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7137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包括连接于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的墙板本体,上层板和下层板上分别开设有预留槽;预留槽内设置有横轨杆;所述墙板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套块;所述的限位套块相对横轨杆开设有套孔;所述限位套块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阻尼机构;所述的限位套块上开设有竖向条孔;所述的竖向条孔内设置有挂杆;所述挂杆与墙板本体相接;所述的竖向条孔内设置有第二阻尼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上下层板上设置预留槽,将墙板本体的限位套块连接于预留槽内,并通过第一阻尼机构进行连接;当上下层板发生晃动,产生错位时,墙板本体的端部可于预留槽内移动,不至于产生刚性接触,避免发生碰撞、断裂。断裂。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抗震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属于装配建筑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美国有一种活动住宅,是比较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每个住宅单元就像是一辆大型的拖车,只要用特殊的汽车把它拉到现场,再由起重机吊装到地板垫块上和预埋好的水道、电源、电话系统相接,就能使用。活动住宅内部有暖气、浴室、厨房、餐厅、卧室等设施。活动住宅既能独成一个单元,也能互相连接起来。鉴于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特性,通常采用连接构件进行装配,这种紧固式的装配,使得装配式建筑的预留空间较小,减震效果较差。同时,在地震过程中,地震通常为横波,其会带动上下层板的错位移动,从而使得墙板发生断裂。
[0003]因此,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结构简单合理,提高牢固程度高,降低破坏风险,具体方案如下:
[0005]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包括连接于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的墙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层板和下层板上分别开设有预留槽;所述的预留槽内设置有横轨杆;所述墙板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套块;所述的限位套块相对横轨杆开设有套孔;所述限位套块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阻尼机构;所述的限位套块上开设有竖向条孔;所述的竖向条孔内设置有挂杆;所述挂杆与墙板本体相接;所述的竖向条孔内设置有第二阻尼机构。
[0006]优选的,所述的限位套块通过套孔与横轨杆滑动连接;所述墙板本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套块;所述的横轨杆与限位套块一一对应。
[0007]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阻尼机构包括套设在横轨杆外侧的第一弹簧;所述的第一弹簧处于限位套块的两侧。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限位套块相接,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预留槽的内侧
壁上
[0009]优选的,所述的竖向条孔与套孔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竖向条孔对称设置在套孔的两侧;所述竖向条孔的孔径大于挂杆的直径。
[0010]优选的,所述挂杆的端部设置有端盖;所述的墙板本体相对端盖设置有悬挂槽;所述的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的悬挂槽内。
[0011]优选的,所述挂杆的杆身部位设置有第二端盖;所述的第二端盖处于所述的竖向条孔内;所述的第二阻尼机构为第二弹簧。
[0012]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弹簧连接于竖向条孔的内侧与第二端盖之间。
[0013]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上下层板上设置预留槽,将墙板本体的限位套块连接于预留槽内,并通过第一阻尼机构进行连接;当上下层板发生晃动,产生错位时,墙板本体的端部可于预留槽内移动,不至于产生刚性接触,避免发生碰撞、断裂;2)墙板本体自身与限位套块之间通过挂杆相接,可为墙板本体提供竖直方向上的预留空间;进一步降低竖直方向破损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另一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为上层板,2为下层板,3为墙板本体,4为预留槽,5为横轨杆,6为限位套块,6.1为套孔,6.2为竖向条孔,7为挂杆,7.1为端盖,7.2为第二端盖,8为第一弹簧,9为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在这里使用的术语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术语相同的含义,只要不是不同地限定该术语。应当理解在通常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具有与现有技术中的术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
[0019]参见图1

图2,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包括连接于上层板1和下层板2之间的墙板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层板1和下层板2上分别开设有预留槽4;所述的预留槽4内设置有横轨杆5;所述墙板本体3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套块6;所述的限位套块6相对横轨杆5开设有套孔6.1;所述限位套块6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阻尼机构;所述的限位套块6上开设有竖向条孔6.2;所述的竖向条孔6.2内设置有挂杆7;所述挂杆7与墙板本体3相接;所述的竖向条孔6.2内设置有第二阻尼机构。
[0020]进一步的说,所述的限位套块6通过套孔6.1与横轨杆5滑动连接;所述墙板本体3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套块6;所述的横轨杆5与限位套块6一一对应。
[002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套块6处于墙板本体3的上下两端(通过挂杆7相接);限位套块6再与横轨杆5相接,即可将墙板本体3连接于上下层板之间。限位套块6可在横轨
杆5的限位之下,在预留槽4内移动,因此可以适应地震中,上下层板由于移动所造成的错位。
[0022]进一步的说,所述的第一阻尼机构包括套设在横轨杆外侧的第一弹簧8;所述的第一弹簧8处于限位套块6的两侧。
[0023]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弹簧8的一端与限位套块6相接,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预留槽4的内侧壁上
[002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8可吸收限位套块6所产生的动能,防止其与预置槽发生碰撞,引发损坏;其次,可使得限位套块6恢复初始位置。
[0025]进一步的说,所述的竖向条孔6.2与套孔6.1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竖向条孔6.2对称设置在套孔6.1的两侧;所述竖向条孔6.2的孔径大于挂杆7的直径。
[0026]进一步的说,所述挂杆7的端部设置有端盖7.1;所述的墙板本体3相对端盖7.1设置有悬挂槽3.1;所述的端盖7.1固定连接于所述的悬挂槽3.1内。
[0027]进一步的说,所述挂杆7的杆身部位设置有第二端盖7.2;所述的第二端盖7.2处于所述的竖向条孔6.2内;所述的第二阻尼机构为第二弹簧8。
[0028]进一步的说,所述的第二弹簧8连接于竖向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包括连接于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的墙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层板和下层板上分别开设有预留槽;所述的预留槽内设置有横轨杆;所述墙板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套块;所述的限位套块相对横轨杆开设有套孔;所述限位套块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阻尼机构;所述的限位套块上开设有竖向条孔;所述的竖向条孔内设置有挂杆;所述挂杆与墙板本体相接;所述的竖向条孔内设置有第二阻尼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套块通过套孔与横轨杆滑动连接;所述墙板本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套块;所述的横轨杆与限位套块一一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阻尼机构包括套设在横轨杆外侧的第一弹簧;所述的第一弹簧处于限位套块的两侧。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少东李晓彬李晓金李选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越升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