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栽用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6843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植栽用袋,将填充于袋体的培土保持在更适合植物的生长的状态下维持不妨碍根茎的伸长地生长的功能,并且能够不妨碍搬运地长期间保存。设置于不透水性的袋体的接地面的开口,被固定于上述袋体的内表面的第一片体和固定于上述袋体的外表面的第二片体所封闭,或者,被固定于袋体的内表面的由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构成的封闭片体所封闭。上述第一片体具有在初始状态时比填充于上述袋体的培土的粒径小且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扩大的缝隙,上述第二片体具有生物降解性,不接地的一侧的面为不透水性。而且,在上述袋体与上述第二片之间设置有从上述袋体的外侧或者内侧到上述开口的连通路径。口的连通路径。口的连通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植栽用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向要移植植物的地面移植固定该植物的植栽用袋。

技术介绍

[0002]在路边形成的斜坡等人工地面,为了防止泥沙流出和地面塌陷或者改善景观而进行植栽,而人工地面大多是对植物培育较差的环境。因此,作为在人工地面移植固定植物的方法,一直采用将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成分的培土填充于袋体而形成的植栽用袋。
[0003]为了将移植的植物在地面上固定,其根茎必须从植栽用袋向地面伸长生长,植栽用袋的袋体不能阻碍其伸长。因此,在采用如下的方法:将构成植栽用袋的袋体由伴随时间而劣化的材质形成,配合根茎的生长而降低袋体的强度。然而,该方法中,当袋体的劣化速度、劣化部位与植物的生长不匹配时,存在培土成为干燥或者过湿的状态或者生长的根茎不能从袋体中伸长的状态等的问题。
[0004]因此,作为使构成植栽用袋的袋体的劣化速度、劣化部位与植物的生长匹配的方法,提出了保持适合植物生长环境的方法。进而,作为这样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6-101820公报中提出了保水性和透根性的两方面优异的植栽用袋。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1820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包括上述植栽用袋的以往的植栽用袋,通常在与要移植植物的地面的所在地(现场)不同的场所生产,根据需要从生产的场所向现场搬运。另外,生产出的植栽用袋在生产后有时会在生产的场所保存规定的期间。然而,保存的期间超过为了根茎的伸长而设定的袋体的劣化时间时,存在搬运作业中培土从袋体中产生的用于透根的缝隙流出而妨碍搬运的问题。
[0009]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填充于袋体的培土保持在适合植物生长的状态而不妨碍根茎的伸长地维持生长的功能且不妨碍搬运地能够长期间保存的植栽用袋。
[001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第一植栽用袋中,设置于由不透水性材质形成的袋体的接地面的开口,被固定于上述袋体的内表面的第一片体和固定于上述袋体的外表面的第二片体所封闭。上述第一片体具有可透根的缝隙,所述缝隙在初始状态时比填充于上述袋体的培土的粒径小且随着根茎的生长而扩大,上述第二片体具有生物降解性和不透水性。而且,在上述袋体与上述第二片之间设置有从上述袋体的外侧到上述开口的连通路径。
[0011]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植栽用袋中,设置于由不透水性材质形成的袋体的接地面的开口,被固定于上述袋体的内表面的封闭片体所封闭。上述封闭片体由第一片体和配置于上述第一片体与上述开口之间的第二片体构成,该第一片体具有可透根的缝隙,所述缝隙在初始
状态时比填充于上述袋体的培土的粒径小且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扩大。上述第二片体具有生物降解性和不透水性。而且,在上述袋体与上述第二片之间设置有从上述袋体的内侧到上述开口的连通路径。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植栽用袋,袋体由不透水性的材质形成,并且,固定于袋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封闭设置于袋体的接地面的开口的第二片体,具有不透水性,因此抑制水分从培土向袋体外部流出,使填充于袋体的培土维持在适合植物生长的状态。
[0013]另外,封闭设置于袋体的接地面的开口的第一片体具有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扩大的可透根的缝隙,构成从袋体的内侧经由开口到达外部的根茎的伸长路径的连通路径设置于封闭开口的第二片体与袋体之间,因此,根茎伴随其生长而从袋体内部向地面伸长。另外,第二片分解后,根茎能够通过开口整面从袋体内部向地面伸长。即,维持不妨碍根茎的伸长地生长的功能。
