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6664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呈空腔结构,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本体,所述安装框的底端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左右分布的滑轨,所述滑轨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固定安装于箱体内部底端面的滑框,从而对蓄电池进行散热时,将冷却液通过进液管加入存液箱的内部,加入至存液箱内的冷却液通过通液管流入第一导流管内,接着从第一导流管分别流至多个连接管内,然后从多个连接管流动至第二导流管内,此时启动风扇,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散热孔携带多个连接管散发出的冷气吹向蓄电池本体,从而对蓄电池本体进行降温,达到有效散热的效果。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


[0001]本技术涉及蓄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

技术介绍

[0002]蓄电池在充电和使用的过程中,电能一部分转变为化学能,还有一部分因蓄电池内阻而转变为热能和其他能量,充电电池发热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温度较高时就应及时检查充电电流是否过大或者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等。
[0003]由于密封蓄电池本身散热条件比较差,传统蓄电池底部为平面,安装后只有蓄电池三面与外部环境接触散热,蓄电池内部热量无法通过壳体进行散热,随着蓄电池内部热量积累的增加引起恶性循环易造成热失控,导致电池整体性能下降,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呈空腔结构,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本体,所述安装框的底端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左右分布的滑轨,所述滑轨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固定安装于箱体内部底端面的滑框,所述箱体的前端面安装有门板;
[0006]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设置于蓄电池本体的左侧,用于对蓄电池本体进行散热。
[0007]为了达到有效散热的目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固定安装于箱体的内侧壁,所述隔板的左侧壁贯穿安装有风扇,所述隔板的左侧设置有固定安装于箱体内部顶端面的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外侧壁的底部连通有多个连接管,多个所述连接管的底部连通有固定安装于箱体内部底端面的第二导流管,所述箱体上端面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存液箱,所述存液箱的底端面连通有通液管,所述通液管的另一端贯穿箱体的上端面与第一导流管连通。
[0008]为了将第二导流管内的冷却液排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优选的,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一端通过螺纹活动安装有堵头,所述堵头的前端贯穿箱体的前端面并延伸箱体的外部。
[0009]为了便于将冷却液加入存液箱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优选的,所述存液箱的上端面连通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顶部安装有密封塞。
[0010]为了使得外部的空气进入箱体内,对蓄电池本体进行散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优选的,所述箱体外侧壁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孔。
[0011]为了使得蓄电池本体底部产生的热量可散发至箱体内,便于散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优选的,所述安装框的内部底端面贯穿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透气孔。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该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对蓄电池进行散热时,打开密封塞,将冷却液通过进液管加入存液箱的内部,加入至存液箱内的冷却液通过通液管流入第一导流管内,接着从第一导流管分别流至多个连接管内,然后从多个连接管流动至第二导流管内,此时启动风扇,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散热孔携带多个连接管散发出的冷气吹向蓄电池本体,从而对蓄电池本体进行降温,达到有效散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剖面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连接管的左视图。
[0017]图中,1、箱体;101、门板;102、散热孔;103、滑框;2、安装框;201、透气孔;202、滑轨;3、蓄电池本体;4、散热装置;401、隔板;402、风扇;5、第一导流管;501、第二导流管;5011、堵头;502、连接管;6、存液箱;601、通液管;602、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0]请参阅图1

3,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部呈空腔结构,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框2,安装框2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本体3,安装框2的底端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左右分布的滑轨202,滑轨202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固定安装于箱体1内部底端面的滑框103,箱体1的前端面安装有门板101;
[0021]散热装置4,散热装置4设置于蓄电池本体3的左侧,用于对蓄电池本体3进行散热。
[0022]本实施例中:通过打开门板101,推动安装框2移动,使得安装框2带动滑轨202沿着滑框103移出箱体1,接着将蓄电池本体3安装在安装框2的内部,然后将安装框2移动至箱体1内,关闭门板101,可将蓄电池本体3固定在箱体1的内部,蓄电池本体3在使用过程中有热量产生时,此时散热装置4可对蓄电池本体3进行散热。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散热装置4包括隔板401,隔板401固定安装于箱体1的内侧壁,隔板401的左侧壁贯穿安装有风扇402,隔板401的左侧设置有固定安装于箱体1内部顶端面的第一导流管5,第一导流管5外侧壁的底部连通有多个连接管502,多个连接管502的底部连通有固定安装于箱体1内部底端面的第二导流管501,箱体1上端面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存液箱6,存液箱6的底端面连通有通液管601,通液管601的另一端贯穿箱
体1的上端面与第一导流管5连通。
[0024]本实施例中:对蓄电池进行散热时,先在存液箱6的内部加入冷却液,加入至存液箱6内的冷却液通过通液管601流入第一导流管5内,接着从第一导流管5分别流至多个连接管502内,然后从多个连接管502流动至第二导流管501内,此时启动风扇402,使得风扇402将多个连接管502散发出的冷气吹向蓄电池本体3,从而对蓄电池本体3进行降温,达到有效散热的目的。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第二导流管501的一端通过螺纹活动安装有堵头5011,堵头5011的前端贯穿箱体1的前端面并延伸箱体1的外部。
[0026]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堵头5011,将堵头5011拆卸下,可将第二导流管501内的冷却液排出。
[002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存液箱6的上端面连通有进液管602,进液管602的顶部安装有密封塞。
[0028]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内部呈空腔结构,所述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框(2),所述安装框(2)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本体(3),所述安装框(2)的底端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左右分布的滑轨(202),所述滑轨(202)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固定安装于箱体(1)内部底端面的滑框(103),所述箱体(1)的前端面安装有门板(101);散热装置(4),所述散热装置(4)设置于蓄电池本体(3)的左侧,用于对蓄电池本体(3)进行散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循环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4)包括隔板(401),所述隔板(401)固定安装于箱体(1)的内侧壁,所述隔板(401)的左侧壁贯穿安装有风扇(402),所述隔板(401)的左侧设置有固定安装于箱体(1)内部顶端面的第一导流管(5),所述第一导流管(5)外侧壁的底部连通有多个连接管(502),多个所述连接管(502)的底部连通有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中华周立嵩徐志恒王永民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灵达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