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269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在工厂预制的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边墙板,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边墙板在施工现场拼接形成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拼接完成后在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成L型节点的结构施工。组合壳顶板由钢筋骨架、连接件和高强底模板组成。组合壳边墙板由钢筋骨架、对拉连接件和内外侧高强模板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现浇混凝土将顶板和边墙板连接,连接位置无接缝、防水效果好;组合壳构件质量只有全预制构件重量的五分之一,构件运输成本低;该节点不改变现浇构件的混凝土截面和钢筋连接方式,整体性保持与现浇一致。顶板和边墙板通过连接件将高强模板材料和钢筋骨架连接在一起,构件标准化程度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施工
,主要用于管廊结构施工。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城市现已进入地下空间利用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地下管廊的建设也随之迅速发展。现目前结构施工阶段大量采用现浇方式,造成施工现场湿作业量大、消耗大量水资源,且工业化水平明显偏低,导致建造效率低、行业整体能耗高等问题,亟待一种新的建造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现浇方法。
[0003]管廊的断面形式较为单一,这为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但管廊作为地下结构,其防水要求更高,这也为装配式管廊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0004]装配式建造技术最核心的部分是构件之间的节点连接。现有的装配式管廊节点连接技术总的来说有三点主要问题:1,装配式构件节点接缝多、防水效果差;2,建造成本相比现浇高,主要原因是构件重、运输费用高。3,装配式管廊的节点连接多采用预应力、螺栓、套筒等方式,相比现浇整体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设计了一种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用以克服
技术介绍
中关于装配式建造存在的接缝多、防水效果差,以及构件重、运输费用高以及整体性能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包括在工厂预制的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边墙板,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边墙板在施工现场拼接形成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拼接完成后在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成L型节点的结构施工。组合壳顶板由钢筋骨架、连接件和高强底模板组成。组合壳边墙板由钢筋骨架、对拉连接件和内外侧高强模板组成。
[0007]进一步地,组合壳顶板的高强底模板设置在钢筋骨架的外侧,占用现浇结构保护层的位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高强底模板作为模板,承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高强底模板作为钢筋保护层参与受力。
[0008]进一步地,组合壳边墙板的内外侧高强模板设置在钢筋骨架的外侧,占用现浇结构保护层的位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高强模板作为内外侧模板,承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高强模板作为钢筋保护层参与受力。
[0009]进一步地,组合壳顶板的混凝土外轮廓尺寸与普通现浇构件保持一致;组合壳边墙板的混凝土外轮廓尺寸与普通现浇构件保持一致。
[0010]进一步地,相邻的组合壳管廊边墙板中,边墙板分布钢筋与相邻边墙板分布钢筋搭接连接;边墙板分布钢筋在构件制作过程中,考虑相邻边墙板分布钢筋位置,边墙板分布钢筋做出避让。相邻构件的边墙板内外侧组合壳高强模板拼接形成边墙板竖缝。
[0011]进一步地,该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施作方法如下,S1在工厂生产组合壳管廊顶
板,组合壳管廊顶板由顶板分布钢筋、顶板桁架筋、顶板受力钢筋、顶板一体化连接件、顶板组合壳高强底模板组成。顶板受力钢筋为U型结构,通过顶板一体化连接件控制顶板受力钢筋的安装位置。
[0012]S2在工厂生产组合壳管廊边墙板,组合壳管廊边墙板由边墙板内侧组合壳高强模板、边墙板外侧组合壳高强模板、边墙板分布钢筋、相邻边墙板分布钢筋、边墙板受力钢筋、边墙板对拉连接件组成。
[0013]边墙板分布钢筋、相邻边墙板分布钢筋、边墙板受力钢筋组成边墙板的钢筋骨架。钢筋骨架、边墙板内侧组合壳高强模板、边墙板外侧组合壳高强模板通过边墙板对拉连接件组成一体。边墙板对拉连接件起到固定钢筋骨架的作用,同时承受混凝土浇筑过程对边墙板产生的侧压力。
[0014]边墙板受力钢筋为U型,通过边墙板对拉连接件控制边墙板受力钢筋的安装位置。
[0015]S3构件施工完成后,先吊装组合壳管廊边墙板,采用边墙板支撑体系将边墙板固定。
[0016]S4安装顶板支撑体系,吊装组合壳管廊顶板。
[0017]S5现场安装腋角钢筋、角部补强钢筋;
[0018]S6安装相邻的组合壳管廊顶板以及组合壳管廊边墙板,相邻边墙板拼接形成边墙板竖缝。
