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937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23
室外单元(2)具备第1流路(F1)、第2流路(F2)、第3流路(F3)及开闭阀(78)。第1流路(F1)是从制冷剂入口端口(PI2)到达至制冷剂出口端口(PO2)的流路,与负载装置(3)一起形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循环流路。压缩机(10)、凝结器(20)及第2膨胀装置(40)配置于第1流路(F1)。第2流路(F2)构成为从第1流路(F1)分支并使经过凝结器(20)的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10)。第3膨胀装置(71)及受液器(73)从第2流路(F2)的自第1流路(F1)的分支点依次配置于第2流路(F2)。第3流路(F3)连接第1流路(F1)中的第2膨胀装置(40)与制冷剂出口端口(PO2)之间的部分和受液器(73)的制冷剂入口。开闭阀(78)配置于第3流路(F3)。开闭阀(78)配置于第3流路(F3)。开闭阀(78)配置于第3流路(F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室外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室外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日本特开2014

0191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中间注入流路和吸入注入流路的冷冻装置。在该冷冻装置中,使从凝结器流向蒸发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既能够使用中间注入流路而合流到压缩机的中压(intermediate pressure)的制冷剂,也能够使用吸入注入流路而合流到在吸入流路中被压缩机吸入的低压的制冷剂。因此,在使用中间注入流路时运转效率变差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吸入注入流路而使压缩机的吐出温度降低。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

