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压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528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酸压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考虑暂堵过程中,裂缝宽度变化、酸液溶蚀后裂缝壁面形态、封堵形成位置、封堵后缝内压力变化过程,采用数值方法开展模拟,最终实现对暂堵酸压段塞形成、封堵及失稳过程的模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酸压过程中不同工况条件下暂堵酸压段塞形成、封堵及失稳过程的模拟,为定量化设计暂堵剂加量、加入时机等参数提供依据。量、加入时机等参数提供依据。量、加入时机等参数提供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酸压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工程领域,尤其一种酸压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方法,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酸压过程中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剩余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13.24
×
10
12
m3,占海相碳酸盐岩领域剩余地质资源的82.3%,深层碳酸盐岩已成为我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此类储层优质储集体零散发育、基质渗流能力差,暂堵酸压是改造此类储层的主要手段。
[0003]酸压是指在高于储层破裂压力下,将流体挤入储层,在储层中形成裂缝,再注入酸液,通过非均匀溶蚀裂缝壁面,使施工结束后裂缝不完全闭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流动通道,实现油气井增产(李颖川.采油工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暂堵酸压则是在酸压裂缝形成后,加入固相颗粒、柔性纤维等暂堵剂,在酸压裂缝内形成低流动能力的封堵层(后称暂堵段塞),增加裂缝内部的流动压差,迫使后续注入的酸液转向形成新的酸压裂缝,从而增加裂缝条数,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压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考虑暂堵过程中,裂缝宽度变化、酸液溶蚀后裂缝壁面形态、封堵形成位置、封堵后缝内压力变化过程,采用数值方法开展模拟,最终实现对暂堵酸压段塞形成、封堵及失稳过程的模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压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采用裂缝扩展模拟水力裂缝扩展,获取当前时间步内裂缝宽度、长度、缝内流速;S2.基于水力裂缝内流场计算结果,计算水力裂缝内浓度分布及酸溶蚀后裂缝宽度;S3.重复步骤S1~S2直至注酸阶段结束,获取水力裂缝内注酸阶段结束时的水力裂缝宽度、流体压力、流动速度等参数;S4.暂堵剂注入阶段开始后,在S3中计算所得裂缝参数的基础上,计算暂堵剂在裂缝内的浓度分布;S5.采用对应暂堵剂颗粒粒径及缝宽对应比值、浓度条件下封堵概率图版,建立封堵概率与暂堵浓度及粒径及缝宽比值的关系;S6、根据建立的概率函数判定当前网格是否实现暂堵,将判定为封堵的网格内固相颗粒速度限制为0,封堵位置处的段塞根据网格内暂堵剂浓度及暂堵剂属性参数、压力设置实现暂堵的网格的渗透率;S7、重复步骤3继续计算暂堵剂运移及封堵,直至暂堵剂输送结束,获取水力裂缝内暂堵段塞渗透率分布;S8、基于S4计算结果,重复S1~2,获取水力裂缝内压力及缝宽变化,获取不同时间步裂缝内流体压力、裂缝水力宽度变化、裂缝壁面溶蚀宽度变化;S9、基于S8计算所得的裂缝内流体压力p
hf
、裂缝水力宽度变化Δw
h
、裂缝刻蚀宽度变化Δw
a
,进行暂堵失效判断:S10、重复步骤S8~S9,直至段塞失稳或施工结束,完成计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酸压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水力裂缝流体压力及几何形态,计算方程为:于,步骤S1中水力裂缝流体压力及几何形态,计算方程为:式中,A
hf
为水力裂缝截面积,m2;h
hf
为水力裂缝高度,m;p
hf
水力裂缝内的流体压力,Pa;w
hf
为水力裂缝宽度,m;h
i
第i层内的水力裂缝高度,m;G为储层岩石剪切模量,Pa;σ
i
第i层内的地应力,Pa;μ流体粘度,Pa
·
s;t
p
为水力裂缝扩展时间步,s。u
L
为水力裂缝内的流体滤失速度,m/s;流动速度计算方程:
式中,u为水力裂缝内流动速度,m/s。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酸压暂堵段塞形成、失稳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S2步骤中水力裂缝内酸液浓度分布方程:式中,C
hf
为水力裂缝内缝宽方向上的平均酸液浓度,mol/m3;k
g
为酸液传质系数,m/s;k
c
为酸岩反应速率常数,m2/s;u
x
,u
z
分别为水力裂缝内长度和高度方向上酸液流动速度,m/s。所述对水力裂缝宽度更新计算方法为:式中,C
hf
为水力裂缝内缝宽方向上的平均酸液浓度,mol/m3;β为酸液对岩石的溶蚀能力,kg/kg;ρ
r
为储层岩石密度,kg/m3;M为酸液的摩尔质量,kg/mol;w
hfn+1
,w
hfn
分别为更新后和更新前的水力裂缝宽度;kg为酸液传质系数,m/s;k
c
为酸岩反应速率常数,m2/s;φ为基质岩石孔隙度,无因次;Δt为计算时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冀川管晨呈郭建春赵峰苟波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