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654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28
本申请涉及环境治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包括船体、打捞机构、驱动机构以及盛放机构;所述打捞机构设置于所述船体边缘,所述打捞机构的一侧接触水面,所述打捞机构包括转动筒体以及若干个抓斗,所述转动筒体与所述船体转动连接,若干个所述抓斗间隔固定于所述转动筒体外侧,所述抓斗用于捞取水面上的浮萍;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船体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转动筒体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筒体转动;所述盛放机构设置于所述船体上,所述盛放机构与所述打捞机构相邻设置,所述盛放机构用于盛放所述打捞机构掉落的浮萍。本申请具有提升水环境中浮萍打捞的效率的功能。具有提升水环境中浮萍打捞的效率的功能。具有提升水环境中浮萍打捞的效率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环境治理的
,尤其是涉及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河道、湖泊等水环境中,通常存在垃圾、落叶、浮萍等漂浮物,其中,浮萍繁殖速度快,会在水面上形成飘浮群落并且密布水面,打破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0003]目前,针对修复浮萍泛滥的水环境,通常采用人工打捞配合喷洒EM菌的方式进行修复,先通过人工拖拽细密的尼龙网,将漂浮与水面上的浮萍汇集至一处,再将浮萍打捞出来,随后喷洒适量EM菌促进正常菌群以及有益藻类的生长,从而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当需要打捞的河道、湖泊等水环境范围较大,人工打捞浮萍需要花费较多人力以及时间,现专利技术人设计一种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提升水环境中浮萍打捞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升水环境中浮萍打捞的效率,本申请提供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
[0006]本申请提供的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船体、打捞机构、驱动机构以及盛放机构;所述打捞机构设置于所述船体边缘,所述打捞机构的一侧接触水面,所述打捞机构包括转动筒体以及若干个抓斗,所述转动筒体与所述船体转动连接,若干个所述抓斗间隔固定于所述转动筒体外侧,所述抓斗用于捞取水面上的浮萍;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船体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转动筒体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筒体转动;所述盛放机构设置于所述船体上,所述盛放机构与所述打捞机构相邻设置,所述盛放机构用于盛放所述打捞机构掉落的浮萍。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对水面上的浮萍进行打捞,船体可在水面上移动,以便打捞浮萍;打捞机构设置在船体边缘,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打捞机构转动,对浮萍进行打捞,在此,转动至转动筒体底部的抓斗进入水面,随着转动筒体的转动,抓斗自水面下捞取浮萍,当抓斗转动至转动筒体顶部时,在转动筒体的离心力作用下,浮萍掉落至盛放机构内进行收集,从而提升水体中浮萍打捞的效率。
[0009]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以及皮带,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船体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皮带轮相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与所述转动筒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皮带分别与所述第一皮带轮以及所述第二皮带轮包覆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第一皮带轮带动皮带转动,使得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第二皮带轮带动转动筒体转动,实现打捞机构对浮萍的打捞功能。
[0011]优选的,所述盛放机构包括盛放容器以及排水件,所述排水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船
体上,所述盛放容器顶部具有开口,所述盛放容器底部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盛放容器放置于所述排水件上方,所述排水件将水排放至所述船体外部。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抓斗从水面上捞取浮萍时,部分水进入抓斗内,同时浮萍上带有水分,当浮萍掉落至盛放容器时,来不及流出抓斗的水随着浮萍进入盛放容器,为了减少盛放容器内的重量,在盛放容器底部开设多个排水孔,盛放容器内的水通过排水孔进入排水件,排水件将水排至船体外部。
[0013]优选的,所述排水件包括支架、第一水泵以及排水管道,所述船体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支架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盛放容器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排水管道分别连通所述容置槽以及所述第一水泵的一端,所述第一水泵的另一端与所述船体外部相连通。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盛放容器通过支架放置于容置槽内,盛放容器与容置槽底部之间具有用于排水的间隙,盛放容器内的水通过排水孔排放至容置槽底部,再通过排水管道流入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将水泵出船体外部;同时,当一个盛放容器盛满浮萍时,可将盛放容器取出容置槽,并将另一个盛放容器放入容置槽内盛放浮萍,减小因盛放容器空间不足对浮萍清理效率的影响。
