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溢洪道装置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水电站建设中常遇到滑坡体治理问题,超高滑坡体治理问题则是一个较大难题,通常采用设置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减重和反压、挡土墙、锚索桩等工程措施来治理滑坡体。虽然治理滑坡体的工程措施众多,但选择一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措施则是工程设计的关键。
[0003]我国现阶段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主要集中在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等高山峡谷地区,超高滑坡体的问题尤为突出。澜沧江上游某电站涉及超高滑坡体,设计中经经济比选发现,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减重和反压、挡土墙、锚索桩等常规工程措施处理超高滑坡体耗资巨大,且难于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处理该超高滑坡体,考虑在滑坡体自然坍塌后,水工建筑物及相应设备能够抗住高滑坡体坍塌所引起的涌浪冲击和库水位涌高即可。经分析,改方案反而比常规工程措施造价更低,工程也更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闸门机构、吊装机构、水封机构、液压机构;所述的闸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检修叠梁闸门门槽(1)、防涌浪叠梁闸门门槽(3)、弧形闸门门槽(6)、检修叠梁闸门门叶(2)、防涌浪叠梁闸门门叶(4)、弧形闸门门叶(7)、坝顶启闭设备(5);所述的检修叠梁闸门门槽(1)、防涌浪叠梁闸门门槽(3)由上游至下游依序设置在大堤两侧;所述的弧形闸门门槽(6)设置在大坝底部的岩石层内;所述的检修叠梁闸门门叶(2)插设在检修叠梁闸门门槽(1)内;所述的防涌浪叠梁闸门门叶(4)插设在防涌浪叠梁闸门门槽(3)内;所述的弧形闸门门叶(7)插设在弧形闸门门槽(6)内;所述的弧形闸门门叶(7)的外弧面上,与防涌浪叠梁闸门门叶(4)的靠近位置处设置有水封机构;在所述检修叠梁闸门门叶(2)、防涌浪叠梁闸门门叶(4)的上方设置闸门机构;所述的液压机构包括液压泵站(9)、液压管路(10)、液压启闭机(8);所述的液压泵站(9)设置在大坝顶部一侧;液压泵站(9)通过液压管路(10)与液压启闭机(8)连接;所述的液压启闭机(8)下端部与弧形闸门门叶(7)下底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检修叠梁闸门门槽(1)下底部设置有检修叠梁闸门门槽底槛(1
‑
1);所述的检修叠梁闸门门槽底槛(1
‑
1)固定设置在大坝底部的岩石层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防涌浪叠梁闸门门槽(3)下底部设置有防涌浪叠梁闸门门槽底槛(3
‑
1);所述的防涌浪叠梁闸门门槽底槛(3
‑
1)设置为7字型,包括横段部分和纵段部分;所述的横段部分与防涌浪叠梁闸门门槽(3)齐平,且固定为一体,所述的纵段部分设置为与弧形闸门门叶(7)形状一致的弧形,且底部与弧形闸门门槽(6)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装机构包括大车(6
‑
1)、小车(6
‑
2)、大车行走轨道(6
‑
3)、小车行走轨道(6
‑
4)、抓梁(6
‑
5);所述的大车行走轨道(6
‑
3)设置在检修叠梁闸门门槽(1)和防涌浪叠梁闸门门槽(3)两侧的大坝顶部硬路面之上;大车(6
‑
1)设置为龙门架,移动设置在大车行走轨道(6
‑
3)之上;所述的小车行走轨道(6
‑
4)设置在大车(6
‑
1)上部,小车(6
‑
2)移动设置在小车行走轨道(6
‑
4)之上;所述的抓梁(6
‑
5)设置在小车(6
‑
2)之上,用于抓起或放下检修叠梁闸门门叶(2)、防涌浪叠梁闸门门叶(4)中的叠梁闸门单片门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车行走轨道(6
‑
3)与小车行走轨道(6
‑
4)垂直投影呈垂直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坝顶启闭设备(5)设置在吊装机构中的大车行走轨道(6
‑
3)之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防超高滑坡体涌浪影响功能的溢洪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封机构结构为:包括第一防射水封(4
‑
5)、第一防射水封压板(4
‑
6)、第一防射水封连接件(4
‑
7)、第二防射水封(4
‑
1)、第二防射水封压板(4
‑
2)、防射水封安装板(4
‑
3)、第二防射水封连接件(4
‑
4)、止水水封(7
‑
1)、水封压板(7
‑
2)、连接件(7
‑
3);所述的第一防射水封(4
‑
5)设置在防涌浪叠梁闸门门叶(4)下底部的防涌浪叠梁闸门面板(4
‑
8)一侧;第一防射水封(4
‑
5)通过第一防射水封压板(4
‑
6)、第一防射水封连接件(4
‑
7)与防涌浪叠梁闸门面板(4
‑
8)紧固连接;所述的第一防射水封(4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德新,余俊阳,曹慧颖,生永贞,廖照邦,胡小光,马仁超,崔稚,王处军,易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