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195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属于换热件技术领域,包括热管套,所述热管套内腔固定安装有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顶部嵌设有入料机构,且入料机构位于热管套内腔一侧,所述热管套顶部连通有管盖。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换热板和相变内芯能够在温度升高后膨胀展开,使得换热板在热管套内相对膨胀展开,通过调节与热管套管壁之间的间隙调节隔热效果,提高蓄热储能效果,实现热管套内温度升高后换热效率的提升,在热管照射范围变小温度降低后,减少换热板的展开面积,避免与热管套外部的接触散热,保证热管套内夜间蓄热存续能力,提高换热集热管的热量利用效率,满足整体使用需要。满足整体使用需要。满足整体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件
,尤其涉及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

技术介绍

[0002]在对太阳能利用时需要进行热量交换处理实现热量的收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对集热管的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0003]中国专利文献CN103808185B公开了一种高效换热管,包括集气管和集液管,所述集气管与所述集液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换热管单元,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及转角弯头,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气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集液管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管相对所述第一换热管上下分层错列排布,所述转角弯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将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入口连通,该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式冷凝器换热管的管内侧换热系数不高,管外侧风阻过大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缺乏对热管内介质杂质的收集处理能力,并且容易影响到整体换热效率,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缺乏对热管内介质杂质的收集处理能力,并且容易影响到整体换热效率,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要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包括热管套,所述热管套内腔固定安装有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顶部嵌设有入料机构,且入料机构位于热管套内腔一侧,所述热管套顶部连通有管盖,且热管套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换热机构包括多个吹扫柱,且相邻的吹扫柱之间固定连接有换热板,且换热板一侧开设有多个弧形吸能槽,所述换热板内腔固定连接有内膜板,所述内膜板包括多个纳滤孔,所述内膜板一侧连通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远离内膜板一端与吹扫柱一侧相连通,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与换热板对应的相变内芯,所述相变内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筋板,且相邻的支撑筋板之间连接有连通座,所述连通座与底部吹扫柱相连通。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换热板为柔性吸热形变构件,且换热板外壁涂覆有吸热涂层。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连通座顶部连通有吹扫管,且吹扫管顶部连通有吹扫口,且吹扫口嵌设于热管套内腔一侧。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入料机构包括入料座,所述入料座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底部固定连接有漏液罩,所述入料座可调节连接在管盖内腔底部,所述漏液罩内腔贴合有抵接
球,所述抵接球顶部固定连接有弹力杆,所述弹力杆外侧壁卡接有多个吸能板,所述弹力杆可拆卸连接在管盖底部对应位置。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入料座内腔两侧均开设有卡槽,所述支撑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支撑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插置连接在卡槽内,所述限位板和卡槽横截面形状均为弧形,所述伸缩杆外侧壁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支撑环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限位板内腔对应位置固定连接。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入料座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螺杆,所述支撑螺杆外侧壁套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在管盖内腔一侧对应位置,所述支撑螺杆外侧壁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与固定座顶部对应位置限位贴合。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弹力杆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附罩,所述吸附罩为弹力塑胶罩,且吸附罩顶部与管盖内腔底部相吸附。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连通座外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内腔固定连接有弹力板,所述弹力板一侧嵌设有破碎件。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座横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破碎件为不锈钢金属件,且破碎间前端横截面形状为锥形。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弹力板为感压金属件,且弹力板横截面形状为V形。