019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在日本特开2014

01917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冻装置中,在由于负载装置被停止运转等而在室内单元侧制冷剂的流通被切断并在负载装置侧开始执行抽空(pump down)运转时,室外单元的液体管的压力上升。例如,在使用超临界的CO2制冷剂等时,压缩机的吐出压力高,所以存在液体管的一部分的压力超过设计压力的可能性。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防止对配管施加超过设计压力的压力的方式被改善的室外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0007]本公开涉及以与包括第1膨胀装置以及蒸发器的负载装置连接的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室外单元具备:制冷剂出口端口及制冷剂入口端口,用于与负载装置连接;第1流路,是从制冷剂入口端口到达至制冷剂出口端口的流路,与负载装置一起形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循环流路;压缩机、凝结器及第2膨胀装置,配置于第1流路;第2流路,构成为从第1流路的凝结器与第2膨胀装置之间的部分进行分支,并使经过凝结器的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第3膨胀装置及受液器,从第2流路的自第1流路的分支点依次配置于第2流路;第3流路,将第1流路中的第2膨胀装置与制冷剂出口端口之间的部分和受液器的制冷剂入口进行连接;以及开闭阀,配置于第3流路。
[0008]根据本公开的室外单元以及具备该室外单元的冷冻循环装置,即使在由于在负载装置侧制冷剂的流动被切断等而压力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配管的压力超过设计压力。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10]图2是用于说明第3膨胀阀71的控制的流程图。
[0011]图3是用于说明流量调整阀72的控制的流程图。
[0012]图4是用于说明第2膨胀阀40的控制的流程图。
[0013]图5是用于说明开闭阀78的控制的流程图。
[0014](符号说明)
[0015]1:冷冻循环装置;2:室外单元;3:负载装置;10:压缩机;20:凝结器;22:风扇;28、75、76、78:开闭阀;30:热交换器;40:第2膨胀阀;50:第1膨胀阀;60:蒸发器;70:节流装置;71:第3膨胀阀;72:流量调整阀;73:受液器;74:流路切换部;77:减压装置;80~85、88、89、91、92、94、96~98:配管;93:排气配管;100:控制装置;104:存储器;110~113:压力传感器;120~122:温度传感器;F1:第1流路;F2:第2流路;F3:第3流路;G1:吸入端口;G2:吐出端口;G3:中压端口(intermediate pressure port);H1:第1通路;H2:第2通路;PI2、PI3:制冷剂入口端口;PO2、PO3:制冷剂出口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多个实施方式,但从申请当初就预想可适当组合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此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不重复其说明。
[0017]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此外,在图1中,功能性地示出冷冻循环装置中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以及配置结构,未必示出物理上的空间中的配置。
[0018]参照图1,冷冻循环装置1具备室外单元2、负载装置3以及配管84、88。室外单元2具有用于与负载装置3连接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2以及制冷剂入口端口PI2。负载装置3具有用于与室外单元2连接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3以及制冷剂入口端口PI3。配管84将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2和负载装置3的制冷剂入口端口PI3进行连接。配管88将负载装置3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3和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入口端口PI2进行连接。
[0019]冷冻循环装置1的室外单元2构成为与负载装置3连接。室外单元2具备:具有吸入端口G1、吐出端口G2、中压端口G3的压缩机10、凝结器20、风扇22、热交换器30、第2膨胀阀40以及配管80~83、89。热交换器30构成为具有第1通路H1以及第2通路H2,并在流过第1通路H1的制冷剂与流过第2通路H2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0020]负载装置3包括第1膨胀阀50、蒸发器60、配管85、86、87以及开闭阀28。蒸发器60构成为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冷冻循环装置1中,蒸发器60通过来自冷却对象空间的空气的吸热而使制冷剂蒸发。第1膨胀阀50例如是与室外单元2独立地被控制的温度膨胀阀。此外,第1膨胀阀50也可以是能够使制冷剂减压的电子膨胀阀。开闭阀28在负载装置3停止运转时被关闭(closed),切断制冷剂。
[0021]压缩机10压缩从配管89吸入的制冷剂并吐出到配管80。压缩机10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而任意地变更驱动频率。另外,在压缩机10中设置有中压端口G3,能够使来自中压端口G3的制冷剂在压缩工序的途中部分中流入。压缩机10构成为依照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来调整旋转速度。能够通过调整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来调整制冷剂的循环量,调整冷冻循环装置1的能力。在压缩机10中能够采用各种类型的压缩机,例如能够采用滚动类型、旋转类型、螺旋类型等的压缩机。
[0022]凝结器20构成为使从压缩机10吐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
交换(散热)。通过该热交换,制冷剂被凝结而变化为液相。从压缩机10吐出到配管80的制冷剂在凝结器20中被凝结以及液化而流出到配管81。为了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在凝结器20中安装有输送外部气体的风扇22。风扇22将在凝结器20中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供给到凝结器20。通过调整风扇22的转速,能够调整压缩机10的吐出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侧压力)。第2膨胀阀40是能够使经过凝结器20以及热交换器30的第1通路H1的制冷剂减压的电子膨胀阀。
[0023]在此,在冷冻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中使用的制冷剂为CO2,但在发生难以确保过冷度的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其它制冷剂。
[0024]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说明,在对超临界状态的CO2那样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也称为凝结器20。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说明,将超临界状态的制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室外单元,是以与包括第1膨胀装置以及蒸发器的负载装置连接的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室外单元具备:制冷剂出口端口及制冷剂入口端口,用于与所述负载装置连接;第1流路,是从所述制冷剂入口端口到达至所述制冷剂出口端口的流路,与所述负载装置一起形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循环流路;压缩机、凝结器及第2膨胀装置,配置于所述第1流路;第2流路,构成为从所述第1流路的所述凝结器与所述第2膨胀装置之间的部分进行分支,并使经过所述凝结器的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第3膨胀装置及受液器,从所述第2流路的自所述第1流路的分支点依次配置于所述第2流路;第3流路,将所述第1流路中的所述第2膨胀装置与所述制冷剂出口端口之间的部分和所述受液器的制冷剂入口进行连接;以及开闭阀,配置于所述第3流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开闭阀构成为在所述第1流路中的所述第2膨胀装置与所述制冷剂出口端口之间的部分的压力超过阈值时打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室外单元还具备流量调整阀,该流量调整阀构成为配置于所述第2流路并调整从所述受液器的液体制冷剂的排出流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室外单元还具备热交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智隆有井悠介早坂素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