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风道及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5713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风道及储能装置,散热风道包括风道本体、升压模块、逆变模块、MPPT模块和散热组件,所述风道本体具有容纳所述升压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MPPT模块的空腔,所述升压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MPPT模块两两之间具有间隔,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间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风道本体的空腔可以布置升压模块、逆变模块和MPPT模块,以使上述三者两两之间能够具有间隔,间隔的存在可以减少这些模块工作时相互传导热量的情况,从而减少热量的堆积;风扇与间隔连通,可以将这些模块表面的热量导出,以提高散热效率。以提高散热效率。以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风道及储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风道及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储能装置主要是指用于储存电能的装置,其在充电后可以存储上百瓦时的电量,并在用户需要时释放这些电能以供用户使用。
[0003]在存储和释放的过程中,储能装置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狭小,散热效率不高。这些热量长时间堆积在储能装置内的各处,会对储能装置的各部件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风道,以减少热量的堆积,以及提高散热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散热风道,包括风道本体、升压模块、逆变模块、MPPT模块和散热组件,所述风道本体具有容纳所述升压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MPPT模块的空腔,所述升压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MPPT模块两两之间具有间隔,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间隔连通。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本体包括底板和上框,所述底板的两侧与所述上框的两侧分别相接以形成所述空腔,所述底板的前端与所述上框的前端围成进风口,所述底板的后端与所述上框的后端围成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间隔连通,所述风扇经所述进风口或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间隔连通。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逆变模块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MPPT模块与所述升压模块均设置于所述上框,所述MPPT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形成第一间隔,所述升压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形成第二间隔,所述MPPT模块与所述升压模块沿所述上框的延伸方向上形成第三间隔,所述第一间隔、所述第二间隔与所述第三间隔连通。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逆变模块上的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底板延伸的方向延伸。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升压模块较所述MPPT模块靠近所述进风口。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框的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设置于所述第三间隔内,并沿垂直于所述上框延伸的方向延伸。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框的第三散热片,所述第三散热片靠近设置于所述MPPT模块,并沿所述上框延伸的方向延伸。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扇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框包括顶板以及设置于所述顶板两侧的连接板,两侧的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顶板的两侧相接,以形成所述空腔。
[001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和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散热风道,所述壳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壳体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散热孔,所述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间隔与所述第一散热孔和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散热风道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风道本体的空腔可以布置升压模块、逆变模块和MPPT模块,以使上述三者两两之间能够具有间隔,间隔的存在可以减少这些模块工作时相互传导热量的情况,从而减少热量的堆积;风扇与间隔连通,可以将这些模块表面的热量导出,以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散热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散热风道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散热风道的正视示意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散热风道的后视示意图;
[0020]图中,1、风道本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11、顶板;112、底板;
[0021]2、升压模块;
[0022]3、逆变模块;
[0023]4、MPPT模块;
[0024]51、第一风扇;52、第二风扇;531、第一散热片;532、第二散热片;533、第三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术语“MPPT模块”,其全称“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模块,它能够实时侦测太阳能板的发电电压,并追踪最高电压电流值,使系统以最大功率输出对蓄电池充电。
[0029]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散热风道,包括风道本体1、升压模块2、逆变模块3、MPPT模块4和散热组件,风道本体1具有容纳升压模块2、逆变模块3和MPPT模块4的空腔,升压模块2、逆变模块3和MPPT模块4两两之间具有间隔,散热组件包括风扇,风扇与间隔连通。
[0030]风道本体1的空腔可以布置升压模块2、逆变模块3和MPPT模块4,以使上述三者两两之间能够具有间隔,间隔的存在可以减少这些模块工作时相互传导热量的情况,从而减少热量的堆积;风扇与间隔连通,可以将这些模块表面的热量导出,以提高散热效率。
[0031]进一步的,风道本体1包括底板112和上框,底板112的两侧与上框的两侧分别相接以形成空腔,底板112的前端与上框的前端围成进风口11,底板112的后端与上框的后端围成出风口12,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均与间隔连通,风扇经进风口11或出风口12与间隔连通。
[0032]可以理解的是,底板112的两侧与上框的两侧分别相接,可以形成空腔,一方面使升压模块2、逆变模块3和MPPT模块4可以通过设置于底板112或上框上,使得上述三者两两之间具有间隔,以减少这些模块工作时相互传导热量的情况,从而减少热量的堆积。底板112的后端与上框的后端围成的出风口12,可以用于将与上述模块进行热交换以后的空气导出出风口12,同时新的空气可以经进风口11补充进来,从而提高本专利技术的散热效率。风扇经进风口11或出风口12与间隔连通,可以避免风扇设置于风道之中,风扇不占用空腔的容积,有利于提高空腔内的散热效率。
[0033]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逆变模块3设置于底板112,MPPT模块4与升压模块2均设置于上框,MPPT模块4与逆变模块3形成第一间隔,升压模块2与逆变模块3形成第二间隔,MPPT模块4与升压模块2沿上框的延伸方向上形成第三间隔,第一间隔、第二间隔与第三间隔连通。
[0034]可以理解的是,逆变模块3作为上述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本体、升压模块、逆变模块、MPPT模块和散热组件,所述风道本体具有容纳所述升压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MPPT模块的空腔,所述升压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MPPT模块两两之间具有间隔,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间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本体包括底板和上框,所述底板的两侧与所述上框的两侧分别相接以形成所述空腔,所述底板的前端与所述上框的前端围成进风口,所述底板的后端与所述上框的后端围成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间隔连通,所述风扇经所述进风口或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间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模块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MPPT模块与所述升压模块均设置于所述上框,所述MPPT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形成第一间隔,所述升压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形成第二间隔,所述MPPT模块与所述升压模块沿所述上框的延伸方向上形成第三间隔,所述第一间隔、所述第二间隔与所述第三间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逆变模块上的第一散热片,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奥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