[001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计的换热机构,当换热介质通过顶部管盖进入热管套后,换热板吸收太阳能热后通过内膜板将热量传导至接触的换热介质内,热管套内热量持续增大时,换热板和相变内芯能够在温度升高后膨胀展开,使得换热板在热管套内相对膨胀展开,通过调节与热管套管壁之间的间隙调节隔热蓄热储能效果,实现热管套内温度升高后换热效率的提升,并且通过内膜板的相对展开收缩降低水垢颗粒物在其表面的粘附,通过外部吹扫泵吹扫管能够将吹扫空气自吹扫管送入吹扫柱和内膜板内,实现对换热管的内反冲洗吹扫,有效减少水垢在内膜板表面的生成,并且在热管照射范围变小温度降低后,减少换热板的展开面积,避免与热管套外部的接触散热,保证热管套内夜间蓄热存续能力,提高换热集热管的热量利用效率,满足整体使用需要。
[0016]2、本专利技术中,在介质通过管盖顶部管路送入后,介质能够通过底部漏液罩的抵接实现对介质的挡接,介质内杂质颗粒能够继续在漏液罩倾斜面,并且在介质持续通入压力增强时,介质压能够带动抵接球通过顶部支撑杆向上偏移,从而能够通过抵接球和顶部弹力杆以及吸能板的配合进一步吸收介质通入的相对冲击,提高入料介质的送入稳定性,杂质能够积蓄在漏液罩顶部,进一步减少内部换热板内侧内膜板的杂质堆积,提高水质安全性和耐用性,同时漏液罩能够通过顶部支撑环以及两侧伸缩杆将限位板卡入卡槽内,方便对漏液罩进行清理更换。
[0017]3、本专利技术中,当热管套内支撑座内热量升高时超过阈值时,介质能够在通过热量膨胀带动支撑筋板相对展开,支撑筋板在展开后能够受力带动支撑座向外延展移动,支撑座移动能够带动弹力板进行膨胀展开,弹力板移动能够带动内侧破碎件对热管套内壁进行接触,当压力过大时破碎件能够受力膨胀对热管套内侧进行接触破碎,实现对热管套压力增大后的泄压处理,避免热管套自中部破裂碎片影响到其他热管套安全性稳定性,自末端泄压破碎后有利于实现对热管套的整体更换处理,满足整体使用需要。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的立体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的入料机构立体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的入料机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的换热机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的换热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的破碎件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9]图例说明:1、热管套;2、换热机构;201、吹扫柱;202、换热板;203、吸能槽;204、内膜板;205、连通管;3、支撑机构;301、支撑筋板;302、连通座;303、相变内芯;304、吹扫管;305、破碎件;306、支撑座;307、弹力板;4、入料机构;401、入料座;402、支撑螺杆;403、固定座;404、调节螺母;405、吸能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包括热管套(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套(1)内腔固定安装有换热机构(2),所述换热机构(2)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机构(3),所述支撑机构(3)顶部嵌设有入料机构(4),且入料机构(4)位于热管套(1)内腔一侧,所述热管套(1)顶部连通有管盖(5),且热管套(1)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换热机构(2)包括多个吹扫柱(201),且相邻的吹扫柱(201)之间固定连接有换热板(202),且换热板(202)一侧开设有多个弧形吸能槽(203),所述换热板(202)内腔固定连接有内膜板(204),所述内膜板(204)包括多个纳滤孔,所述内膜板(204)一侧连通有连通管(205),所述连通管(205)远离内膜板(204)一端与吹扫柱(201)一侧相连通,所述支撑机构(3)包括多个与换热板(202)对应的相变内芯(303),所述相变内芯(303)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筋板(301),且相邻的支撑筋板(301)之间连接有连通座(302),所述连通座(302)与底部吹扫柱(201)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202)为柔性吸热形变构件,且换热板(202)外壁涂覆有吸热涂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座(302)顶部连通有吹扫管(304),且吹扫管(304)顶部连通有吹扫口,且吹扫口嵌设于热管套(1)内腔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凝气式太阳能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机构(4)包括入料座(401),所述入料座(401)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环(409),所述支撑环(409)底部固定连接有漏液罩(410),所述入料座(401)可调节连接在管盖(5)内腔底部,所述漏液罩(410)内腔贴合有抵接球(408),所述抵接球(408)顶部固定连接有弹力杆(406),所述弹力杆(406)外侧壁卡接有多个吸能板(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作新付建平邢业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