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杆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956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连杆支撑装置,包括有一负载安装座、一升降单元以及一底座。升降单元中各连接臂至少使用三个长连杆组成了两组四连杆结构,其中一组为平行四连杆结构,另一组为非平行四连杆结构。利用非平行四连杆的长度差造成旋转差速比,补偿负载在升降过程中的角度偏移量,使该负载安装座所接装的一负载保持为直线升降的线性运动轨迹,由于该负载在进行升降时不会产生重心偏移现象,因此该底座尺寸得以极小化,避免占用工作桌面的空间。避免占用工作桌面的空间。避免占用工作桌面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连杆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显示器的且可令该显示器的一底座尺寸极小化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平面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或等离子电视机...等,因具备有质轻、薄化及无辐射线等优点,故已逐渐取代传统笨重的阴极射线管 (CRT)显示器。因此,支撑装置已成为该平面显示器不可或缺的附属品,由于该平面显示器观赏时具有视角的限制,故其与一底座间均设有至少一个铰链,使得该平面显示器相对于底座具有仰角调整的功能。
[0003]为了使该平面显示器的位置能够依用户体型的差异,而能够快速调整该平面显示器的摆放位置及其高度,以适合观看需要,因此,各该平面显示器均需配置一支撑装置,以进行支撑。
[0004]然而前述底座却无法提供该平面显示器升降及前后移动功能,因此,相关业者开发出一种平行设置的辅助连接组件,例如二连杆的端部分别接装于一连接组件上端的主铰链及下端的基座铰链之间,即以中国于2006 年3月8日授权公告之CN 124852C号专利案之「在倾斜结构方面得以改进的显示器」(对应于美国第6,822,857号专利案)为例,如该案图5所示之组件标号为100、110即为彼此平行的一对辅助连接组件。其中该连接组件侧边的一对辅助连接组件、该主铰链和该基座铰链共同构成一平行四连杆机构,以致该辅助连接组件将连接组件相对于底座组件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显示器主体的倾斜运动。也就是说,如果需要进行显示器主体高度调整时,该连接组件沿上下方向倾斜显示器主体时,仅与主支架相结合的第二和第三摩擦弹簧(套筒)会绕着第三和第四铰链销旋转,使得显示器主体于位移过程中仍会保持原有角度。
[0005]由于现今一般「可掀式高度调整装置(lift height adjustable stand)」的底座要求尺寸不能过大,避免占用工作桌面的空间,又要能够方便拆换底座的需求。
[0006]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 2913797Y号专利案的可调整升降的转轴机构所示,其揭示在下连接臂设置一平行四连杆结构,而上连接臂因过长,需要将底座的尺寸加大以抵抗重心偏移。
[0007]另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 101329822B号专利案的显示器所示,其支撑结构揭示在上、下连接臂分别设计成四连杆结构,让底座尺寸不会过大,但缺点是零组件更多且齿轮加工精密度更高,会增加制作及组装的负担。
[0008]又如中国第专利公告第CN 101373037B号专利案的具扭力移转功能的支撑结构所示,其揭示下连接臂的扭力移转装置因为采用绳索,但绳索的使用寿命及稳定度均不易掌控,且会让底座尺寸加大。
[0009]因此,如何避免传统四连杆结构在升降的过程中,因增加重力矩而导致重心偏移,所以必须加大底座尺寸的缺陷,乃相关业者亟待克服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连杆支撑装置,用以支撑例如显示器的一负载,其包括一负载安装座、一升降单元以及一底座。该升降单元中各连接臂至少使用三个长连杆组成了两组四连杆结构,其中一组为平行四连杆结构、另一组为非平行四连杆结构。利用该非平行四连杆的长度差造成旋转差速比,以补偿该负载在升降过程中的角度偏移量,使该负载保持为直线升降的线性运动轨迹,由于该负载在升降时不产生重心偏移现象,因此该底座尺寸得以极小化,避免占用工作桌面的空间。
[0011]本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连杆支撑装置,其用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制造及加工精密度过高,不易掌控使用寿命及稳定度等问题。
[0012]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多连杆支撑装置,其包括一负载安装座,一升降单元,以及一底座;该负载安装座通过该升降单元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该底座上;该升降单元包括一上连接臂及一下连接臂;该上连接臂的上方通过一主铰链能转动地连接在该负载安装座上,且该上连接臂的下方通过一中继铰链,能转动地连接在该下连接臂上,使该上连接臂相对于该下连接臂能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该上连接臂包括有一第一上连杆、至少一对第二上连杆以及至少一对第三上连杆,其中该第一上连杆与该第二上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相同,并与该主铰链和该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连杆机构;而该第三上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略短于该第一上连杆,并与该第一上连杆、该主铰链和该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非平行四连杆机构;该下连接臂的下方通过一基座铰链能转动地连接在该底座上的一基座;该下连接臂包括有至少一对第一下连杆、至少一对第二下连杆以及至少一对第三下连杆,其中该第一下连杆与该第二下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相同,并与该基座铰链和该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连杆机构;而该第三下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略短于第一下连杆,并与该第一下连杆、该基座铰链和该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非平行四连杆机构;利用各该平行四连杆机构与对应的各该非平行四连杆机构的搭配造成旋转差速比,使该负载安装座能保持直线升降的线性运动轨迹。
[0013]在一实施例中,该上连接臂于该主铰链与该中继铰链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上拉簧;该第一上连杆的一侧设有一长凹槽及一固定片,该固定片具有一自由端并伸出于该长凹槽的一槽口;该上拉簧的一端连接于该固定片的该自由端,而另一端则连接于该至少一对第二上连杆所设的一上横杆,使该上拉簧弹性伸缩在该长凹槽内。
[0014]在一实施例中,该上连接臂于该主铰链与该中继铰链之间另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上拉簧;该第二上拉簧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上连杆,而另一端则连接于该至少一对第三上连杆所设的一第二上横杆。
