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失配高精度基准电压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3204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带隙基准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失配高精度基准电压源。本发明专利技术最大的创新点是将晶体管Q1和Q2的基极相连,并且Q1基极与集电极相连构成BJT电流镜,基极同时与电阻R2相连,这样不仅将PTAT电流I3精确镜像到I1,而且还得到了一个CTAT电流I2,两者结合得到一个零温度系数电流。因为在电流很小时,BJT电流镜的失配远小于MOS电流镜,因此可以在较低的电流下实现低失配,与传统结构相比有效地降低了基准源的失配和功耗。该发明专利技术将晶体管Q2和Q3的基极相连,同时Q2发射极与电阻R3相连,所以电阻R3上的压降精确地等于Q2和Q3的Vbe之差,产生一个高精度的PTAT电流I3,因此与传统结构相比,降低了运算放大器OP1的要求,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带隙基准源的精度。提高了带隙基准源的精度。提高了带隙基准源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失配高精度基准电压源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带隙基准源
,具体涉及一种低失配高精度基准电压源。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带隙基准源如图1所示,通过运算放大器的虚短作用,使X1和X2节点的电压相等,因此R2上的压差为正温度系数电压,那么R2流过一个PTAT电流。因为X1节点电压等于X2节点电压,同时Vbe2为负温度系数电压,所以R1流过一个CTAT电流。于是通过M1的电流I1等于电流Ir1和Ir2之和,可以得到零温系数电流,再镜像到M3,实现Vref参考源。这种传统的结构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晶体管M1,M2与M3的失配会极大影响带隙基准源的性能,减小失配需要增加晶体管的电流,这需要更高的电源电压和更大的功耗;二是严重依赖X1节点和X2节点电压相等关系,对运放失调很敏感,需要设计高性能运放和增加流过晶体管的电流,这样会增加芯片面积和功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低失配低功耗电压源结构。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低失配高精度基准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失配高精度基准电压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一双极型晶体管(Q1)、第二双极型晶体管(Q2)、第三双极型晶体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运算放大器(OP1)、第二运算放大器(OP2),其中,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与VDD连接,漏极接第五晶体管(M5)的源极和第二运算放大器(OP2)的负极输入端,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接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与VDD连接,漏极接第一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以及二运算放大器(OP2)的正极输入端;第三晶体管(M3)的源极与VDD连接,漏极接第二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和第一运算放大器(OP1)的正极输入端;第四晶体管(M4)的源极与VDD连接,漏极接第三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和第一运算放大器(OP1)的负极输入端;第五晶体管(M5)的源极接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OP2)的负极输入端,第五晶体管(M5)的漏极通过第四电阻(R4)后接地,第五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析竹肖学超唐鹤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