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接枝改性的抗生物污染PVDF超滤膜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0817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接枝改性的抗生物污染PVDF超滤膜的制备方法,由具有杀菌效果的离子液体在膜表面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生成聚离子液体刷制备而成。聚离子液体刷通过烷基长链对细菌的磷脂双分子层造成破坏以及所带的正电荷对带负电的细菌表面电位产生扰动,从而对黏附在膜表面的细菌产生杀灭作用。通过调整聚合过程的单体种类、聚合时间、温度,可对膜的抗菌性能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超滤膜作为新型抗菌膜材料在膜分离技术中减缓膜表面生物污染方面应用,可有效杀灭截留在膜表面的细菌从而缓解膜表面生物污染问题。污染问题。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接枝改性的抗生物污染PVDF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接枝改性的抗生物污染PVDF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属于膜


技术介绍

[0002]膜分离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处理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多样和应用范围广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去除和资源回收等领域。在膜系统运行过程中,膜污染问题严重影响膜使用寿命,是膜分离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其中,微生物在膜表面的黏附与增殖所形成的生物污染,其污染过程复杂,严重影响膜的分离与通量性能。由于具有较高的操作效率,制备能够抑制或者杀灭细菌的功能化抗菌膜来缓解生物污染与水预处理、膜清洗和优化操作条件等方式相比更具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功能化抗菌膜材料可以在粘附初期杀灭细菌,防止生物膜的形成,从而从根本上缓解生物污染现象。
[0003]目前,多肽、银、碳基纳米材料和阳离子聚合物等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抗菌剂。然而在膜分离
中,理想的抗菌剂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抗菌效率,还需要具有稳定性、广谱抗菌活性、长效性、生物相容性、低成本、易合成等特点。因此,具有上述优异特性的阳离子聚合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聚离子液体(PIL)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阳离子聚合物,由含有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的离子液体(IL)聚合而成,既具有IL生物相容性高、广谱抗菌活性、可分子设计性、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又具有聚合材料的可加工性。与传统抗生素通过破坏特定的生物过程以影响细菌活性相比,PIL通过破坏脂质双分子层和干扰细菌电位平衡这些快速且不易产生抗性的作用机制导致细胞泄漏并最终死亡。此外,PIL具有独特的分子设计性,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离子液体结构来解决特定的问题。目前,PIL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质子交换、气体渗透、反离子交换、抗菌材料等方面,但尚无将抗菌PIL固定在膜表面以减轻膜分离过程中生物污染的研究。
[0004]近年来,多采用物理共混、表面生物粘附、表面涂覆和表面接枝等方法制备离子液体改性膜,其中表面接枝因其生成的稳定共价键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表面而具有显著优势。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表面接枝法的一种,它结合了自由基聚合和活性聚合的优点,通过调节单体的数量、类型和聚合条件,可以准确控制接枝密度和结构。此外,ATRP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溶剂范围广,比其他方法更适合膜制备。通过在表面利用ATRP方法引入具有抗菌性和结构可调的PIL刷,可以有效调整和提高膜的抗生物污染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膜分离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膜生物污染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接枝改性的抗生物污染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的制备方法。该超滤膜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对膜表面生物污染的缓解,同时可以通过离子液体(IL)单体优化(烷基链长度)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聚合控制(聚合时间、聚合温度)使改性膜的抗生物污染性能得到
进一步强化。
[0006]本专利技术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接枝改性的抗生物污染PVDF超滤膜的制备方法,是由咪唑类离子液体在PVDF超滤膜表面通过ATRP方法形成聚离子液体刷制备而成。
[0007]所述PVDF超滤膜是由质量比18%的聚偏氟乙烯粉末(PVDF)与质量比2%的致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在溶剂N,N

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形成均一稳定的PVDF铸膜液,然后通过相转化法刮涂于支撑层无纺布表面制成。所述PVDF超滤膜功能层的厚度为140

160μm,膜表面平均孔径大小为85

95nm。
[0008]所述聚离子液体刷是由咪唑类离子液体在PVDF超滤膜表面引发位点处聚合而成。所述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烷基链长度为4

