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4016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在待处理河道两侧挖至少一氧化沟,将达到发酵条件的底泥铺设在氧化沟里,发酵前加入有机调理剂、微生物、钝化剂及土壤改善底泥性质,促进堆体好氧发酵,除去底泥中臭味、异味,并且降低了底泥中重金属毒性,经过好氧发酵,底泥可以转变成具有丰富腐殖质的土壤,既解决了河道内源污染问题,又可以用来种植绿植,固土护堤,同时提供丰富的肥力,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好的生态效益。好的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底泥是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湾等水体底部长期积存的沉积物,是水体多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污染物在广泛空间和长久时间内的聚集处。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营养元素、重金属及难降解有机调理剂,当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物质也会随之发生迁移,进而影响上覆水体的水质,形成二次污染。底泥修复现已成为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好氧发酵化修复是世界范围内处理有机固体废物广为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法,随着环境的改变以及科技的发展,发酵产业呈现持续发展态势。底泥的好氧发酵化处理是生物修复的衍生方法,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利用自身的活动,使污染性有机调理剂降解成为无机物,并释放出可供微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能量,在物质结构不断改变的同时,微生物自身不断繁殖,从而产生更多的生物体。
[0003]传统的河道护坡大多以硬质为主,对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河道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硬质护坡对于河道生态的限制作用日益凸显,生态护坡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得到肯定。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工程中,除了替代传统的硬质护坡,起到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作用外,对河道治理工程还有着以下作用:(1)提升河道生态稳定性;(2)改善水体自净能力;(3)创设良好景观。
[0004]目前来说,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的方法主要分为2种: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异位修复技术中的底泥疏浚方法是将河道中的底泥挖出运输到其他位置,底泥挖出以后需要进行独立处理。一般异位修复需要将含水率很高的底泥运输到其它位置,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加快底泥中氮、磷的释放,并且需要专门的场地用来处理大量的底泥,处理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目的: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将河湖底泥在原址处理后进行发酵好氧发酵并最终土壤化,之后在其上种植绿植,实现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0006]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步骤一、在待处理河道两侧挖至少一氧化沟,挖出的土堆放于所述氧化沟两侧,所述氧化沟底部进行打深孔处理;步骤二、将已脱水的含水率在50~80%的底泥与有机调理剂、微生物、钝化剂和土壤混合均匀,得底泥混合物;步骤三、将所述底泥混合物铺设在所述氧化沟内,进行好氧发酵一段时间;
步骤四、所述底泥混合物发酵完成后,在所述氧化沟内挖树坑并种植绿植;步骤五、将土回填进氧化沟,并将氧化沟沟顶修缮平整。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氧化沟深度为90~100cm,最窄处宽度为1~2m。宽度视底泥量而定。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一中,所述氧化沟底部的打孔深度为30~50cm,打孔间距20cm
×
20cm。打孔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土壤的渗透作用去除堆体中多余的水。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有机调理剂包括园林废弃物和秸秆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园林废弃物和秸秆加入前需粉碎处理,添加量为所述底泥的质量的7~10wt%;所述微生物为好氧菌剂,接种量一般为所述底泥质量的0.05~5 wt %;所述钝化剂包括粉煤灰和磷矿粉,所述粉煤灰和磷矿粉的投加比例分别为所述底泥质量的25 wt %和20 wt %;所述土壤添加量为所述底泥质量的10wt%;加入添加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的保证堆体好氧发酵,除去底泥中的臭味和异味。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二得到的所述底泥混合物在发酵前满足:pH在7.5~8.5,含水率在50~65%,C/N在20~35,平均适宜粒度25~75mm。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三中,所述底泥混合物铺设在所述氧化沟内的厚度为50~80cm;好氧发酵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遇到阴雨天气需将氧化沟的底泥混合物蒙上防水土工布。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四中,所述绿植包括池杉和柳树中的一种或几种,树苗高度在1~3m,所述池杉株间距300cm,所述柳树株间距400cm。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五中,将回填土均匀铺设在所述底泥混合物和所述树根土球之上,保证回填完之后的所述氧化沟沟外表看起来和附近地面无差异。
[0014]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将河道底泥不转移、运出的情况下,在原址对其进行一系列处理,最终将河道底泥土壤化、资源化利用,并且土壤化后的底泥仍旧保留着较高的有机调理剂含量,也即土壤具有丰富的肥力。将底泥就近处理后堆放于河道两侧的构筑物内,既简捷又节约成本,并且不会产生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0015]通过开挖底泥氧化沟并在其上种植绿植,既提供了底泥原址发酵的场地,又能用来种植绿植。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道底泥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的好氧发酵图;图2是图1所示方法的结构流程图。
[0017]图中:1、氧化沟;2、树根土球;3、发酵层;4、土壤回填层; 5、绿植;6、深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
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20]实施例1如未加特殊说明,本申请中的%均为质量百分比。
[0021]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河道底泥土壤化并用于栽种绿植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步骤一,在待处理河道两岸堤上沿着河道各边开挖一条氧化沟1,挖出的土暂时就地堆放在氧化沟两侧;对氧化沟底部进行打深孔6处理;步骤二,找一块平整的土地,在其上铺一层防水土工布,将已脱水的底泥均匀地堆放于土工布上;依次将有机调理剂、微生物、钝化剂和土壤加入底泥中,并在每次加入物料之后用铁叉或铁锹对底泥进行翻整、搅动,保证添加物能最大限度地均匀地分布在底泥中;步骤三,将土工布上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在待处理河道两侧挖至少一氧化沟,挖出的土堆放于所述氧化沟两侧,所述氧化沟底部进行打深孔处理;步骤二、将已脱水的含水率在50~80%的底泥与有机调理剂、微生物、钝化剂和土壤混合均匀,得底泥混合物;步骤三、将所述底泥混合物铺设在所述氧化沟内,进行好氧发酵一段时间;步骤四、所述底泥混合物发酵完成后,在所述氧化沟内挖树坑并种植绿植;步骤五、将土回填进氧化沟,并将氧化沟沟顶修缮平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氧化沟深度为90~100cm,最窄处宽度为1~2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所述氧化沟底部的打孔深度为30~50cm,打孔间距20cm
×
2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址土壤化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得到的所述底泥混合物在发酵前满足:pH在7.5~8.5,含水率在50~65%,C/N在20~35,平均适宜粒度25~75mm。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建中王恢复张欢朱秋子陈靓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