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6471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5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检测到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确定目标人脸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人脸距离;将人脸距离输入预先建立的人脸尺寸模型中,确定与人脸距离对应的目标人脸图像尺寸;基于目标人脸图像尺寸确定镜头的对焦位置区域,以控制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区域进行对焦。解决了人脸图像拍摄过程中,对焦速度慢的问题。速度慢的问题。速度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0001]本申请一般涉及人脸识别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生活中,利用具备拍摄功能的终端设备拍摄照片,已经成为人们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常用手段。
[0003]随着自拍或者人像摄影的流行,为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终端设备普遍都支持人脸对焦功能,人脸对焦是以人脸检测的区域为主来触发对焦,在人脸为最佳清晰点时实现对焦拍照。
[0004]但是,现有的人脸对焦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是相位对焦(英文:Phase Detection Automatic Focus,简称:PDAF),激光对焦(英文:Time of Flight,简称:TOF)或者对比度对焦(英文:Contrast Automatic Focus,简称:CAF)技术,这些对焦技术在人脸拍摄过程中,会存在对焦速度慢的问题,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可以提升对焦速度的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包括:
[0007]检测到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确定目标人脸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人脸距离;
[0008]将人脸距离输入预先建立的人脸尺寸模型中,确定与人脸距离对应的目标人脸图像尺寸;
[0009]基于目标人脸图像尺寸确定镜头的对焦位置区域,以控制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区域进行对焦。
[0010]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装置,包括:
[0011]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检测到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确定目标人脸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人脸距离;
[0012]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将人脸距离输入预先建立的人脸尺寸模型中,确定与人脸距离对应的目标人脸图像尺寸;
[0013]第三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基于目标人脸图像尺寸确定镜头的对焦位置区域,以控制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区域进行对焦。
[0014]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
[0015]处理组件;
[0016]用于存储处理组件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0017]其中,处理组件被配置为执行第一方面的方法。
[0018]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
机程序用于实现如第一方面的方法。
[0019]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包括检测到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确定目标人脸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人脸距离;将人脸距离输入预先建立的人脸尺寸模型中,确定与人脸距离对应的目标人脸图像尺寸;基于目标人脸图像尺寸确定镜头的对焦位置区域,以控制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区域进行对焦。可以基于人脸图像尺寸对镜头的对焦范围进行限定,控制镜头在合适的位置区域移动,实现快速对焦。
附图说明
[002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的流程图;
[002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距离与人脸图像尺寸的坐标图;
[002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人脸距离与人脸图像尺寸的坐标图;
[002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3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具备拍摄功能的终端设备中,如图1所示,该终端设备100通常包括光学摄像头101和深度传感器102,该光学摄像头至少包括镜头和光学传感器,该终端设备可以为移动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或者固定终端(台式电脑)。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0032]步骤201、检测到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确定目标人脸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人脸距离。
[0033]在本步骤中,终端设备可以响应于光学摄像头的启动操作,启用该光学摄像头进行场景检测,当确定场景画面中存在人脸时,确定获取到初始人脸图像,并判断该初始人脸图像是否为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若是,可以启用深度传感器确定被拍摄者的目标人脸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人脸距离。
[003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判断是否获取到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的过程可以是:确定场景图像为初始人脸图像后,判断预设帧数内,是否检测到连续N帧之内都存在人脸图像,若是,则确定获取到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其中,该预设帧数和N帧可以基于实际需要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预设帧数为10,3≤N≤5。
[0035]步骤202、将人脸距离输入预先建立的人脸尺寸模型中,确定与人脸距离对应的目标人脸图像尺寸。
[003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人像摄影或者自拍过程中,人脸距离与人脸图像尺寸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脸距离越小,终端设备获取的初始人脸图像中的人脸图像尺寸越大,人脸距离越大,终端设备获取的初始人脸图像中的人脸图像尺寸越小,而人脸图像尺寸的大小会影响终端设备的调焦过程,影响对焦速度。该人脸图像尺寸为人脸区域的像素数。
[003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建立人脸尺寸模型,该人脸尺寸模型用于表示人脸距离与人脸图像尺寸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立人脸尺寸模型:获取多组样本人脸距离与分别对应的样本人脸图像尺寸;对多组样本人脸距离与样本人脸图像尺寸进行拟合,确定人脸尺寸模型。其中,该拟合方法可以是最小二乘法或者插值法。
[0038]可选的,获取多组样本人脸距离与分别对应的样本人脸图像尺寸的过程是:利用实验终端设备采集多个采样用户的多个样本初始人脸图像,基于每个样本初始人脸图像,确定样本人脸图像尺寸,并确定每个样本初始人脸图像的获取过程中,终端设备中的深度传感器确定的样本人脸距离,获取多组样本人脸距离与分别对应的样本人脸图像尺寸。其中,确定样本人脸图像尺寸的过程可以是:对每个样本初始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样本初始人脸图像中的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到稳定的初始人脸图像,确定目标人脸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人脸距离;将所述人脸距离输入预先建立的人脸尺寸模型中,确定与所述人脸距离对应的目标人脸图像尺寸;基于所述目标人脸图像尺寸确定镜头的对焦位置区域,以控制所述镜头移动至所述对焦位置区域进行对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建立所述人脸尺寸模型:获取多组样本人脸距离与分别对应的样本人脸图像尺寸;对多组所述样本人脸距离与所述样本人脸图像尺寸进行拟合,确定所述人脸尺寸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目标人脸图像尺寸确定镜头的对焦位置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初始人脸图像输入预先建立的人脸识别模型中,确定与所述初始人脸图像对应的目标年龄;查找预先建立的年龄与修正系数的关系表,确定与所述目标年龄对应的修正系数;将所述目标人脸图像尺寸和所述修正系数的乘积确定为修正后的目标人脸图像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建立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获取不同年龄的多个样本图像;对与每个年龄对应的多个所述样本图像,依次输入初始人脸识别模型中,以对每个所述样本图像进行处理,获取样本人脸特征图像;将多个所述样本人脸特征图像进行特征融合,确定参考人脸特征图像;基于与每个年龄对应的参考人脸特征图像,确定所述人脸识别模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与所述初始人脸图像对应的目标年龄,包括:对所述初始人脸图像进行处理,获取人脸特征图像;将所述人脸特征图像与多个所述参考人脸特征图像进行比对;当所述人脸特征图像与多个所述参考人脸特征图像中的目标人脸特征图像的特征差异值位于预设差异值区间时,确定与所述目标人脸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正亚陈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