16,比如4、8、12、16四种ILs,优选烷基链长度为12。
[0009]所述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结构如下所示:
[0010][0011]本专利技术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接枝改性的抗生物污染PVDF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步骤1:将充分干燥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PVDF)、致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散于溶剂N,N

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并使聚偏氟乙烯的质量浓度为18%,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浓度为2%;于60℃下水浴搅拌溶解8

12h,形成均一稳定的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
[0013]步骤2:将步骤1制得的铸膜液真空脱泡1

2h,并静置24h以上以完全去除铸膜液中的气泡;
[0014]步骤3:用乙醇喷湿无纺布,然后将步骤2处理后的铸膜液倾倒于湿润后无纺布上,要避免气泡产生,于温度25℃、湿度55%的条件下,用刮刀缓慢匀速的在碳布上刮膜,成膜厚度为140

160μm,空气中静置10

30s后于凝固浴中分相成PVDF超滤膜;
[0015]步骤4:将PVDF超滤膜依次用去离子水、乙醇、去离子水超声清洗10mins,将清洗后的膜放入1M NaOH溶液中,60℃水浴加热1

1.5h,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中性,得到表面含有羟基的PVDF超滤膜;
[0016]步骤5:将总面积为60

70cm2的步骤4制得的表面含有羟基的PVDF超滤膜在甲醇中浸泡10mins除去残留的水分,然后置于装有100mL二氯甲烷和0.16

0.21mmol三乙胺(缚酸剂)的圆底烧瓶中,通入高纯氮20

30mins除去体系内氧气,然后逐滴加入0.15

0.2mmol 2

溴异丁酰溴(BiBB),冰浴反应18h,反应结束后将膜用甲醇、去离子水各清洗两遍,得到表面有引发位点的PVDF超滤膜;
[0017]步骤6:将3

4mmol咪唑类离子液体溶于100mL 80vol%的正丙醇溶液体系中,加入2

2.5mmol抗坏血酸和90

100μmol 2,2

联吡啶(Bpy)并搅拌均匀,加入总面积为60

70cm2的步骤5制得的表面有引发位点的PVDF超滤膜,反应体系通入高纯氮30

40mins,排出体系内空气后加入45

50μmol CuBr,密封反应后将膜用甲醇、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去除单体和均聚物。
[0018]步骤6中,反应温度为25

70℃,反应时间为6

24h。优选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12h。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20]本专利技术所述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改性的聚偏氟乙烯抗生物污染超滤膜通过ATRP技术将具有良好杀菌效果和稳定性的聚离子液体刷固定在膜表面,赋予PVDF超滤膜优异的抗菌性能。固定在膜表面的聚离子液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离子液体刷表面接枝改性的抗生物污染PVDF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咪唑类离子液体在PVDF超滤膜表面通过ATRP方法形成聚离子液体刷制备而成;所述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结构如下所示:所述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烷基链长度n为4

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充分干燥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致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于溶剂N,N

二甲基甲酰胺中,于60℃下水浴搅拌溶解8

12h,形成均一稳定的聚偏氟乙烯铸膜液;步骤2:将步骤1制得的铸膜液真空脱泡1

2h,并静置24h以上以完全去除铸膜液中的气泡;步骤3:用乙醇喷湿无纺布,然后将步骤2处理后的铸膜液倾倒于湿润后无纺布上,避免气泡产生,于温度25℃、湿度55%的条件下,用刮刀缓慢匀速地在碳布上刮膜,空气中静置10

30s后于凝固浴中分相成PVDF超滤膜;步骤4:将PVDF超滤膜依次用去离子水、乙醇、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将清洗后的膜放入NaOH溶液中,60℃水浴加热1

1.5h,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中性,得到表面含有羟基的PVDF超滤膜;步骤5:将步骤4制得的表面含有羟基的PVDF超滤膜在甲醇中浸泡除去残留的水分,然后置于装有二氯甲烷和三乙胺的圆底烧瓶中,通入高纯氮除去体系内氧气,然后逐滴加入2

溴异丁酰溴,冰浴反应18h,反应结束后将膜用甲醇、去离子水清洗,得到表面有引发位点的PVDF超滤膜;步骤6: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允坤赵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