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西江专利>正文

两用畚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906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两用畚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手握杆(1),呈倒Y形的叉体,其后段为一平顺握柄,前段作用部份呈两叉臂(11),在叉臂(11)的下端部有沉孔(111),以套接盒状畚箕体(2);一盒状畚箕体(2)的前端口成楔形横向入口(21),后端则成漏斗状的漏斗体(22),在盒状畚箕体(2)的两外侧对应于手握杆(1)两侧叉臂(11)的沉孔(111)外设有可与其套接的凸台转轴(211),另在盒状畚箕体(2)的两侧对应设有轴孔(221),以承接按扣(4)的凸轴(41),用以箝箍扣住塑料垃圾袋(3)。(*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家庭清扫工具。目前常见的传统型敞开式畚箕,仅能为单一功能使用,作临时盛装或搬运垃圾而已,是过渡性的装运工具。在装运过程中,稍有不慎撞或风吹,即有散落飘洒一地的情形发生,势必再次清扫,实在不胜其烦,还得到垃圾筒倾倒清除,同时垃圾曝露散落,有碍环境卫生。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传统敞开式畚箕结构的改进,是一种结构新颖的畚箕。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由一手握杆,呈倒Y形的叉体,其后段为一平顺握柄,前段作用部份呈两叉臂,一盒状畚箕体,其前端口制成楔形横向缺口,后端则成漏斗状的漏斗体,在其前端横向开口处置入口常用垃圾袋而形成一实用的畚箕兼密封式垃圾筒。本技术的优点是既保持原有畚箕的装运功能,又兼有密闭式垃圾积贮的功能。不须扫入盛装、运行及倾倒垃圾清除等动作,又不会因一时不慎撞或风吹飘洒一地,而盛装进入的垃圾可直接装入塑料垃圾袋积贮或弃置。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畚箕与垃圾袋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动作情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动作示意图。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但必须指出的是仅作说明性的实施例,而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畚箕是对传统敞开式畚箕结构的改进,主要包括倒Y形的手握杆1和一盒状畚箕体2,其中倒Y形的手握杆1一端两侧叉臂11的下端部有沉孔111,该孔111可套在盒状畚箕体2上;盒状畚箕体2的前端口成楔形横向入口21,后端则为漏斗状的漏斗体22,在盒状畚箕体2的两侧处设有与叉臂11的沉孔111相套接的凸台转轴211。另在盒状畚箕体2的两侧对应处设有轴孔221,以承接按扣4的凸轴41,用以箝箍扣住塑料垃圾袋3。如图3、5所示,在使用操作前先打开常用的塑料垃圾袋3横向袋口31,穿进盒状畚箕体2后端的漏斗体22上,再借按扣4的凸轴41,先戳穿塑料垃圾袋3顶端横向袋口31侧边,再穿进盒状畚箕体2后端的漏斗体22的轴孔221内,借以箝箍固定夹层间塑料垃圾袋3,以避免塑料垃圾袋3因承装垃圾过重而脱落。使用时,手持杆1使盒状畚箕体2放倒平贴在地面,然后借扫帚将垃圾从盒状畚箕体2的前端楔形横向入口21扫入,当垃圾积满或要积贮时,只要用手提起手握杆1,使盒状畚箕体2离开地平面,该盒状畚箕体2因其底部之重力自然竖直,使前端楔形横向入口21朝上,后端漏斗开口朝下,这样盒状畚箕体2内所盛装的垃圾即从上往下滑入漏斗体22,并完全倾倒进入塑料垃圾袋3内积贮起来,即使再将盒状畚箕体2放倒平贴地面,垃圾也不会越过漏斗口而向外散落飘洒。此外当塑料垃圾袋3积贮到相当程度而弃置时,只要从盒状畚箕体2上将塑料垃圾袋3顶端的袋口31直接扯离即可。如图4、5所示,畚箕在操作前,亦可将塑料垃圾袋3的袋口31由盒状畚箕体2后部的漏斗体内侧穿入,并由盒状畚箕2的前端楔形横向入口21处穿出,反扣在盒状畚箕体2的入口21外缘,以承装较重的垃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两用畚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手握杆(1),呈倒Y形的叉体,其后段为一平顺握柄,前段作用部份呈两叉臂(11),在叉臂(11)的下端部有沉孔(111),以套接盒状畚箕体(2);一盒状畚箕体(2)的前端口成楔形横向入口(21),后端则成漏斗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西江
申请(专利权)人:郭西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