[0014]而且,封闭设置于袋体的接地面的开口的第一片体所具有的可透根的缝隙,在初始状态时比填充于袋体的培土的粒径小且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扩大,因此,在根茎未生长的状态下不会使培土穿过。即,根茎未生长的状态下培土不会从袋体流出。因此,不妨碍搬运地能够长期保存。
[0015]应予说明,本专利技术中,作为第一片体所具有的可透根的缝隙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扩大的形态,可举出第一片体的构成材料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损坏。采用将公知的固体培土成型为片体作为第一片体的情况下,采用该形态。但是,对于第一片体所具有的可透根的缝隙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扩大的形态没有限制,可以采用呈其他形态的公知的其他材料。例如,可以采用弹性大的合成树脂制的多孔材料或椰壳垫。
[0016]另外,第一片体优选设置后5年左右形状发生崩坏,第二片体优选在比其短的1年~2年左右发生生物降解的材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植栽用袋的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19]图3是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0020]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植栽用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3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图1中,为了方便说明,相对于宽度方向、高度方向的尺寸,将片体的厚度较大地进行表示,厚度尺寸与宽度方向、高度方向的尺寸的比率不准确。
[0022]该实施方式的植栽用袋1是在由不透水性的材质形成的袋体10中填充包含植物生长所需的成分的培土11而形成的。
[0023]该实施方式中,袋体10由合成树脂形成,但袋体10只要具有不透水性,其材料就没有限制。根据制造条件、使用环境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材料。
[0024]培土11只要适合于移植的植物的培育,就没有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培养土。
[0025]袋体10由在载置于移植植物的地面的状态下会成为接地面的底面片体12和面向
底面片体12的形态附着的顶面片体13构成。
[0026]底面片体12和顶面片体13形成方形,底面片体12的三边折回并重叠在顶面片体13的三边上,沿顶面片体13的边缘缝合。
[0027]在底面片体12和顶面片体13的缝合部设置有不缝合地连通袋体10的外侧与内侧的部位。而且,该部位成为向袋体10的内部导入雨水的给水口14。
[0028]袋体10的底面片体12未折回的边缘成为培土11的填充口,填充培土11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封闭。
[0029]顶面片体13是将方形的两个片部接合而形成的,在中央具备双方的片部的边缘中的一个相互面对直立的直立部15。在直立部15设置有双方的片部不接合而袋体10的外侧与内侧连通的植物的插入口16。该实施方式中,直立部15的两端附近向下倾斜,粘贴在顶面片体13的表面,维持直立状态的中央部分成为插入口16。
[0030]植栽用袋1载置于地面的状态下的底面片体12的接地的部位,设置有开口17。另外,在配置于底面片体12的袋体10的内侧的面固定有封闭开口17的第一片体18。此外,在配置于底面片体12的袋体10的外侧的面固定有封闭开口17的第二片体19。
[0031]第一片体18具有在初始状态时比培土11的粒径小且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扩大的可透根的缝隙。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片体18采用将公知的固体培土形成为厚度2cm的片体,但是,只要具有在初始状态时比培土的粒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植栽用袋,其特征在于,设置于由不透水性的材质形成的袋体的接地面的开口,被固定于所述袋体的内表面的第一片体和固定于所述袋体的外表面的第二片体所封闭,所述第一片体具有可透根的缝隙,所述缝隙在初始状态时比填充于所述袋体的培土的粒径小且伴随根茎的生长而扩大,所述第二片体具有生物降解性和不透水性,在所述袋体与所述第二片之间设置有从所述袋体的外侧到所述开口的连通路径。2.一种植栽用袋,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牧隆安田直树桥本昌树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三得利美都上海园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