[0015]优选的,所述盛放容器相对的两侧开口边缘凸设有抓板,所述抓板朝向远离所述盛放容器的方向延伸。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取放盛放容器,在盛放容器开口边缘固定有抓板,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持抓板从容置槽内取放盛放容器,不易夹伤手部。
[0017]优选的,所述抓斗周侧开设有若干个漏水孔。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减少掉落至盛放容器内的水,在抓斗上开设有若干个漏水孔,便于抓斗捞取浮萍后,抓斗内的水通过漏水孔流出抓斗。
[0019]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套接于所述驱动机构外部。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降低浮萍被卷入驱动机构的可能性,在驱动机构外部套接有保护罩,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以及皮带在保护罩的覆盖范围内运动,从而减少浮萍与驱动机构的接触,提升了驱动机构工作的稳定性。
[0021]优选的,还包括冲压机构,所述冲压机构包括第二水泵、可调水管以及喷头,所述第二水泵设置于所述船体上,所述可调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水泵以及所述喷头相连接,所述喷头对准所述打捞机构。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萍在离心力以及重力作用下从抓斗上掉落至盛放容器内时,仍有部分浮萍附着于抓斗上,为了清理抓斗,通过第二水泵抽取水体中的水,将喷头对准盛放容器上方的打捞机构,水流经可调水管并从喷头喷出,水柱冲击附着于抓斗上的浮萍,使浮萍掉落至盛放容器内,同时,便于清洗打捞机构。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船体可在水面上移动,打捞机构设置在船体边缘,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打捞机构转动打捞浮萍,在此,转动至转动筒体底部的抓斗进入水面,随着转动筒体的转动,抓斗自水面下捞取浮萍,当抓斗转动至转动筒体顶部时,浮萍掉落至盛放机构内,提升了水体中浮萍打捞的效率;
[0025]2、当浮萍掉落至盛放容器时,来不及流出抓斗的水随着浮萍进入盛放容器,为了减少盛放容器内的重量,在盛放容器底部开设多个排水孔,盛放容器内的水通过排水孔进
入排水件,排水件将水排至船体外部;
[0026]3、设置冲压机构用于清洗打捞机构,通过第二水泵抽取水体中的水,将喷头对准盛放容器上方的打捞机构,水流经可调水管并从喷头喷出,水柱冲击附着于抓斗上的浮萍,使浮萍掉落至盛放容器内。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申请中保护罩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0030]图4是本申请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0031]图5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1、船体;11、容置槽;2、打捞机构;21、转动筒体;22、抓斗;221、漏水孔;3、驱动机构;31、电机;32、第一皮带轮;33、第二皮带轮;34、皮带;35、保护罩;4、盛放机构;41、盛放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1)、打捞机构(2)、驱动机构(3)以及盛放机构(4);所述打捞机构(2)设置于所述船体(1)边缘,所述打捞机构(2)的一侧接触水面,所述打捞机构(2)包括转动筒体(21)以及若干个抓斗(22),所述转动筒体(21)与所述船体(1)转动连接,若干个所述抓斗(22)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筒体(21)外侧,所述抓斗(22)用于捞取水面上的浮萍;所述驱动机构(3)设置于所述船体(1)上,所述驱动机构(3)与所述转动筒体(21)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3)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筒体(21)转动;所述盛放机构(4)设置于所述船体(1)上,所述盛放机构(4)与所述打捞机构(2)相邻设置,所述盛放机构(4)用于盛放所述打捞机构(2)掉落的浮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电机(31)、第一皮带轮(32)、第二皮带轮(33)以及皮带(34),所述电机(31)固定连接于所述船体(1)上,所述电机(31)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皮带轮(32)相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33)与所述转动筒体(2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皮带(34)分别与所述第一皮带轮(32)以及所述第二皮带轮(33)包覆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机构(4)包括盛放容器(41)以及排水件(42),所述排水件(42)固定连接于所述船体(1)上,所述盛放容器(41)顶部具有开口,所述盛放容器(41)底部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义良罗红莲陈锦秀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世博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