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2145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及其装置,该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包括安装座、集料管以及连接管,所述集料管设置在安装座的上方与其连通,所述连接管设置在安装座的下方与安装座、集料管依次连通;所述集料管的上方设置有进料管,所述连接管的下方设置有下料斗;所述下料斗包括若干个变径孔板组和若干个挡板,若干个所述变径孔板组环绕拼装形成中空圆锥状筒体;所述挡板设置在变径孔板组的外层或者内层;所述下料斗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挡板环绕变径孔板组旋转的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及其装置能够实现药剂与底泥混合均匀,且投药量可以合理控制,提高了河道底泥的修复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及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底泥修复装置的
,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底泥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底泥疏浚和底泥原位修复两大类。底泥疏浚操作简单,修复见效快,但疏浚技术成本高昂,而且疏浚后的底泥可能会由于再悬浮作用继续向上覆水释放污染物,使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增高,使得水体水质难以得到改善,同时处理底泥所需占地面积大,因此目前大都采用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对底泥进行稳定修复。现有的原位修复技术主要采用人工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投加的化学药剂与沉积物中的磷发生化学反应,使磷的赋存形态发生转变,迁移转化能力变弱,从而抑制其向上覆水体的释放,投加化学药剂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在投加修复剂时难以将药剂和底泥均匀混合,导致修复效率低,且投药量很难精准掌控,一旦投加药量过多,容易导致水体浊度升高,影响美观并导致水质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及其装置,该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及其装置能够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1)、集料管(2)以及连接管(3),所述集料管(2)设置在安装座(1)的上方与其连通,所述连接管(3)设置在安装座(1)的下方与安装座(1)、集料管(2)依次连通;所述集料管(2)的上方设置有进料管(4),所述连接管(3)的下方设置有下料斗(5);所述下料斗(5)包括若干个变径孔板组(5.1)和若干个挡板(5.2),若干个所述变径孔板组(5.1)环绕拼装形成中空圆锥状筒体;所述挡板(5.2)设置在变径孔板组(5.1)的外层或者内层;所述下料斗(5)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挡板(5.2)环绕变径孔板组(5.1)旋转的驱动装置(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料管(2)与进料管(4)之间通过法兰盘(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7)上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7.1),所述法兰盘(7)与进料管(4)之间通过若干个穿过安装孔(7.1)的紧固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7)与进料管(4)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法兰盘(7)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进料管(4)的外壁设置有与法兰盘(7)内壁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装配式原位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孔板组(5.1)包括第一变径孔板(5.11)和第二变径孔板(5.12),所述第一变径孔板(5.11)与第二变径孔板(5.12)依次相邻布置;所述第一变径孔板(5.11)上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明明张文明黎新钢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和美环境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