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5670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水资源收集器、生物反应室、生化反应室和滤清池;水资源收集器顶部开有雨水进水口,两侧设置有径流进水口,底部开有出水口;径流进水口处设置有蓄水腔;蓄水腔内设置有带动雨水进水口开合的浮动装置;蓄水腔与雨水进水口之间设置有内腔进水口,并在内腔进水口处活动设置有堵头;生物反应室内设置有生物反应器;滤清池内设置有滤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水资源收集器、生物反应室、生化反应室以及滤清池的配合,能够有效的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同时,能够丰富珊瑚岛礁等地对于雨水,以及降雨形成径流的利用手段。的利用手段。的利用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资源回收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受特殊成土母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南海诸岛主要为珊瑚礁岛,其表层为形成年代晚、松散未胶结或弱胶结的珊瑚和生物碎屑砂层,其下为珊瑚礁灰岩和珊瑚贝壳灰岩。这种土壤质地具有粗质多孔,易碎的结构特征,岛上丰富的降水很难产生地表径流,加之砂土缺乏天然有机物,从而形成了结构性缺水、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的海岛水土资源环境系统。同时,珊瑚岛礁珊瑚土质结构粗疏松散,降水在短时间内大都经渗透直接进入海水或到达地下形成的淡水透镜体。珊瑚地层本身含盐量高,加之受天然鸟粪层和地表腐殖质等有机物以及人为污染,导致海岛地下淡水往往不能直接饮用,针对不同用水需求,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因此,针对岛礁地区的雨水资源进行高效收集、有效净化并利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能够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快速的回收处理,以丰富海南岛礁对于雨水的利用手段。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水资源收集器、生物反应室、生化反应室和滤清池;
[0007]水资源收集器顶部开有雨水进水口,两侧设置有径流进水口,底部开有出水口;径流进水口处设置有蓄水腔;蓄水腔内设置有带动雨水进水口开合的浮动装置;蓄水腔与雨水进水口之间设置有内腔进水口,并在内腔进水口处活动设置有堵头;
[0008]生物反应室内设置有生物反应器;滤清池内设置有滤芯。
[0009]进一步地,浮动装置包括浮球和设置于其上的杆体;杆体上设置有齿条,并通过齿条与转轮啮合;转轮的转轴通过连接绳带动雨水进水口的开合。
[0010]进一步地,雨水进水口处设置有相互卡合的开启装置;开启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并能通过连接处与壳体铰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通过连接绳与转轮的转轴连接,且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相互卡合的结构。
[0011]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上均设置有延伸至内腔进水口下方的滤网。
[0012]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呈大于90
°
小于1180
°
的夹角。
[0013]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由轻质高强材质制成,且第二连接板的重量略大于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只为开启用部件,其不会影响限制雨水进入雨水进水口。
[0014]进一步地,堵头通过浮体与伸缩件连接;伸缩件固定至内腔进水口相对侧壁内部,其包括第一筒体,以及设置于第一筒体内,且能在第一筒体内自由滑动的第二筒体;第二筒体与浮体连接。
[0015]进一步地,蓄水腔之间设置有过滤腔;过滤腔下方设置有倾斜底板,并在倾斜底板的底端开有出水口。
[0016]进一步地,出水口处设置有位于倾斜底板上方的弧形挡板。
[0017]进一步地,弧形挡板呈倾斜状,其倾斜方向与倾斜底板相反,倾斜角度为 5~115
°

[0018]进一步地,生物反应室内设置有生物反应器。
[0019]进一步地,生化反应室包括药物反应池和曝气池;所述药物反应池和曝气池之间设置有滤板。
[0020]进一步地,在药物反应池顶部开有加药口,同时还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转轴延伸至药物反应池内,并在其上设置有搅拌页。
[0021]进一步地,曝气池顶部设置有气泵,气泵通过曝气管与曝气池底部连接。
[0022]进一步地,滤清池内设置有滤芯,滤芯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蜂窝层、吸附层和滤清层;其中,蜂窝层为活性炭材质制成;吸附层为海绵材质制成;滤清层由砾石组成。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4]1、本申请通过水资源收集器、生物反应室、生化反应室以及滤清池的配合,能够有效的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水资源收集器除了可以向其中添加污水进行处理外,还可通过其自行对径流等水体进行回收处理。
[0025]2、本申请设计的水资源收集器中,通过蓄水腔内的蓄水配合,能够在收集岛礁等地形成的径流的同时,通过浮球带动转轴转动,从而使连接绳缠绕至转轴上,开启雨水进水口,在收集岛礁等地形成的径流的同时,也能够对降落的雨水直接进行收集。
[0026]3、水资源收集器内的内腔进水口通过浮体和堵头进行开合,能够保证在不需要收集时,内腔进水口处于关闭状态,在需要收集径流时,内腔进水口能够在水体浮力的作用下自动开启。此外,在其下方设置的跟随第二连接板展开的滤网能够对径流中的大尺寸杂质进行初步的过滤拦截。
[0027]4、过滤腔能够对收集的雨水和径流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处理,而倾斜底板则是能够避免水体中的杂质成分沉积在腔体的底部。此外,在出水口处设置有弧形挡板,由于弧形挡板上方会有水体向下流动,且另外的水体基本上是从倾斜底板向弧形挡板方向的出水口方向流动,由此,不同水流方向的水体即会在此处形成旋流,搅动水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体中所含有的大尺寸的杂质,或是堆积的杂质堵塞出水口。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水资源收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雨水进水口开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其中,1、水资源收集器;101、径流进水口;102、雨水进水口;103、第一连接板;104、第二连接板;105、滤网;106、伸缩件;107、浮体;108、堵头;109、内腔进水口;10、滑轮;111、连接绳;112、转轮;113、浮球;114、杆体;115、过滤腔;116、倾斜底板;117、出水口;118、弧形挡板;119、第一连接块;120、第二连接块;121、凸出块;122、卡槽;2、生物反应室;201、生物反应器;3、生化反应室;301、电机;302、气泵;303、曝气管;304、滤板;305、转轴;306、加药
口;4、滤清池;401、蜂窝层;402、吸附层;403、滤清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应该清楚,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专利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33]实施例
[0034]如图1所示,该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水资源收集器1、生物反应室2、生化反应室3以及滤清池4,其中,该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由上至下分为进水区、过滤储水区、出水区(如图2所示)。
[0035]如图2所示,进水区分为径流进水区和雨水进水区,其中,径流进水区设置在壳体的两侧,壳体两侧经开有径流进水口101,在径流进水口101的下方设置有蓄水腔,蓄水腔内设置有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水资源收集器、生物反应室、生化反应室和滤清池;所述水资源收集器顶部开有雨水进水口,两侧设置有径流进水口,底部开有出水口;所述径流进水口处设置有蓄水腔;所述蓄水腔内设置有带动雨水进水口开合的浮动装置;所述蓄水腔与雨水进水口之间设置有内腔进水口,并在内腔进水口处活动设置有堵头;所述生物反应室内设置有生物反应器;所述滤清池内设置有滤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装置包括浮球和设置于其上的杆体;所述杆体上设置有齿条,并通过齿条与转轮啮合;所述转轮的转轴通过连接绳带动雨水进水口的开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进水口处设置有相互卡合的开启装置;所述开启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并能通过连接处与壳体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通过连接绳与转轮的转轴连接,且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相互卡合的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资源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呈大于90
°
小于118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英张永生卢佳吕映刘晓志付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