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0061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包括用于通风散热的通风机构和用于配合通风机构进行初始降温的冷却机构以及用于配合通风机构进行风向导流的导流机构,通风机构安装在房体内部,房体外侧面四周均安装有太阳能光伏板,通风机构内部底面安装有导流机构,导流机构动力端连接切换机构,通风机构通过冷却机构连接地下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通风机构配合冷却机构、太阳能光伏板,使得进入系统内部的空气进行初始冷却,从而提高降温效果,且利用太阳能光伏板进行光照强度和方向的检测,及时更换风流方向,从而到底节能的效果,利用通风机构配合导流机构、切换机构,能够使热空气及时排出和将冷空气置换进室内,提高通风效果。提高通风效果。提高通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代房屋的通风分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二种。机械通风是以机械通风设备为动力驱动,使空气流动而进行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空气的热压和风压的作用而形成空气的自然流动,从而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无需动力,无污染,环保、节能,现在大力发展的房屋通风系统为自然通风装置。
[0003]目前的大部分通风设施都是利用风机进行通风,但是同时需要开启中央空调才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是这样造成了室内并不透气,只能起到降温,且因为光照面和背阴面随时间变化不同,造成了部分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包括用于通风散热的通风机构和用于配合所述通风机构进行初始降温的冷却机构以及用于配合所述通风机构进行风向导流的导流机构,所述通风机构安装在房体内部,所述房体外侧面四周均安装有太阳能光伏板,所述通风机构内部底面安装有所述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动力端连接切换机构,所述通风机构通过所述冷却机构连接地下水;
[0007]所述通风机构包括第一气管、滤芯、风机、第一内循环管,所述第一内循环管和第二内循环管成组安装,所述第一内循环管两端均连接有所述第一气管,所述第二内循环管两端均连接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一内循环管和所述第一气管的接缝处通过三通连接所述风机,所述第二内循环管和所述第二气管的接缝处通过三通链接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风机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之间设置有开合板;
[0008]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循环水泵、地下水管、循环水管、冷却螺旋管,所述循环水泵下端通过所述地下水管连接地下水,所述循环水泵上端通过所述循环水管连接所述冷却螺旋管,所述冷却螺旋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管、所述第二气管外部;
[0009]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切换轴、L型导流板、单向阀板、档位板,所述L型导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循环管、所述第二内循环管与室内空间的孔处,所述L型导流板动力端连接所述切换轴,所述L型导流板被风面安装有所述单向阀板,所述单向阀板一侧设置有所述档位板。
[0010]优选的:所述切换机构包括调节电机、蜗杆、蜗轮,所述蜗轮安装在所述切换轴上,所述蜗轮下端和所述蜗杆啮合,所述蜗杆动力端连接所述调节电机。
[0011]如此设置,当所述第一内循环管内部为热风时,此时需要关闭所述L型导流板,启动调节电机带动所述蜗杆和所述蜗轮,使得所述蜗轮带动所述切换轴旋转,使得所述L型导
流板和孔洞闭合,从而使得热空气从所述L型导流板上方流过,且流过同时产生负压,吸引所述单向阀板打开,将室内热空气带出。
[0012]优选的:所述切换机构包括调节电机、连杆、主动锥齿轮、被动锥齿轮,所述被动锥齿轮安装在所述切换轴上,所述被动锥齿轮下端和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锥齿轮通过所述连杆连接,所述连杆动力端连接所述调节电机。
[0013]如此设置,当所述第一内循环管内部为热风时,此时需要关闭所述L型导流板,启动调节电机带动所述连杆、所述主动锥齿轮、所述被动锥齿轮,使得所述被动锥齿轮带动所述切换轴旋转,使得所述L型导流板和孔洞闭合,从而使得热空气从所述L型导流板上方流过,且流过同时产生负压,吸引所述单向阀板打开,将室内热空气带出。
[0014]优选的:所述太阳能光伏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房体。
[0015]如此设置,所述太阳能光伏板用于发电。
[0016]优选的:所述冷却螺旋管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第一气管,所述冷却螺旋管外部套接有套筒。
[0017]如此设置,所述冷却螺旋管用于为进入的空气进行降温。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循环管、所述第二内循环管内部空气流向为单向。
[0019]如此设置,利用单向流通方便控制。
[0020]优选的:所述单向阀板通过销轴连接所述L型导流板,所述档位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内循环管、所述第二内循环管。
[0021]如此设置,所述单向阀板用于使热空气单向流出,避免热空气倒流。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3]1、利用通风机构配合冷却机构、太阳能光伏板,使得进入系统内部的空气进行初始冷却,从而提高降温效果,且利用太阳能光伏板进行光照强度和方向的检测,及时更换风流方向,从而到底节能的效果;
[0024]2、利用通风机构配合导流机构、切换机构,能够使热空气及时排出和将冷空气置换进室内,提高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的左视图;
[0028]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的冷却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的通风机构俯视图;
[0030]图5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的风机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的蜗杆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的连杆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4]1、房体;2、太阳能光伏板;3、通风机构;4、冷却机构;5、导流机构;6、切换机构;31、第一气管;32、滤芯;33、风机;34、第一内循环管;35、第二内循环管;36、第二气管;37、开合板;41、循环水泵;42、地下水管;43、循环水管;44、冷却螺旋管;51、切换轴;52、L型导流板;53、单向阀板;54、档位板;61、调节电机;62、蜗杆;63、蜗轮;611、连杆;612、主动锥齿轮;613、被动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通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通风散热的通风机构(3)和用于配合所述通风机构(3)进行初始降温的冷却机构(4)以及用于配合所述通风机构(3)进行风向导流的导流机构(5),所述通风机构(3)安装在房体(1)内部,所述房体(1)外侧面四周均安装有太阳能光伏板(2),所述通风机构(3)内部底面安装有所述导流机构(5),所述导流机构(5)动力端连接切换机构(6),所述通风机构(3)通过所述冷却机构(4)连接地下水;所述通风机构(3)包括第一气管(31)、滤芯(32)、风机(33)、第一内循环管(34),所述第一内循环管(34)和第二内循环管(35)成组安装,所述第一内循环管(34)两端均连接有所述第一气管(31),所述第二内循环管(35)两端均连接有第二气管(36),所述第一内循环管(34)和所述第一气管(31)的接缝处通过三通连接所述风机(33),所述第二内循环管(35)和所述第二气管(36)的接缝处通过三通链接所述风机(33),位于所述风机(33)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气管(31)、所述第二气管(36)之间设置有开合板(37);所述冷却机构(4)包括循环水泵(41)、地下水管(42)、循环水管(43)、冷却螺旋管(44),所述循环水泵(41)下端通过所述地下水管(42)连接地下水,所述循环水泵(41)上端通过所述循环水管(43)连接所述冷却螺旋管(44),所述冷却螺旋管(44)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管(31)、所述第二气管(36)外部;所述导流机构(5)包括切换轴(51)、L型导流板(52)、单向阀板(53)、档位板(54),所述L型导流板(52)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循环管(34)、所述第二内循环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