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3262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包括牙合垫、横腭杆、舌刺和固位组件;所述牙合垫呈U形状,所述牙合垫的前端设有基托,所述牙合垫的后端设有两个后牙垫;所述横腭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横腭杆的中部设有U形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的闭合端朝向所述基托;所述固位组件包括第一固位杆;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中部水平设置在所述基托内,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两端弯折并形成第一固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腭侧种植钉的使用,减少患者痛苦,避免种植钉植入手术风险,用于开牙合患者,同时伴有异常吞咽吐舌习惯的高角患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固定矫正期间配合托槽使用。正期间配合托槽使用。正期间配合托槽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牙科
,具体涉及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根据作用力于反作用力定律,正畸治疗时,产生矫治力的同时必然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正畸医生经常需要设法对抗矫治力引起的反作用力,而支持这种移动矫正牙体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情况称作“支抗”。支抗控制的常用策略是将作用力集中在希望牙齿移动的区域,而将反作用力尽可能分散在其他牙、腭部、头颈部或者是颌骨内的种植体上,保证支抗牙的牙周膜承受的压力尽可能小。
[0003]横腭杆(trans

palate anchorage,TPA)为正畸临床常用的增加支抗的装置,连接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横跨上腭,通过将一部分移动牙时的反作用力释放到腭部来增加磨牙支抗。相较于口外弓难以全天佩戴且施力过大,以及侵入性的种植钉手术风险,横腭杆具有使用简单、无需依赖患者配合的特点。传统TPA能防止磨牙伸长、维持磨牙间宽度,然而当需要实现上颌第二磨牙的压低时则需要在其颊侧和腭侧各植入一枚种植体支抗,不仅增加治疗风险,更给患者带来痛苦。
[0004]不良吞咽吐舌习惯会加重患者的开牙合,增加正畸治疗难度,常用的粘接式舌刺,不利于口腔清洁,限制牙齿的同期移动,也无法实现压低后牙改善开牙合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减少腭侧种植钉的使用,减少患者痛苦,避免种植钉植入手术风险,可用于开牙合患者,同时伴有异常吞咽吐舌习惯的高角患者,后牙垫具有压低后牙的作用,患者吞咽时舌头作用于横腭杆也可以起到压低后牙的作用,前端舌刺可以纠正患者吞咽吐舌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舌习惯,从而达到纠正开牙合的作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固定矫正期间配合托槽使用。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包括牙合垫、横腭杆和固位组件;
[0007]所述牙合垫呈U形状,所述牙合垫的前端设有基托,所述牙合垫的后端设有两个后牙垫;
[0008]所述基托的后端设有向下的第一弧形部;
[0009]所述后牙垫的上端设有数个齿槽,两个所述后牙垫之间形成开口,两个所述后牙垫相离的一侧分别设有向上的限位部,两个所述牙合垫相向的一侧分别设有向上的第二弧形部;
[0010]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过渡连接;
[0011]所述横腭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横腭杆的中部设有U形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的闭合端朝向所述基托;
[0012]所述固位组件包括第一固位杆;
[0013]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中部水平设置在所述基托内,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中部设有舌
刺,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两端弯折并形成第一固位部;
[0014]两个所述第一固位部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后牙垫内,所述第一固位部分别沿着对应的所述后牙垫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一固位部从对应的所述后牙垫的侧端向上伸出。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6]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固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固位杆,所述第二固位杆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后牙垫内,所述第二固位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或者第二弧形部内,所述第二固位杆的另一端弯折并形成第二固位部,所述第二固位部沿着对应的所述后牙垫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二固位部从对应的所述后牙垫的侧端向上伸出。
[0017]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位部从对应的所述后牙垫的侧端向上伸出并设有第一圆头。
[0018]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位部从对应的所述后牙垫的侧端向上伸出并设有第二圆头。
[0019]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舌刺为多个且沿着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中部的长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舌刺包括弧形杆和第三圆头,所述弧形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圆头连接。
[0020]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圆头上背离所述横腭杆的一侧设有第一圆锥部。
[0021]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上朝向所述横腭杆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并列设有数个第二圆锥部,所述第二圆锥部的长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用于开牙合病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用于固定矫正中。舌刺纠正不良舌习惯,牙合垫压低后牙,吞咽作用于横腭杆也可以起到压低后牙的作用。区别于以往单纯的固定式舌刺,单纯的牙合垫,单纯的固定式。可以同时实现综合性的功能,并且是可摘式的,使用更方便、便于清洁口腔卫生,减少了固定式带来的牙周和牙体问题。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第一固位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舌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舌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各个标记的表示含义如下:
[0030]1、牙合垫;11、基托;111、第一弧形部;12、后牙垫;121、齿槽;122、限位部;123、第
二弧形部;2、横腭杆;21、调节部;213、第四圆头;3、固位组件;31、第一固位杆;311、第一固位部;312、第一圆头;32、舌刺;321、弧形杆;322、第三圆头;323、第一圆锥部;324、凹槽;325、第二圆锥部;33、第二固位杆;331、第二固位部;332、第二圆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
[0032]实施例1
[0033]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包括牙合垫1、横腭杆2和固位组件3;
[0034]所述牙合垫1呈U形状,所述牙合垫1的前端设有基托11,所述牙合垫1的后端设有两个后牙垫12;
[0035]所述基托11的后端设有向下的第一弧形部111;
[0036]所述后牙垫12的上端设有数个齿槽121,两个所述后牙垫12之间形成开口,两个所述后牙垫12相离的一侧分别设有向上的限位部122,两个所述牙合垫1相向的一侧分别设有向上的第二弧形部123;
[0037]所述第一弧形部111和第二弧形部123过渡连接;
[0038]所述横腭杆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牙合垫、横腭杆和固位组件;所述牙合垫呈U形状,所述牙合垫的前端设有基托,所述牙合垫的后端设有两个后牙垫;所述基托的后端设有向下的第一弧形部;所述后牙垫的上端设有数个齿槽,两个所述后牙垫之间形成开口,两个所述后牙垫相离的一侧分别设有向上的限位部,两个所述牙合垫相向的一侧分别设有向上的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过渡连接;所述横腭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横腭杆的中部设有U形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的闭合端朝向所述基托;所述固位组件包括第一固位杆;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中部水平设置在所述基托内,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中部设有舌刺,所述第一固位杆的两端弯折并形成第一固位部;两个所述第一固位部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后牙垫内,所述第一固位部分别沿着对应的所述后牙垫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一固位部从对应的所述后牙垫的侧端向上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摘式牙齿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固位杆,所述第二固位杆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后牙垫内,所述第二固位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娅岚刘亚丽钱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