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包括阴极腔室和阳极腔室;阴极腔室和阳极腔室之间通过多孔膜分隔,在阴极腔室和阳极腔室内分别放置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通过金属导流片和外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阳极电解液采用溶解有四氟硼酸四乙铵或六氟磷酸锂的乙腈与碳酸丙烯酯的混合溶液,在阳极电解液中设置有纳米铜颗粒电极;阴极电解液采用四氟硼酸四乙铵或六氟磷酸锂与乙腈、碳酸丙烯酯以及四氟硼酸铜的混合溶液,或者阴极电解液采用四氟硼酸四乙铵或六氟磷酸锂与乙腈、碳酸丙烯酯以及六氟磷酸铜的混合溶液;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储能、电力、及汽车等领域。等领域。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再生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热再生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Battery,TRB)是一种将低温废热转换成电能的新型电化学产电系统技术。
[0003]非水系TRB基于电化学反应,通过向电池阴极电解液中加入铜离子、电池阳极电解液液中加入纳米铜颗粒,形成电势差产生电能。非水系TRB的整个循环过程包括产电过程和热再生过程。在产电过程中,非水系TRB阴极发生电解液中的铜离子还原成亚铜离子的反应,在阳极中发生的是铜电极被乙腈腐蚀,生成亚铜
‑
乙腈络合物和电子的反应。热再生过程中,亚铜
‑
乙腈络合物受热分解成乙腈、铜单质和铜离子,可以实现阳极液的热再生,热再生的乙腈和铜单质通入电池阳极,含有铜离子的有机溶液通入阴极,构成完整的热再生产电循环系统。
[0004]非水系TRB的膜主要功能有,一是分隔阴阳极腔室活性物质;二是促进支持电解质离子在阴阳极之间的传输。然而阴离子交换膜在有机溶剂中,易发生膨胀,进而导致孔隙尺寸发生变化,因而影响非水系热再生电池长期运行稳定性。为此,需要解决非水系TRB中阴离子交换膜在有机溶剂中易膨胀的问题,保证电池的长期运行稳定性,提高电池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包括阴极腔室和阳极腔室;阴极腔室和阳极腔室之间通过多孔膜分隔,在阴极腔室和阳极腔室内分别放置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通过金属导流片和外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阳极电解液采用溶解有四氟硼酸四乙铵或六氟磷酸锂的乙腈与碳酸丙烯酯的混合溶液,在阳极电解液中设置有纳米铜颗粒电极;阴极电解液采用四氟硼酸四乙铵或六氟磷酸锂与乙腈、碳酸丙烯酯以及四氟硼酸铜的混合溶液,或者阴极电解液采用四氟硼酸四乙铵或六氟磷酸锂与乙腈、碳酸丙烯酯以及六氟磷酸铜2)的混合溶液;阳极纳米铜颗粒电极与乙腈发生络合反应,产生电子以及亚铜
‑
乙腈络合物;并与阳极电极碰撞向阳极电极传递电子,电子再通过金属导流片与外电路传递到阴极腔室,参与阴极腔室的Cu
2+
离子还原反应,Cu
2+
被还原成Cu
+
,随后Cu
+
与乙腈生成亚铜
‑
乙腈络合物;电解液中的阴离子通过多孔膜迁移形成离子电流。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多孔膜分隔热再生电池阴阳极,阻隔阳极纳米铜颗粒电极,防止其进入阴极影响电池性能,在有机溶剂中,多孔膜的化学性质和机械强度稳定,使电池在多次反应后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性能。并且多孔膜内支持电解质离子跨膜传输阻力更小,可有效减小电池内阻,提高电池性能。多孔膜成本远低于阴离子交换膜,更有利于非水系TRB构建电堆,放大化的未来商业使用。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的优选方案,所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均分别与多孔膜紧贴,以减小电池内阻。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的优选方案,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分别采用阴极碳毡电极和阳极碳毡电极。
