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6758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包括底板和罩在所述底板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底板连接形成的内部空间包括油气分离腔和扫气腔,所述油气分离腔和所述扫气腔连通,所述油气分离腔位于所述扫气腔的上游;所述油气分离腔内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有进气口、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和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所述扫气腔上设有出气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高,并且布局紧凑、结构简单、便于整机布置。便于整机布置。便于整机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需具有油气分离功能和曲轴箱扫气功能,油气分离器主要是针对曲轴箱内油气混合气中的机油分离出来,并重新流回至发动机曲轴箱内,减少机油消耗,而扫气功能主要是通过引入新鲜空气至曲轴箱内,加速曲轴箱内油气混合气排出,减缓机油劣化的速度。随着排放法规的要求愈加严格,对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可减少机油的消耗量、延长机油的使用寿命。
[0003]现有油气分离器多采用挡板形成的单一迷宫式分离结构,或旋风式分离结构、多级滤芯式分离结构的油气分离器。而单一迷宫式油气分离结构或旋风式油气分离结构存在分离效率低的缺点,而多级滤芯式油气分离器具有阻力大、滤芯在黏附一定量机油后阻力增大影响分离效率、需维护等缺点,此外油气分离功能、回油功能和扫气功能分开导致零件数量多、管路连接复杂、结构不紧凑,不利于整机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布局紧凑、结构简单并且分离效率高的集成式油气分离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包括底板和罩在所述底板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底板连接形成的内部空间包括油气分离腔和扫气腔,所述油气分离腔和所述扫气腔连通,所述油气分离腔位于所述扫气腔的上游;所述油气分离腔内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有进气口、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和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所述扫气腔上设有出气口。<br/>[0006]通过上述方案,将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和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同时进行油气分离,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位于混合油气流动的上游,对混合油气先利用离心力进行粗分离,混合油气经过粗分离将较大油滴甩出,留下了较小油滴;经过粗分离后的混合油气继续流向下游的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进行精分离,混合油气流入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后,油粒在惯性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凝聚从而实现较小油滴的分离;通过上述两种油气分离组件对混合油气进行先后分离,既可以克服单一迷宫式油气分离结构或旋风式油气分离结构存在分离效率低的缺点,又可以避免多级滤芯式油气分离器阻力大、滤芯在黏附一定量机油后阻力增大影响分离效率、且需维护的情况。另外,上述方案的油气分离器由外部的上壳体和底板两个零件连接后形成内部的分离腔和扫气腔,具有油气分离和扫气两个功能,相比于现有技术将两个功能分开的形式,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并使管路连接简化、结构紧凑,利于整机布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油气分离腔的下部,在所述油气分离腔内并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前方。
[0009]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分离腔内还包括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和所述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之间,所述第三挡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包括卡板、旋风筒和排气筒盖;所述卡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所述卡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旋风筒的左侧与所述卡板连接,所述旋风筒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旋风筒的下端设有排油口;所述排气筒盖与所述旋风筒的上端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回油槽,所述第一回油槽位于所述旋风筒的一侧,所述第一回油槽与所述排油口连通。
[0012]进一步的,所述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包括滤板、滤芯和滤芯固定板,所述滤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所述滤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滤芯与所述滤芯固定板连接,所述滤芯固定板与所述滤板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回油槽,所述第二回油槽位于所述滤芯的下方,所述第二回油槽的底部设有回油口。
[0014]进一步的,所述出气口包括位于所述上壳体的第一通气口、位于所述上壳体的第二通气口、以及位于所述底板的扫气口;所述上壳体上还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与所述扫气腔连通。
[0015]进一步的,所述回油口上设有回油阀。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通气口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扫气口上设有扫气单向阀。
[0017]进一步的,所述扫气腔内设有分别与上壳体和底板连接的压力控制阀组件。
[0018]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控制阀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阀盖、膜片、压力弹簧和弹簧支座;所述阀盖与所述上壳体连接,所述弹簧支座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001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集成迷宫式油气分离结构、旋风式油气分离结构和滤芯式油气分离结构于一体,在系统阻力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并且具有压力控制功能、回油功能及扫气功能,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便于整机布置。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集成式油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0022]图3是图1中B-B截面的剖视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压力控制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壳体;11、上壳体;12、底板;13、油气分离腔;131、进气口;132、第一挡板;133、第二挡板、134、第三挡板;135、第一回油槽;136、第二回油槽;137、回油口;14、扫气腔;141、第一通气口;142、第二通气口;143、扫气口;2、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 21、卡板;22、旋风筒;23、排气筒盖;24、排油口;3、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31、滤板;32、滤芯;33、滤芯固定板;4、回油阀;5、压力控制阀组件;51、阀盖;52、膜片;53、压力弹簧;54、弹簧支座;6、第一单
向阀;7第二单向阀;8、扫气单向阀;9、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术语“上端”、“下端”、“前端”、“后端”、“左侧”、“右侧”等指示方位或位置的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表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上游”、“下游”是指不同的位置处在油气流动方向的相对方位。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罩在所述底板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底板连接形成的内部空间包括油气分离腔和扫气腔,所述油气分离腔和所述扫气腔连通,所述油气分离腔位于所述扫气腔的上游;所述油气分离腔内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有进气口、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和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所述扫气腔上设有出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油气分离腔的下部,在所述油气分离腔内并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前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腔内还包括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和所述滤芯式油气分离组件之间,所述第三挡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组件包括卡板、旋风筒和排气筒盖;所述卡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所述卡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旋风筒的左侧与所述卡板连接,所述旋风筒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旋风筒的下端设有排油口;所述排气筒盖与所述旋风筒的上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回油槽,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武韦静思郭迁占文锋陈新红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