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407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气体混合器,包括:管状壳体,所述管状壳体的第一端设置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管状壳体的第二端设置出气口;位于所述管状壳体内的第一冲击板,所述第一冲击板通过紧固件与管状壳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冲击板与管状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第一间隙;经过第一进气口进入管状壳体内部的第一气体与经过第二进气口进入管状壳体内部的第二气体作用于所述第一冲击板上并经过所述第一间隙进入所述第一冲击板另一侧,实现气体混合后经过出气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气体混合器混合不均匀的问题。决了现有气体混合器混合不均匀的问题。决了现有气体混合器混合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体混合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混合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体混合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用烟气分析仪分析的部分样气浓度很高,过高的浓度会大大降低检测用的传感器寿命,增加检测成本。为此,通常将浓度较高的样气与洁净的稀释气混合后,降低样气浓度,再进行测量分析,如此可解决上述高浓度样气对传感器寿命造成的影响。但现有的气体混合器存在稀释混合不均匀的问题,不均匀的混合样气经传感器检测分析后,读取到的数据不稳定,时高时低,为检测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气体混合器存在混合不均匀的问题,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混合效果较好的气体混合器。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气体混合器,包括:管状壳体,所述管状壳体的第一端设置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管状壳体的第二端设置出气口;位于所述管状壳体内的第一冲击板,所述第一冲击板通过紧固件与管状壳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冲击板与管状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第一间隙;经过第一进气口进入管状壳体内部的第一气体与经过第二进气口进入管状壳体内部的第二气体作用于所述第一冲击板上并经过所述第一间隙进入所述第一冲击板另一侧,实现气体混合后经过出气口排出。
[0006]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状壳体内设置安装套,所述第一冲击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套上。
[0007]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状壳体内还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冲击板,所述第二冲击板与所述管状壳体的内壁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冲击板与第一冲击板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冲击板间隔设置。
[0008]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冲击板通过隔离件与所述第一冲击板固定连接。
[0009]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的第一侧端部设置外螺纹轴,所述安装套设置内螺纹,所述第一冲击板通过所述隔离件螺纹连接于所述安装套上。
[0010]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的第二侧端部设置内螺纹孔,所述第二冲击板通过紧固螺钉连接于所述隔离件的第二侧端部。
[0011]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状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所述出气口。
[0012]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面外侧设置第一延伸管和第二延伸管,所述第一延伸管与所述第二延伸管形成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
[0013]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成型为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外壁上
或插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上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设置第三延伸管,所述第三延伸管形成所述出气口。
[001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气体混合器中,第一气体与第二气体在第一冲击板的冲击作用下发生气流散射,在第一冲击板与管状壳体的进气侧形成的空腔内进行第一次混合,初步混合后的气体经过第一间隙进入第一冲击板与管状壳体的出气侧形成的空腔内进行第二次混合,混合后的气体再经过出气口排出,经过第一冲击板的冲击和间隙喷射实现了气体的充分混合,气体混合效果好,使后续气体检测准确性较高。特别适用于烟气检测分析前的烟气稀释操作。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气体混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气体混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2]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3]以下为本技术的气体混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气体混合器用于使两种气体进行混合,一种情况下,可以将从烟气通道排出的烟气与洁净的空气进行混合实现烟气的稀释以便进一步的检测。
[0024]如图1、图2所示,该气体混合器包括:管状壳体10以及位于所述管状壳体10内的第一冲击板20;其中,所述管状壳体10的第一端设置第一进气口10a和第二进气口10b,所述管状壳体10的第二端设置出气口10c;所述第一冲击板20通过紧固件与管状壳体10连接,且所述第一冲击板20与管状壳体10的内壁之间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第一间隙;经过第一进气口
10a进入管状壳体10内部的第一气体与经过第二进气口10b进入管状壳体10内部的第二气体作用于所述第一冲击板20上并经过所述第一间隙进入所述第一冲击板20另一侧,实现气体混合后经过出气口10c排出。
[0025]上述气体混合器种,第一气体与第二气体在第一冲击板20的冲击作用下发生气流散射,在第一冲击板20与管状壳体10的进气侧形成的空腔内进行第一次混合,初步混合后的气体经过第一间隙进入第一冲击板20与管状壳体10的出气侧形成的空腔内进行第二次混合,混合后的气体再经过出气口10c排出,经过第一冲击板20的冲击和间隙喷射实现了气体的充分混合,气体混合效果好,使后续气体检测准确性较高。
[0026]所述第一冲击板20安装于所述管状壳体10的方式不唯一,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状壳体10内设置安装套13,所述第一冲击板20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套13上。采用安装套13对第一冲击板20进行安装连接,可以使第一冲击板20与管状壳体10的进气侧及出气侧相距一定距离,第一冲击板20将管状壳体10分隔成两个腔室,使气体在两个腔室内混合得更加充分。
[0027]为了进一步提高气体混合均匀性,所述管状壳体10内还设置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壳体,所述管状壳体的第一端设置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管状壳体的第二端设置出气口;位于所述管状壳体内的第一冲击板,所述第一冲击板通过紧固件与管状壳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冲击板与管状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第一间隙;经过第一进气口进入管状壳体内部的第一气体与经过第二进气口进入管状壳体内部的第二气体作用于所述第一冲击板上并经过所述第一间隙进入所述第一冲击板另一侧,实现气体混合后经过出气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壳体内设置安装套,所述第一冲击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套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壳体内还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冲击板,所述第二冲击板与所述管状壳体的内壁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冲击板与第一冲击板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冲击板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击板通过隔离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荣岗刘帅敬田红兵李新平刘璐宋光容孟繁杰刘文芝刘霞季德程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明华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