[001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多孔膜分隔阴阳极腔室,成功避免阴离子交换膜在有机溶剂中膨胀的问题,提高了电池长期运行稳定性。另外,通过使用多孔膜,可以有效减小阴阳极腔室间支持电解质离子跨膜传输阻力,减小欧姆内阻,有效提高电池性能,且多孔膜相较于阴离子交换膜具有成本优势,方便未来放大化的商业使用。
[0011]本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储能、电力、及汽车等领域。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与热再生氨电池的产电性能比较图。
[0014]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的充
‑
放电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实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应该指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0016]参见图1至图3,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包括阴极端板1、阳极端板2、阴极碳毡电极3、阳极碳毡电极4、多孔膜5、阴阳极金属导流片11、阴极腔室8、阳极腔室9;阴极腔室8和阳极腔室9之间通过多孔膜5分隔,在阴极腔室8和阳极腔室9内分别放置阴极电极3和阳极电极4分别嵌入阴极腔室8和阳极腔室9内固定,且均与多孔膜5紧贴;阴极电极3和阳极电极4通过金属导流片11和外电路10连接;阳极电解液采用溶解四氟硼酸四乙铵TEABF4或六氟磷酸锂LiPF6的乙腈ACN与碳酸丙烯酯PC的混合溶液,在阳极电解液中设置有纳米铜颗粒电极12,阳极电极4与纳米铜颗粒电极12充分接触;阴极电解液采用溶解有四氟硼酸四乙铵TEABF4或六氟磷酸锂LiPF6的乙腈ACN、碳酸丙烯酯PC与四氟硼酸铜Cu(BF4)2或六氟磷酸铜CuPF
62
的混合溶液,阳极纳米铜颗粒电极与乙腈发生络合反应,产生电子以及亚铜
‑
乙腈络合物;并与阳极电极碰撞向阳极电极传递电子,电子再通过金属导流片11与外电路10、导线6传递到阴极腔室,参与阴极腔室的Cu
2+
离子还原反应,Cu
2+
被还原成Cu
+
,随后Cu
+
与乙腈生成亚铜
‑
乙腈络合物;电解液中的阴离子通过多孔膜迁移形成离子电流。为了防止电解液渗漏,阴极腔室与多孔膜之间、多孔膜与阳极腔室之间需要使用垫片7密封。
[0017]在具体实施例中,阴极电极3和阳极电极4分别采用阴极碳毡电极和阳极碳毡电极。
[0018]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本专利技术中阴、阳极腔室中间通过多孔膜隔开,阴极电极采用碳毡电极,阳极电极采用纳米铜颗粒电极,阳极纳米铜颗粒电极与乙腈发生络合反应,与阳极碳毡电极碰撞并向碳毡传递电子,产生电子和亚铜
‑
乙腈络合物。产生的电子通过电极与外电路传递到阴极,参与阴极的Cu
2+
离子还原反应,Cu2被还原成Cu
+
,随后Cu
+
与乙腈生成
亚铜
‑
乙腈络合物。在电解液中,阴阳极的阴离子通过多孔膜迁移形成离子电流,形成电路回路。电极阴阳极反应如下
[0019]阳极反应:Cu(s)+4CH3CN
‑
e
‑
→
Cu(CH3CN)
4+
[0020]阴极反应:Cu
2+
+4CH3CN+e
‑
→
Cu(CH3CN)...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多孔膜的非水系热再生电池,包括阴极腔室(8)和阳极腔室(9);阴极腔室(8)和阳极腔室(9)之间通过多孔膜(5)分隔,在阴极腔室(8)和阳极腔室(9)内分别放置阴极电极(3)和阳极电极(4),阴极电极(3)和阳极电极(4)通过金属导流片(11)和外电路(10)连接;其特征在于:阳极电解液采用四氟硼酸四乙铵(TEABF4)或六氟磷酸锂(LiPF6)与乙腈、碳酸丙烯酯的混合溶液,在阳极电解液中设置有纳米铜颗粒电极(12);阴极电解液采用四氟硼酸四乙铵(TEABF4)或六氟磷酸锂(LiPF6)与乙腈、碳酸丙烯酯以及四氟硼酸铜(Cu(BF4)2)的混合溶液,或者阴极电解液采用四氟硼酸四乙铵(TEABF4)或六氟磷酸锂(LiPF6)与乙腈、碳酸丙烯酯以及六氟磷酸铜(Cu(PF6)2)的混合溶液,阳极纳米铜颗粒电极与乙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肖振翀,李俊,付乾,朱恂,廖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