[0015]在一实施例中,该下连接臂于该中继铰链与该基座铰链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下拉簧,该下拉簧的一端连接于该至少一对第二下连杆所设的一下横杆,另一端则连接于该基座具有的一延伸端部。
[0016]在一实施例中,该下连接臂于该中继铰链与该基座铰链之间另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扭簧,该第二扭簧的一端连接该第三下连杆,另一端则连接于该基座所接装的至少一个框架,使该至少一个第二扭簧安置于该至少一个框架上。
[0017]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上连杆一侧设有一对平行排列的一所述第二上连杆和一所
述第三上连杆,其中该第二上连杆和该第三上连杆的上端以至少一对上连接片予以枢接,且该至少一对上连接片供该主铰链的一上枢接轴杆穿设与连动;另在该第一上连杆的上端设有供该上枢接轴杆穿设的一中空套筒,该中空套筒的一端抵住该至少一对上连接片,并与该第一上连杆的一侧形成间隔。
[0018]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上连杆和该第三上连杆的上端以两片上连接片予以夹持,且该两片上连接片各自与该第二上连杆和该第三上连杆以一间隔柱予以枢接。
[0019]在一实施例中,一所述第二下连杆和一所述第三下连杆的下端以至少一对下连接片予以枢接,且该至少一对下连接片供该基座铰链的一下枢接轴杆穿设与连动。
[0020]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下连杆和该第三下连杆的下端以两片下连接片予以夹持,且该两片下连接片各自与该第二下连杆和该第三下连杆以一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连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负载安装座,一升降单元,以及一底座;所述负载安装座通过所述升降单元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升降单元包括一上连接臂及一下连接臂;所述上连接臂的上方通过一主铰链能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负载安装座上,且所述上连接臂的下方通过一中继铰链,能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下连接臂上,使所述上连接臂相对于所述下连接臂能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所述上连接臂包括有一第一上连杆、至少一对第二上连杆以及至少一对第三上连杆,其中所述第一上连杆与所述第二上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相同,并与所述主铰链和所述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连杆机构;而所述第三上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略短于所述第一上连杆,并与所述第一上连杆、所述主铰链和所述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非平行四连杆机构;所述下连接臂的下方通过一基座铰链能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一基座;所述下连接臂包括有至少一对第一下连杆、至少一对第二下连杆以及至少一对第三下连杆,其中所述第一下连杆与所述第二下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相同,并与所述基座铰链和所述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连杆机构;而所述第三下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略短于第一下连杆,并与所述第一下连杆、所述基座铰链和所述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非平行四连杆机构;利用各所述平行四连杆机构与对应的各所述非平行四连杆机构的搭配造成旋转差速比,使所述负载安装座能保持直线升降的线性运动轨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连接臂于所述主铰链与所述中继铰链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上拉簧;所述第一上连杆的一侧设有一长凹槽及一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具有一自由端并伸出于所述长凹槽的一槽口;所述上拉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片的所述自由端,而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至少一对第二上连杆所设的一上横杆,使所述上拉簧弹性伸缩在所述长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连接臂于所述主铰链与所述中继铰链之间另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上拉簧;所述第二上拉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上连杆,而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至少一对第三上连杆所设的一第二上横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连接臂于所述中继铰链与所述基座铰链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下拉簧,所述下拉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至少一对第二下连杆所设的一下横杆,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基座具有的一延伸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连接臂于所述中继铰链与所述基座铰链之间另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下连杆,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基座所接装的至少一个框架,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扭簧安置于所述至少一个框架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上连杆一侧设有一对平行排列的一所述第二上连杆和一所述第三上连杆,其中所述第二上连杆和所述第三上连杆的上端以至少一对上连接片予以枢接,且所述至少一对上连接片供所述主铰链的一上枢接轴杆穿设与连动;另在所述第一上连杆的上端设有供所述上枢接轴杆穿设的一中空套筒,所述中空套筒的一端抵住所述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坤哗林聪龙
申请(专利权)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