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制备工艺和整体质量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8371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制备工艺和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制备工艺为茯苓先浸泡,再与桂枝、白术、甘草等一起浸泡,武火煮沸,再以文火煎煮至终点。整体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干膏得率和特征图谱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进而活动整体质量控制指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建立了特征图谱、有效成分、干膏得率等定性和定量指标相融合的整体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检测成本较低,能有效全面的保障产品的质量,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制备工艺和整体质量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分析
,具体涉及一种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制备工艺和整体质量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单独作为一个注册分类,该类新药开发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必须以传统临床用汤剂作为参比制剂。传统临床用汤剂记载的制备工艺或仅为“水煎服”等无详细工艺制法,或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等,或仅有溶剂用量或煮至程度等参数,工艺参数不够细化,操作者难以掌握,而煎煮工艺参数对汤剂疗效有较大影响,因此,为了制备与传统临床用汤剂质量一致的参比制剂,有必要研究煎煮工艺参数对汤剂质量的影响。
[0003]苓桂术甘汤出自东汉
·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制法及服法为“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5],是治疗脾虚痰饮病的代表方剂,在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为第19方。其基源、炮制、度量衡换算在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中已被列出,汤剂制法仅有水的用量和煮至程度,而浸泡时间,煎药用火功率均未明确,难以保障苓桂术甘汤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0004]目前中药的整体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等方法。其中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主要通过相似度或相对保留时间进行定性质量控制,多成分含量测定通过对处方中药材的多个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来进行定量质量控制。苓桂术甘汤已建立了指纹图谱和甘草苷、甘草酸、肉桂酸、白术内酯Ⅲ等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罗珊.苓桂术甘汤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20.)。但是,苓桂术甘汤的定性和定量质量控制方法尚未能有效的融合,并用于其整体质量控制,这也影响了对苓桂术甘汤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的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制备工艺。
[0005]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整体质量控制方法。
[0006]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制备工艺是取茯苓55.2g,加纯水1200ml浸泡1h后,加入桂枝41.4g、白术41.4g、甘草27.6g,一并浸泡30min,以武火功率2000W煮沸,再以文火功率800W煎煮至约600ml,停止加热,趁热用过滤,放冷即得。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整体质量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1)干膏得率的测定:取煎煮液50ml置于100ml蒸发皿中水浴蒸干,真空干燥箱60℃干燥至恒重,减重法称量得到50mL干膏质量,干膏得率=提取液总体积
×
干膏质量/(取
样体积
×
药材总质量;
[0010](2)特征图谱建立:取煎煮液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续滤液为供试品溶液,建立样品的特征图谱,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4.6mm
×
250mm
×
5μm),流动相乙腈(A)

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10min,5%~10%A;10~20min,10%~20%A;20~30min,20%A;30~38min,20%~22%A;38~40min,22%~30%A;40~60min,30%~50%A;60~70min,50%~100%A),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30℃,进样量10μl;
[0011](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以相同积分条件下图谱显示的峰数和甘草苷、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铵4种成分峰面积以及干膏得率为指标,根据3类指标重要性的程度,确定各指标的优先顺序,再采用1

9标度法对5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评判重要性,按照几何平均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0012]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初始权重系数(wi,)、归一化权重系数(wi)、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值(λmax)。CI=(λ
max

m)/(m

1),CR=CI/RI
[0013]式中,i为判断优先矩阵的列,j为判断优先矩阵的行,若i与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则j与i的重要性之比为1/aij:m为指标的个数,λmax为最大特征根,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求得的权重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随机一致性比率(CR)。
[0014](4)整体质量控制指标的建立
[0015]根据步骤(3)所得权重系数,计算综合评分。综合评分为各指标评分之和,各指标评分=各指标/该指标最大值*该指标权重系数。以综合评分值作为整体质量控制指标。
[0016]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建立了特征图谱、有效成分、干膏得率等定性和定量指标相融合的整体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检测成本较低,能有效全面的保障产品的质量,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实施例1中制备的苓桂术甘汤样品的特征图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19]实施例1
[0020]1.工艺参数水平的选择
[0021]1.1浸泡时间水平的确定
[0022]在对饮片茯苓块的浸泡时间进行考察时,发现在浸泡24h后,茯苓块未完全浸透,考虑到茯苓为本方君药,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故先将茯苓在水中浸泡1h后,再将其它三味药材加入浸泡。考虑到浸泡总时间不宜过久,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将其
它三味药材加入后的浸泡时间考察确定为30min、45min、60min三个水平。
[0023]1.2武火功率与文火功率水平的确定
[0024]参考《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与《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文火武火温度范围,结合九阳电陶炉功率档位所对应的温度档位,结果见表1,确定武火功率为1600W、1800W、2000W,文火功率为400W、600W、800W。
[0025]表1文火武火功率对应温度与九阳电陶炉功率所对应温度表1文火武火功率对应温度与九阳电陶炉功率所对应温度
[0026]1.3正交试验设计与实验
[0027]根据上述确定的因素水平数,按表2的因素和水平进行正交实验,取茯苓55.2g,加纯水1200ml浸泡1h后,加入桂枝41.4g、白术41.4g、甘草27.6g,合并浸泡,武火煮沸后以文火煎煮至约600ml,停止加热,趁热用100目纱布四层过滤,放冷即得。
[0028]表2正交实验因素和水平设置 合并浸泡时间(min)武火功率(W)文火功率(W)水平1301600W400W水平1451800W600W水平160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取茯苓55.2g,加纯水1200ml浸泡1h后,加入桂枝41.4g、白术41.4g、甘草27.6g,一并浸泡30min,以武火功率2000W煮沸,再以文火功率800W煎煮至约600ml,停止加热,趁热用过滤,放冷即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干膏得率的测定:取煎煮液50ml置于100ml蒸发皿中水浴蒸干,真空干燥箱60℃干燥至恒重,减重法称量得到50mL干膏质量,干膏得率=提取液总体积
×
干膏质量/(取样体积
×
药材总质量;(2)特征图谱建立:取煎煮液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续滤液为供试品溶液,建立样品的特征图谱,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4.6mm
×
250mm
×
5μm),流动相乙腈(A)

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10min,5%~10%A;10~20min,10%~20%A;20~30min,20%A;30~38min,20%~22%A;38~40min,22%~30%A;40~60min,30%~50%A;60~70min,50%~100%A),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正根康兴东蔣且英李小锋温佳豪陈梁梁新丽刘厚权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