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容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9654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容纳装置,车载容纳装置布置在车内部件上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容纳空间;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在覆盖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位置和露出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主动轴以及布置在主动轴上的蓄能件,其中,所述盖体组件包括彼此固定的外盖和底板,所述驱动件布置于所述外盖和所述底板之间,并配置为使得所述盖体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载容纳装置中,将驱动件布置于盖体组件中并设置为包括主动轴以及布置在主动轴上的蓄能件,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升降机构所需的功能部件较少,从而占用的体积小,整体结构紧凑。整体结构紧凑。整体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容纳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载容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的功能性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对内饰功能件紧凑型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车内空间的延伸,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单独的空间存放个人物品,以此满足消费者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和使用。例如,车内的副仪表板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用于放置个人物品的一个或多个容纳装置。如图1A和图1B示意性示出的车辆V中可以提供包括例如仪表板IP和副仪表板CNSL等车内部件,其中,位于驾驶侧和副驾驶侧之间的副仪表板CNSL上可以布置一个或多个容纳装置CP。
[0003]对于容纳装置CP而言,期望的是能够稳定可靠地收容不同高度和/或尺寸的容纳物,相应地,可升降容纳装置应运而生。然而,现有可升降容纳装置的升降机构部件较多,结构复杂,导致安装不便且可靠性较差,并且升降机构会过多占据容纳装置内供容置容纳物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可升降容纳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该容纳装置的升降机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并且能够满足多种应用场景。
[0005]为此,根据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容纳装置,布置在车内部件上,所述车载容纳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容纳空间;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在覆盖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位置和露出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主动轴以及布置在所述主动轴上的蓄能件,其中,所述盖体组件包括彼此固定的外盖和底板,所述驱动件布置于所述外盖和所述底板之间,并配置为使得所述盖体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0006]本技术的车载容纳装置中,将驱动件布置于盖体组件中并设置为包括主动轴以及布置在主动轴上的蓄能件,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升降机构所需的功能部件较少,从而占用的体积小,整体结构紧凑。
[0007]根据上述技术构思,本技术可进一步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如下的可选形式。
[0008]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主动轴响应于施加在所述外盖上的外力作用而旋转,以带动所述盖体组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0009]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直齿轮,所述直齿轮布置在所述主动轴上并与所述壳体上设置的齿条啮合,以使得所述盖体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0010]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蓄能件配置为驱动所述主动轴旋转,以便驱动所述盖体组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0011]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从动轴,所述从动轴与所述主动轴交错布置并响应于所述主动轴的旋转而旋转。
[0012]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设置为阻碍所述从动轴旋转,以减缓所述盖体组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移动。
[0013]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锁止件,所述锁止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或者所述锁止件设置于所述外盖上并延伸穿过所述底板。
[0014]本技术的车载容纳装置结构紧凑且简单可靠,成本低廉,能够应用于多种场合,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保证使用过程的稳定和美观,提高使用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5]本技术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可选实施方式更好地理解,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标识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其中:
[0016]图1A是车辆外部的整体示意图,图1B是车辆内部的示意图,示出了驾驶侧和副驾驶侧之间的副仪表板上布置的可升降的容纳装置;
[0017]图2A至图2D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载容纳装置应用于副仪表板时开启容纳功能的顺序示意图;
[0018]图3A至图3C是关闭容纳功能的顺序示意图;
[0019]图4A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载容纳装置的示意图,图4B示出了图4A中车载容纳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0]图5是图4B中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盖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21]图6A是盖体组件的截面示意图,示出了第一位置时盖体组件的外盖与驱动件的配合关系,图6B是从盖体组件下方的视角示出的示意图,其中为清楚起见去除了底板;
[0022]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开关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8是开关组件与图4B所示盖体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0024]图9A是开关组件与底座配合的示意图,图9B是从底座下方的视角示出的开关组件与底座配合的示意图;
[0025]图10A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夹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0B是夹持组件组装后的示意图;
[0026]图11是与图4A类似的车载容纳装置的示意图,示出了夹持组件在车载容纳装置上的装配示意图;
[0027]图12是车载容纳装置的侧视示意图,示出了壳体上设置的导向槽;
[0028]图13A是图4A所示车载容纳装置的盖体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3B是盖体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3C是盖体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车载容纳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0029]图14A是图4A所示车载容纳装置的盖体组件的外盖大致水平且盖体组件趋于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的示意图,图14B是盖体组件的外盖大致水平的示意图,图14C是盖体组件的外盖大致水平且盖体组件趋于向第二位置移动时车载容纳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0030]图15A至图15D是根据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载容纳装置应用于副仪表板时开启容纳功能的顺序示意图;
[0031]图16A至图16C是关闭容纳功能的顺序示意图;
[0032]图17A是根据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载容纳装置的示意图,图17B示出了
图17A中车载容纳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33]图18是图17B中根据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盖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34]图19是从盖体组件下方的视角示出的示意图,其中为清楚起见去除了底板;
[0035]图20A是开关组件与图17B中底座配合的示意图,图20B是从底座下方的视角示出的开关组件与底座配合的示意图;
[0036]图21示出了图10A至图10B的夹持组件在图17A的车载容纳装置上的装配示意图;
[0037]图22是车载容纳装置的侧视示意图,示出了壳体上设置的导向槽;
[0038]图23示出了覆盖导向槽的遮蔽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详细讨论实施例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技术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描述时各个部件的结构位置例如上、下、顶部、底部等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各个部件如图中所示布置时,这些方向表述是恰当的,但图中各个部件的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表述也相应改变。
[0040]本文中,表述“包含”或与其同义的类似表述“包括”、“含有”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容纳装置,布置在车内部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容纳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容纳空间;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在覆盖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位置和露出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主动轴以及布置在所述主动轴上的蓄能件,其中,所述盖体组件包括彼此固定的外盖和底板,所述驱动件布置于所述外盖和所述底板之间,并配置为使得所述盖体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响应于施加在所述外盖上的外力作用而旋转,以带动所述盖体组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直齿轮,所述直齿轮布置在所述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煜成邹江河王瑞丽刘金鹏盖松朱瑶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