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与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护坡和生态修复
,具体地指一种用于膨胀土边坡的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护坡结构与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膨胀土亦称“胀缩性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和世界各地。土中含有较多的蒙脱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亲水性很强,遇水体积剧烈膨胀,失水后体积显著收缩。这类土体的边坡在干湿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等破坏,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治理。传统的治理措施有修建刚性挡土结构和喷锚护坡等。由于这些措施所用材料较容易发生裂隙或裂纹(刚性材料容易发生裂隙或裂纹),很容易渗水引起坡面膨胀土过大变形,造成刚性护坡结构的破坏(刚性结构容许的变形量过小),从而发生护坡失效、滑坡等事故。而且,传统护坡措施也不利于坡面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有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与施工方法,可为膨胀土边坡提供有效防护的同时,恢复坡面植被生态系统,改善坡面景观。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包括一级或多级台阶状护坡体系,一级台阶护坡体系有马道平台部分和坡面部分构成,包括截水沟(17)或排水沟(10),基础(9),防水层(6),反滤层(7),成层码放生态袋(11)的构成的柔性护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6)紧贴坡面,其上为反滤层(7);反滤层(7)在坡面部分覆盖有生态袋(11)构成的柔性护面;所述成层码放生态袋(11)装填有改性膨胀土(12),层与层之间有连结扣;反滤层(7)在马道平台部分覆盖有基础(9),平台部分有滤水沟(1),滤水沟(1)中有滤水管(2),反滤层(7)延伸并充填滤水沟(1);滴灌管(13)水平布置在相邻两层生态袋(1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膨胀土(12)的配方为:每m3各组分含量,忽略含水量计:膨胀土0.8
‑
0.9 m3,耕种表土0.05
‑
0.1 m3,有机质0.05
‑
0.1 m3,普通硅酸盐水泥30
‑
80 kg,生石灰粉0
‑
50 kg,植被混凝土添加剂30
‑
80 kg,复合肥:1
‑
2 kg;所述的耕种表土取土深度小于2 m;所述的有机质为粉碎的农作物秸秆、锯末、酒糟等,其中以体积比计,30
‑
50%经过腐烂处理后得到;所述的生石灰粉采用建筑生石灰,质量符合JC /T479
‑
2013质量标准要求;复合肥为氮磷钾(15
‑
15
‑
15)复合肥,其中长效复合肥以质量比计占6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袋(11)的袋体是以聚丙烯(PP)或者聚酯纤维(PET)为原材料,采用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加工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护面上有一层播种喷层(16),其配方为:每m3各组分含量,忽略含水量计:壤土0.9 m3,有机质0.1 m3,普通硅酸盐水泥30
‑
80 kg,植被混凝土添加剂30
‑
80 kg,保水剂:0.5
‑
1kg,复合肥:1
‑
2 kg,植物种子1000
‑
2000 g;所述的壤土为表土,取土深度小于2 m;所述的有机质为粉碎的农作物秸秆、锯末、酒糟等,其中以体积比计,50%经过腐烂处理;所述的复合肥为氮磷钾(15
‑
15
‑
15)复合肥,其中长效复合肥占质量比的50%,所述保水剂采用树脂型保水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喷层(16)内有平面网(1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滤层(7)由天然粗砂砾构成,颗粒直径为2.36~25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6)为膨润土防水毯铺设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部分的土体内有若干拉筋孔(3),孔内有拉筋(4),拉筋(4)穿过防水层(6)和反滤层(7),一端绑扎在连结扣上,一端深入到拉筋孔内(3);拉筋(4)与拉筋孔(3)之间的间隙充填有微膨胀砂浆(5);所述微膨胀砂浆的拌合配方以体积比计为:水泥:石膏:河砂=1:1:6。9.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生态袋改性膨胀土柔性生态护坡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原有坡面进行整形,采用机械和人工方法进行清坡和回填修整;对于高大边坡实施分级放坡,形成多级马道平台,形成滤水沟(1),铺设滤水管(2),开挖并砌筑坡顶截水沟(17);开挖的膨胀土堆放备用;
步骤2):用钻机干钻形成拉筋孔(3),插入拉筋(4)后往孔内注入新拌微膨胀砂浆(5);步骤3):铺设防水层(6),使防水层(6)形成整体,延伸至坡顶截水沟(17)和坡底排水沟(10)外,并让拉筋(4)孔外部分穿过防水层(6),并对穿刺处进行防水处理;步骤4):在每一级马道平台和滤水沟(1)内铺设水平反滤层(7);步骤5):在每一级马道平台反滤层(7)上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建军,王鑫,王军,李虎,张维明,王冠海,丁云鹤,于秀杰,刘冲,王冲,田建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