[0019]S7浇筑顶板混凝土,通过顶板后浇板带连接相邻顶板;浇筑边墙板混凝土,通过边墙板分布钢筋与相邻边墙板分布钢筋的搭接,完成相邻边墙板的连接。节点结构施工完成。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该节点采用现浇混凝土将顶板和边墙板连接,连接位置无接缝,防水效果好;组合壳构件质量只有全预制构件重量的五分之一,构件运输成本低;该节点不改变现浇构件的混凝土截面和钢筋连接方式,整体性保持与现浇一致。顶板和边墙板通过连接件将高强模板材料和钢筋骨架连接在一起,构件标准化程度高,具有工业化生产的设计基础。
附图说明
[0021]图1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立面图。
[0022]图2组合壳管廊顶板。
[0023]图3组合壳管廊边墙板。
[0024]图4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安装工序1。
[0025]图5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安装工序2。
[0026]图6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安装工序3。
[0027]图7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安装工序4。
[0028]图8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平面图。
[0029]图9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安装工序5。
[0030]附图说明:1、组合壳顶板;2、组合壳边墙板;3、腋角钢筋;4、角部补强钢筋;5、边墙板支撑体系;6、顶板支撑体系;7、边墙板竖缝;8、顶板后浇板带;9、顶板分布钢筋;10、顶板受力钢筋;11、顶板桁架筋;12、顶板一体化连接件;13、顶板组合壳高强底模板;14、边墙板受力钢筋;15a、边墙板分布钢筋1;15b、相邻边墙板分布钢筋2;16、边墙板内侧组合壳高强
模板;17、边墙板外侧组合壳高强模板;18、边墙板对拉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3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现有的技术综合总结,深入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0033](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该节点采用现浇混凝土将顶板和边墙板连接,连接位置无接缝,防水效果好;
[0034](2)组合壳构件质量只有全预制构件重量的五分之一,构件运输成本低;
[0035](3)该节点不改变现浇构件的混凝土截面和钢筋连接方式,整体性保持与现浇一致。
[0036](4)顶板和边墙板通过连接件将高强模板材料和钢筋骨架连接在一起,构件标准化程度高,具有工业化生产的设计基础。
[0037]本专利技术的主体部分是通过在工厂预制的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边墙板在施工现场拼接形成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拼接完成后在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成节点结构施工。顶板由钢筋骨架、连接件和高强底模板组成。边墙板由钢筋骨架、对拉连接件和内外侧高强模板组成。
[0038]1、管廊顶部L型节点由在工厂预制的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边墙板组成,在施工现场拼接形成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
[0039]2、顶板的高强底模板设置在钢筋骨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工厂预制的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边墙板,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边墙板在施工现场拼接形成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拼接完成后在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成L型节点的结构施工;组合壳顶板由钢筋骨架、连接件和高强底模板组成;组合壳边墙板由钢筋骨架、对拉连接件和内外侧高强模板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其特征在于:组合壳顶板的高强底模板设置在钢筋骨架的外侧,占用现浇结构保护层的位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高强底模板作为模板,承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高强底模板作为钢筋保护层参与受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其特征在于:组合壳边墙板的内外侧高强模板设置在钢筋骨架的外侧,占用现浇结构保护层的位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高强模板作为内外侧模板,承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高强模板作为钢筋保护层参与受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其特征在于:组合壳顶板的混凝土外轮廓尺寸与现浇构件保持一致;组合壳边墙板的混凝土外轮廓尺寸与现浇构件保持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壳管廊顶部L型节点,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组合壳管廊边墙板中,边墙板分布钢筋与相邻边墙板分布钢筋搭接连接;边墙板分布钢筋在构件制作过程中,考虑相邻边墙板分布钢筋位置,边墙板分布钢筋做出避让;相邻构件的边墙板内外侧组合壳高强模板拼接形成边墙板竖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磊李仁康姚爱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