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及替换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8747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拱了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避免了供电系统配置大容量的电池组或者并联多数电池组,避免了供电系统配置大功率的充电装置,极大降低了供电系统的配置成本。避免了大容量电池和并联电池组使用时因为浮充或者过充等安全问题。避免了为获取更大容量更长供电时间而不断并联电池组的用电危险。同时,该装置采用电力电子器件,自身损耗低,效率高,有良好的节能效应,设计和安装工艺简单,智能便捷。智能便捷。智能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及替换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电源供电
,尤其涉及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及替换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市电异常情况,或者户外野外无市电地区,依然要求有电设备进行正常工作,那么用户为获取更可靠的供电电源,常常会采用各种锂电电池,铅酸蓄电池等电池电源作为供电电源。由于电池材料、制作工艺等客观原因,电池单体容量以及由多节电池级联构成的电池模组容量受限,无法长期给负载供电。为获得较大的容量以及较长的供电时间,目前在电池电源供电
中采用直接并联的方式来增加电池容量。并联电池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每个单体电池的电压、内阻和容量一致性变差,导致电池组间会产生环流,引发放电故障,而且长期浮充造成某一个单体电池电压过高甚至损坏,会导致整个电池组无法正常供电,甚至产生电池供电用电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及替换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及替换方法,包括电池组#1和电池组#2,所述电池组#1的接出端连接第一切换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第二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二驱动单元和第一电压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电池组#2的接出端连接第三切换单元,第三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三驱动单元和第四切换单元,第四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四驱动单元和第二电压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一电压电流检测单元和第二电压电流检测单元分别连接供电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三驱动单元和第四驱动单元分别连接智能控制单元,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分别连接多路取电单元和电池检测单元,多路取电单元分别连接电池组#1的接入端,电池组#2的接入端和供电输出端,电池检测单元,外部电池分别连接电池组#1的接入端和电池组#2的接入端。
[0005]进一步的,还包括散热单元、状态输出单元和安全保护单元,所述散热单元连接智能控制单元,所述状态输出单元和安全保护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智能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状态输出单元和安全保护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输出端子。
[0006]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组#1的接出端连接第一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源极,第一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漏极,第二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电压电流检测单元。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组#2的接出端连接第三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源极,第三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四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漏极,第四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电压电流检测单元。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三驱动单元和第四驱动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智能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其中任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均连接对应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栅极。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壳体和装置板,所述的第一切换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切换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三切换单元、第三驱动单元、第四切换单元、第四切换单元以及智能控制单元和多路供电单元均设置在装置板上,所述装置板设置于壳体内部;在装置板顶部的一侧还设有3个接线柱,3个接线柱分别连接在第一切换单元、第三切换单元以及供电输出端上,且3个接线柱均位于壳体的外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矩形,由顶盖和底座构成,且装置板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的散热单元包括散热风机和分别设于壳体相对两侧的散热孔及用于安装散热风机的安装孔,散热风机连接智能控制单元。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及替换方法,避免了供电系统配置大容量的电池组或者并联多数电池组,避免了供电系统配置大功率的充电装置,极大降低了供电系统的配置成本。避免了大容量电池和并联电池组使用时因为浮充或者过充等安全问题。避免了为获取更大容量更长供电时间而不断并联电池组的用电危险。同时,该装置采用电力电子器件,自身损耗低,效率高,有良好的节能效应,设计和安装工艺简单,智能便捷。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的结构框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的实施流程图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的实施流程图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的结构框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的结构图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的结构图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0014]图中,1

顶盖、2

电池#1放电NMOS开关、3

电池#1充电NMOS开关、4

电池#2充电
NMOS开关、5

电池#2放电NMOS开关、6

电池#1接线柱、7

负载接线柱、8

电池#2接线、9

装置安装底座、10

装置散热风机、11

多路供电单元、12

CPLD智能控制单元、13

状态检测和状态输出端口、14

装置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6]实施例1如图1,图一种用于实现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包括电池组#1和电池组#2,所述电池组#1的接出端连接第一切换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第二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二驱动单元和第一电压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电池组#2的接出端连接第三切换单元,第三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三驱动单元和第四切换单元,第四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四驱动单元和第二电压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一电压电流检测单元和第二电压电流检测单元分别连接供电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三驱动单元和第四驱动单元分别连接智能控制单元,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分别连接多路取电单元和电池检测单元,多路取电单元分别连接电池组#1的接入端,电池组#2的接入端和供电输出端,电池检测单元,外部电池分别连接电池组#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包括电池组#1和电池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1的接出端连接第一切换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第二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二驱动单元和第一电压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电池组#2的接出端连接第三切换单元,第三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三驱动单元和第四切换单元,第四切换单元分别连接第四驱动单元和第二电压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一电压电流检测单元和第二电压电流检测单元分别连接供电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三驱动单元和第四驱动单元分别连接智能控制单元,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分别连接多路取电单元和电池检测单元,多路取电单元分别连接电池组#1的接入端,电池组#2的接入端和供电输出端,电池检测单元,外部电池分别连接电池组#1的接入端和电池组#2的接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单元、状态输出单元和安全保护单元,所述散热单元连接智能控制单元,所述状态输出单元和安全保护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智能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状态输出单元和安全保护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输出端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1的接出端连接第一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源极,第一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漏极,第二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电压电流检测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2的接出端连接第三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源极,第三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四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漏极,第四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电压电流检测单元。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三驱动单元和第四驱动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智能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其中任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均连接对应切换单元内部NMOS管的栅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工作状态下安全替换电池的智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和装置板,所述的第一切换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切换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三切换单元、第三驱动单元、第四切换单元、第四切换单元以及智能控制单元和多路供电单元均设置在装置板上,所述装置板设置于壳体内部;在装置板顶部的一侧还设有3个接线柱,3个接线柱分别连接在第一切换单元、第三切换单元以及供电输出端上,且3个接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宗攀纪永亮黄海权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康斯维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