水箱,所述蓄水箱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蓄水箱内部设有冷凝液放热单元,所述冷凝液放热单元包括进气管、液化室、放热室和循环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通液化室,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蓄水箱侧壁,所述液化室位于所述蓄水箱的中上部,所述液化室底部连通放热室,所述放热室的上部设有出口,所述出口低于所述液化室的底部,所述出口连通所述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位于所述放热室的下部,所述循环管的出水口贯穿所述蓄水箱侧壁,所述出水口的位置低于所述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热水上升形成对流,加快放热速度;利用温度差使冷凝水多阶段放热,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适用于蒸汽冷凝液余热回收。汽冷凝液余热回收。汽冷凝液余热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余热回收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能源能够被合理利用,另一部分能源则以不同形式变成了余热余能:这些余热余能可以直接排放,但是余热余能的直接排放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从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需要对余热余能进行进一步的回收利用;具体的,有些能源消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低温余热蒸汽,也就是乏气,对这些乏气的回收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消耗过快的问题以及能源消耗过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0003]如中国技术专利CN214010054U,一种用于生产无水氟化氢的蒸汽冷凝液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水箱、第一蛇形换热管、出液管、第二蛇形换热管、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水位传感器,所述回收水箱的上方安装有进水管,进水管上分别安装有第一水泵和第一电磁阀,回收水箱内设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蛇形换热管和第二蛇形换热管;所述第一蛇形换热管的下方右侧连接有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下方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收水箱的上方右侧安装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回收水箱左侧内壁的下方安装有第二水位传感器。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蛇形换热管和第二蛇形换热管之间的配合使用,能够对蒸汽冷凝液进行两次换热,使余热回收更加充分。蒸汽在第一蛇形换热管内进行冷凝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水箱的水温升高,使越靠近进液管端的水温越高,形成水箱上部的水温高于水箱下部的水温,因此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水温仅仅是水箱上部的水温,形成水温差距增大;并且第二蛇形换热管和第一蛇形换热管相互垂直交错设置,使蒸汽冷凝形成的冷凝水通过第二蛇形换热管沿水箱的高度方向往复流动,由于水箱上部的水温升高容易形成水温高于冷凝水的温度,降低了冷凝水的放热;并且利用大量的水泵促进循环,使结构复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以上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放热快速的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蓄水箱,所述蓄水箱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蓄水箱内部设有冷凝液放热单元,所述冷凝液放热单元包括进气管、液化室、放热室和循环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通液化室,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蓄水箱侧壁,所述液化室位于所述蓄水箱的中上部,所述液化室底部连通放热室,所述放热室的上部设有出口,所述出口低于所述液化室的底部,所述出口连通所述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位于所述放热室的下部,所述循环管的出水口贯穿所述蓄水箱侧壁,所述出水口的位置低于所述出口。
[0007]作为限定,所述液化室由所述蓄水箱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所述液化室连通若干
液化腔,各所述液化腔沿所述液化室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08]作为另一种限定,各所述液化腔分别设有放热腔,各所述放热腔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放热室与所述放热腔相连通。
[0009]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放热室与所述放热腔分别呈板状结构。
[0010]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进水管设有第一电磁阀和水泵,所述第一电磁阀电连接 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水泵。
[0011]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出水管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电连接所述PLC 控制器。
[0012]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蓄水箱设有第一水位传感器和第二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蓄水箱的顶部,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蓄水箱的底部,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
[0013]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蓄水箱的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
[0014]作为另一种限定,沿所述蓄水箱的高度方向设有循环通道,所述循环通道内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
[0015]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循环通道分别位于所述蓄水箱的两侧。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0017]本技术的蓄水箱内部设有冷凝液放热单元,冷凝液放热单元包括进气管、液化室、放热室和循环管,进气管的一端连通液化室,进气管的另一端贯穿蓄水箱侧壁,液化室位于蓄水箱的中上部,液化室底部连通放热室,放热室的上部设有出口,出口低于液化室的底部,出口连通循环管,循环管位于放热室的下部,循环管的出水口贯穿蓄水箱侧壁,出水口的位置低于出口;这种设置结构简单,蒸汽冷凝液通过进气管进入液化室,蒸汽冷凝液在液化室内液化放热使蓄水箱中上部的水温升高,中上部水温升高形成热水,热水向蓄水箱的顶部流动形成对流,增加了热量扩散,提高了放热速度;液化后的冷凝水进入放热室,冷凝水在放热室内继续放热,使蓄水箱中下部的水温升高,加快了放热速度;冷凝水通过液位差由放热室流入循环管,并在循环管内流动,使系统结构简单;冷凝水在蓄水箱的底部继续放热,使蓄水箱底部的水温升高,增加了放热面积,延长了放热时间,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主要利用热水上升形成对流,加快放热速度;利用温度差使冷凝水多阶段放热,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综上,本技术利用热水上升形成对流,加快放热速度;利用温度差使冷凝水多阶段放热,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适用于蒸汽冷凝液余热回收。
附图说明
[00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蓄水箱的剖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液化室、放热室和循环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放热室的剖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液化室的剖视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蓄水箱的截面图;
[00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框架图。
[0027]标注部件:1

蓄水箱,101

进水管,102

出水管,2

进气管,3

液化室,301
‑ꢀ
液化腔,4

放热室,401

放热腔,5

循环管,6

第一电磁阀,7

水泵,8

PLC控制器, 9

第二电磁阀,10

第一水位传感器,11

第二水位传感器,12

温度传感器,13

循环通道,14

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蓄水箱(1),所述蓄水箱(1)设有进水管(101)和出水管(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1)内部设有冷凝液放热单元,所述冷凝液放热单元包括进气管(2)、液化室(3)、放热室(4)和循环管(5),所述进气管(2)的一端连通液化室(3),所述进气管(2)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蓄水箱(1)侧壁,所述液化室(3)位于所述蓄水箱(1)的中上部,所述液化室(3)底部连通放热室(4),所述放热室(4)的上部设有出口,所述出口低于所述液化室(3)的底部,所述出口连通所述循环管(5),所述循环管(5)位于所述放热室(4)的下部,所述循环管(5)的出水口贯穿所述蓄水箱(1)侧壁,所述出水口的位置低于所述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化室(3)由所述蓄水箱(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所述液化室(3)连通若干液化腔(301),各所述液化腔(301)沿所述液化室(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液化腔(301)分别设有放热腔(401),各所述放热腔(401)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放热室(4)与所述放热腔(401)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室(4)与所述放热腔(401)分别呈板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占红波崔延星贾朋伸王双全崔学利谢成昀豆浩然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