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风模组及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6266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风模组,其被构成用于立式壳体中空气的加热以及送风工作,还提供了一种供风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巧妙,整体结构合理、美观,而且利于实现体积的小型化。其中,热风模组整体构成电吹风装置的热风发生总成,具有结构简洁、结构布置合理、工作效能高,用于实现整体体积小型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其被构成用于进气由下至上进行竖向导风。上述热风模组应用于该风道结构中,使其中的发热器件和轴流式叶轮具有足够的间距,而又不会对该风道结构其内的空间提出新的要求,结构合理。由于具有足够的间距,风扇旋涡对流场的影响较小,利于实现提升送风效能和热风效能。使吹出的风的风量及风速保持为适当的状态。态。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风模组及风道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吹风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热风模组及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结构的手持式吹风机在使用上已不能满足使用者多方面的需要。基于使用体验的提升需求,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能够让使用者在平躺状态使用的吹风机设备。然而,该类型吹风机的结构构成中,加热模块和风机模块采用独立的结构集成,既是:加热模块和风机模块集成于独立的壳体内,在工作时向出风组件提供热风。此外,另有一种内置结构的吹风机设备,其整体为大尺寸的靠背座椅结构,在靠背部位的上方设置有吹出热风的罩体,加热模块和风机模块集成于该座椅的内部空间中。该结构在设计上存在不够合理问题。上述两种结构类型的吹风机设备还存在结构布置以及整体体积上的局限,结构相较来说复杂,不利于改良优化。尤其是加热模块和风机模块在结构设计上均存在待改良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热风模组,具有结构简洁、结构布置合理、实现整体体积小型化。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热风模组,其被构成用于立式壳体中空气的加热以及送风工作,包括:
[0006]空气加热组件,装设于所述立式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立式壳体的上部位置,所述空气加热组件具有隔热套和装设于隔热套内至少一个的发热器件,所述隔热套设置有朝下的导风口和朝上的热风出口;
[0007]供风组件,对应于所述空气加热组件的下方位置装设于所述立式壳体内,用于向所述发热器件送风,所述立式壳体内具有一竖直向上的通道,所述供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的沿竖向送风的轴流式叶轮,并且所述轴流式叶轮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导风口。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轴流式叶轮的出风口位置至所述导风口位置之间具有预设的垂直间距,所述垂直间距的数值范围为10CM~60CM。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热套呈管状结构,所述导风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热风出口的横截面积,所述隔热套的环形外表面与所述立式壳体的内壁的对应位置形成气密性连接。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口的外周缘与所述立式壳体的内壁的对应位置形成气密性连接。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器件的数量为一个,为电热阻丝。
[0012]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器件包括第一电热阻丝和第二电热阻丝,所述第一电热阻丝和所述第二电热阻丝相连接为并联连接或者串联连接中的任一种。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供风组件整体为轴流风机,由所述轴流式叶轮提供风力,
所述轴流风机装设于所述立式壳体内的对应位置,所述轴流式叶轮的数量为一个,并且轴流式叶轮的进风口朝下。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立式壳体的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进气口。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其被构成用于进气由下至上进行竖向导风,包括立式壳体,所述立式壳体具有支撑盘、以及竖立装设于支撑盘上的第一竖壳和第二竖壳,所述第一竖壳和所述第二竖壳相组合设置有竖向风道;
[0016]所述竖向风道中设置有供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热风模组适配安装的安装位。
[0017]进一步的,所述安装位包括位于所述竖向风道中预定位置的上置装配位和下置装配位,所述上置装配位用于所述空气加热组件适配固定,所述下置装配位用于所述供风组件适配固定。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设计巧妙,整体结构合理、美观,而且利于实现体积的小型化。在实际应用中,其中的热风模组整体构成电吹风装置的热风发生总成,具有结构简洁、结构布置合理、工作效能高,用于实现整体体积小型化。
[00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其被构成用于进气由下至上进行竖向导风。上述热风模组应用于该风道结构中,使其中的发热器件和轴流式叶轮具有足够的间距,而又不会对该风道结构其内的空间提出新的要求,结构合理。由于具有足够的间距,风扇旋涡对流场的影响较小,利于实现提升送风效能和热风效能。使吹出的风的风量及风速保持为适当的状态。
[0020]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2]图1是本技术的热风模组应用于适配的立式壳体中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3]图2是技术的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本技术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参见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风模组,其被构成用于立式壳体100中空气的加热以及送风工作,包括:
[0026]空气加热组件1,装设于所述立式壳体100内,并位于所述立式壳体100的上部位置,所述空气加热组件1具有隔热套11和装设于隔热套11内两个的发热器件(图中未示),所述隔热套11设置有朝下的导风口110和朝上的热风出口111。本实施例中,两发热器件与供电电源并联,在通电工作时实现快速发热,降低空气加热延迟时间。由于采用双发热器件同步工作,对单一发热器件自身的电热参数要求低,能够节约成本同步降低对整体系统的要求。本实施例的发热器件单个功耗为1200W。其中,本实施例的隔热套11的外轮廓尺寸为预
先制定,在组配后呈竖立状态,对应的,所述热风出口111朝上设置。
[0027]供风组件2,对应于所述空气加热组件1的下方位置装设于所述立式壳体100内,用于向所述发热器件送风,所述立式壳体100内具有一竖直向上的通道,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供风组件2具有一个的沿竖向送风的轴流式叶轮21,并且所述轴流式叶轮21的出风口210朝向所述导风口110,构成竖向送风。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供风组件2具有两个所述轴流式叶轮21,两轴流式叶轮21均使用对应的电机22单独驱动,两轴流式叶轮21的旋转方向相反,送风方向一致并通过导风筒(图中未示)送风。该结构用于增大送风风压以及风量,根据生产和用户需求前提而定。
[002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轴流式叶轮21的出风口210位置至所述导风口110位置之间具有预设的垂直间距,所述垂直间距的数值范围为10CM~60C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流式叶轮21的出风口210位置至所述导风口110位置之间的数值≤45CM,根据实际生产应用而定。该结构是基于强制吹风冷却情形下,由于所述轴流式叶轮21存在风扇旋涡现象,所述发热器件与所述轴流式叶轮21的间距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风模组,其被构成用于立式壳体中空气的加热以及送风工作,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加热组件,装设于所述立式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立式壳体的上部位置,所述空气加热组件具有隔热套和装设于隔热套内至少一个的发热器件,所述隔热套设置有朝下的导风口和朝上的热风出口;供风组件,对应于所述空气加热组件的下方位置装设于所述立式壳体内,用于向所述发热器件送风,所述立式壳体内具有一竖直向上的通道,所述供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的沿竖向送风的轴流式叶轮,并且所述轴流式叶轮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导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式叶轮的出风口位置至所述导风口位置之间具有预设的垂直间距,所述垂直间距的数值范围为10CM~6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套呈管状结构,所述导风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热风出口的横截面积,所述隔热套的环形外表面与所述立式壳体的内壁的对应位置形成气密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口的外周缘与所述立式壳体的内壁的对应位置形成气密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良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芊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