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1648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其可适应野外不同气象环境、不同背景条件下使用,实现对伪装器材隐真效果和示假效果检测与评估,以便于指导伪装器材的研制,且使用便利、成本低;红外柔性标准靶置于待评估红外目标周边,所述红外柔性标准靶采用四层结构设计,由外向内依次包括高发射率层、导热层、匀温层以及发热层;其中,所述高发射率层的发射率≥0.95;所述发热层为软性薄膜结构,用于与电源接通以利用流通的电流产生热量。产生热量。产生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伪装
,具体为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

技术介绍

[0002]伪装是为隐蔽自己、欺骗迷惑敌人而采取的隐真、示假、干扰措施,是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伪装可降低目标与周围背景的显著特征,改变目标的真实外形,保证人员、装备和国防工程等地面目标不被敌人发现或者诱导敌人产生错误判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确保我方战略战役意图的顺利实现以及战术行动遂行的隐蔽性和突然性。
[0003]伪装器材是实施伪装的物质基础,目前常使用的有红外伪装器材,为了定量评估伪装器材的红外伪装效果,一般是通过测量伪装器材和周围背景的温度差别来评价,具体操作大都是采用红外热像仪采集红外热图进行测温评估,但由于伪装目标表面状态不同、光照条件不同及红外热图采集方向不同等等原因,会造成同一采样点采集测量的温度差别很大,使得测量结果不够准确,给伪装器材的评估和精确定标造成不便。目前采用的红外试杆靶,其对于室内可实现高精度定标,但却没有考虑野外复杂的环境条件,并不适合野外应用,也就无法实现对伪装器材隐真效果和示假效果评估及定标,不便指导伪装器材的研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其可适应野外不同气象环境、不同背景条件下使用,实现对伪装器材隐真效果和示假效果评估及定标,以便于指导伪装器材的研制,且使用方便、成本低。
[0005]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置于待评估红外目标周边,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柔性标准靶由外向内依次包括高发射率层、导热层、匀温层以及发热层;其中,所述高发射率层的发射率≥0.95;所述发热层为软性薄膜结构,用于与电源接通以利用流通的电流产生热量。
[0006]进一步地,所述高发射率层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炭黑14%~16%、氧化铁红8%~12%、丙烯酸聚氨酯树脂40%~50%、溶剂5%~11%;
[0007]进一步地,所述高发射率层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25μm~30μm;所述高发射率层中的所述溶剂包括甲苯、二甲苯、丙酮,且所述甲苯、二甲苯、丙酮三者的质量配比为1∶1∶1;
[0008]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层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金属颜料58%~62%、丙烯酸聚氨酯树脂40%~50%、溶剂5%~11%;
[0009]进一步地,所述金属颜料采用的铜粉;所述导热层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45μm~50μm;所述导热层中的所述溶剂包括甲苯、二甲苯、丙酮,且所述甲苯、二甲苯、丙酮三者的质量配比为1∶1∶1;
[0010]进一步地,所述匀温层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二氧化硅气凝胶9.5%~
10.5%、丙烯酸聚氨酯树脂60%~70%、溶剂10%~20%;
[0011]进一步地,所述匀温层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45μm~50μm;所述匀温层中的所述溶剂包括甲苯、二甲苯、丙酮,且所述甲苯、二甲苯、丙酮三者的质量配比为1∶1∶1;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层是由内层的金属发热膜电路、包裹所述金属发热膜电路的绝缘层集合而成的软性电加热膜元件,所述金属发热膜电路为采用的镍铬合金电热丝组成的电路,并通过压机压合而成;所述绝缘层是由硅胶和玻璃纤维布复合而成。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通过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高发射率层、导热层、匀温层发热层的四层结构设计,不仅可保证标准靶表面温度的均匀性,便于精确标定,且发热层采用多种功率设计,可以适应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使用,以及采用的柔性设计,便于对红外目标曲面或是异性表面进行红外辐射对比研究,进而实现对伪装器材隐真效果和示假效果评估,以便于指导伪装器材的研制,且使用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实施例一
[0016]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置于待评估红外目标周边,红外柔性标准靶由外向内依次包括高发射率层1、导热层2、匀温层3以及发热层4;其中,高发射率层1的发射率≥0.95;发热层4为软性薄膜结构,用于与电源接通以利用流通的电流产生热量。
[0017]高发射率层1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炭黑14%、氧化铁红8%、丙烯酸聚氨酯树脂40%、溶剂5%;其中,高发射率层1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30μm。
[0018]导热层2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金属颜料58%、丙烯酸聚氨酯树脂40%、溶剂5%;其中,导热层2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50μm。
[0019]匀温层3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二氧化硅气凝胶9.5%、丙烯酸聚氨酯树脂60%、溶剂10%;其中,匀温层3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50μm。
[0020]发热层4是由内层的金属发热膜电路、包裹金属发热膜电路的绝缘层集合而成的软性电加热膜元件,金属发热膜电路为采用的镍铬合金电热丝组成的电路,并通过压机压合而成;绝缘层是由硅胶和两层玻璃纤维布复合而成,能有效地阻隔电流,实现极佳的绝缘效果;即金属发热膜电路为根据现有电工学原理计算而组成的回路,通电后,金属发热膜电路会产生相应设计的热量输出,产生的热能传导到红外目标表面后,由于产品的高导热性、柔软性,可以与被加热物体紧密接触,达到高效的热传递效果,较小的热量损失。
[0021]其中,高发射率层1、导热层2、匀温层3中的溶剂均包括甲苯、二甲苯、丙酮,且甲苯、二甲苯、丙酮三者按1∶1∶1质量配比混合。
[0022]实施例二
[002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置于待评估红外目标周边,红外柔性标准靶由外向内依次包括高发射率层1、导热层2、匀温层
3以及发热层4;其中,高发射率层1的发射率≥0.95;发热层4为软性薄膜结构,用于与电源接通以利用流通的电流产生热量。
[0024]高发射率层1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炭黑15%、氧化铁红10%、丙烯酸聚氨酯树脂45%、溶剂8%;其中,高发射率层1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30μm。
[0025]导热层2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金属颜料60%、丙烯酸聚氨酯树脂45%、溶剂8%;其中,导热层2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50μm。
[0026]匀温层3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二氧化硅气凝胶10%、丙烯酸聚氨酯树脂65%、溶剂15%;其中,匀温层3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50μm。
[0027]发热层4是由内层的金属发热膜电路、包裹金属发热膜电路的绝缘层集合而成的软性电加热膜元件,金属发热膜电路为采用的镍铬合金电热丝组成的电路,并通过压机压合而成;绝缘层是由硅胶和两层玻璃纤维布复合而成,能有效地阻隔电流,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置于待评估红外目标周边,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柔性标准靶由外向内依次包括高发射率层、导热层、匀温层以及发热层;其中,所述高发射率层的发射率≥0.95;所述发热层为软性薄膜结构,用于与电源接通以利用流通的电流产生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发射率层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炭黑14%~16%、氧化铁红8%~12%、丙烯酸聚氨酯树脂40%~50%、溶剂5%~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发射率层经过喷涂或者刮涂形成,涂层厚度为25μm~30μm;所述高发射率层中的所述溶剂包括甲苯、二甲苯、丙酮,且所述甲苯、二甲苯、丙酮三者的质量配比为1∶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红外柔性标准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的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金属颜料58%~62%、丙烯酸聚氨酯树脂40%~50%、溶剂5%~1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伪装器材野外红外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嘉东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太湖防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