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5348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其包括:安装主架;光伏电板,倾斜安装在各所述安装主架上;真空集热管,设置在所述安装主架上位于光伏电板下方,所述真空集热管内定量储存有热流水源;外部机体;输送主管,竖直连通在所述外部机体上,所述输送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相连通;内排流组件,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所述内排流组件与所述光伏电板相电性连接;交替换热组件,横向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位于内排流组件中部,所述交替换热组件用于对内排流组件中的引入外部风源进行热交替,并形成干燥热风;以及储热蓄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远离所述内排流组件的一侧,所述储热蓄能装置用于对真空集热管中的热流水源进行隔离储热。热管中的热流水源进行隔离储热。热管中的热流水源进行隔离储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清洁能源利用
,具体是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很多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多从发电量满足用电量的角度出发,而建筑体能用能需求包括电、热、冷,如果仅考虑电能的自给自足,实现难度增大且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其包括:
[0004]安装主架;
[0005]光伏电板,倾斜安装在各所述安装主架上;
[0006]真空集热管,设置在所述安装主架上位于光伏电板下方,所述真空集热管内定量储存有热流水源;
[0007]外部机体;
[0008]输送主管,竖直连通在所述外部机体上,所述输送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相连通;
[0009]内排流组件,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所述内排流组件与所述光伏电板相电性连接;
[0010]交替换热组件,横向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位于内排流组件中部,所述交替换热组件用于对内排流组件中的引入外部风源进行热交替,并形成干燥热风;以及
[0011]储热蓄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远离所述内排流组件的一侧,所述储热蓄能装置用于对真空集热管中的热流水源进行隔离储热。
[0012]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内排流组件包括:
[0013]进风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的一侧,所述进风腔内通过外部电机旋转驱动有进风扇叶;
[0014]排风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的下端面远离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排风腔通过外部电机旋转驱动有排风扇叶,且所述外部电机与所述光伏电板相电性连接;
[0015]内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用于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
[0016]隔离罩,套设在各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外,所述隔离罩的横截面被构造成C字形结构;以及
[0017]内导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进风腔与排风腔处。
[0018]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交替换热组件包括:
[0019]内排送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所述内排送腔与所述输送主管相连通,所述内排送腔的中部横向贯穿固定有排气管;
[0020]导流散热装置,为圆周对称设置的多个,各所述导流散热装置横向联通在所述内排送腔之间;
[0021]外排管,竖直穿接在所述外部机体上位于输送主管下方,所述外排管的一端与所述内排送腔相连接;
[0022]导流板,被构造成弧形扩板结构,所述导流板上下横向设置在所述导流散热装置之间;以及
[0023]内挡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导流散热装置之间。
[0024]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散热装置之间相互循环连通,所述导流散热装置之间还设置有抽压泵,所述抽压泵与所述光伏电板相电性连接。
[0025]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散热装置包括:
[0026]汇流座;
[0027]外排热套件,被构造成倒U字形结构,所述外排热套件的一端与所述汇流座相连通;
[0028]分支螺管,为旋转缠设的多组,所述分支螺管均横向固定在所述外排热套件内;
[0029]集流件,设置在所述外排热套件内,所述集流件的一端与各所述分支螺管相连通,所述集流件的一侧还密封套接有内轴管;
[0030]分流件,设置在所述内轴管上远离所述集流件的一侧;以及
[0031]分支排管,连接在所述分流件的各个端口处。
[0032]进一步,作为优选,还包括:
[0033]内加热管,横向固定在所述外排热套件内。
[0034]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储热蓄能装置包括:
[0035]上联管,竖直固定在所述外部机体的上端,所述上联管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相连通;
[0036]循流管,为倾斜排列设置的多个,各所述循流管均与所述上联管相连通;
[0037]外密封座,套接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的一侧,所述外密封座的下方竖直固定有供给管,所述供给管的一端与所述循流管相连通;
[0038]内汲热层,填充在所述外部机体的内部一侧;以及
[0039]隔离层,填充在所述外密封座内。
[0040]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外部机体内位于内汲热层处还上下设置有排送腔,各所述排送腔之间连通有副管,且所述排送腔内均可相对转动的设置有导流页。
[00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42]本专利技术中,在安装主架上设置有光伏电板,光伏电板能有效为设置在外部机体中的内排流组件提供驱动电力,而内排流组件由旋转作用下将外部风源引入建筑室内,此时,交替换热组件能够将其与热能结合,从而形成干燥热风,从而实现近零能耗零碳排放效果;其中,为保证外部风源能完全进行热吸收,通过设置导流板使得外部风源能产生回流作用,并充分与各导流散热装置相接触;而储热蓄能装置能够将真空集热管中的其余热流水源进行储存,并能够在储存中通过副管对内排流组件中的外部风源进行二次补热,提高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4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内排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交替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导流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储热蓄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中:1安装主架、11光伏电板、2真空集热管、3输送主管、4外部机体、5内排流组件、51进风扇叶、52排风扇叶、53内导流件、54隔离罩、6交替换热组件、61内排送腔、62排气管、63外排管、64内挡板、65导流板、7储热蓄能装置、71上联管、72循流管、73外密封座、74供给管、75排送腔、76副管、8导流散热装置、81汇流座、82外排热套件、83分支螺管、84集流件、85内轴管、86分支排管、87内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49]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其包括:
[0050]安装主架1;
[0051]光伏电板11,倾斜安装在各所述安装主架1上;
[0052]真空集热管2,设置在所述安装主架1上位于光伏电板11下方,所述真空集热管2内定量储存有热流水源;
[0053]外部机体4;
[0054]输送主管3,竖直连通在所述外部机体4上,所述输送主管3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2相连通;
[0055]内排流组件5,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所述内排流组件5与所述光伏电板11相电性连接;
[0056]交替换热组件6,横向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位于内排流组件5中部,所述交替换热组件6用于对内排流组件5中的引入外部风源进行热交替,并形成干燥热风;以及...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安装主架(1);光伏电板(11),倾斜安装在各所述安装主架(1)上;真空集热管(2),设置在所述安装主架(1)上位于光伏电板(11)下方,所述真空集热管(2)内定量储存有热流水源;外部机体(4);输送主管(3),竖直连通在所述外部机体(4)上,所述输送主管(3)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2)相连通;内排流组件(5),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所述内排流组件(5)与所述光伏电板(11)相电性连接;交替换热组件(6),横向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位于内排流组件(5)中部,所述交替换热组件(6)用于对内排流组件(5)中的引入外部风源进行热交替,并形成干燥热风;以及储热蓄能装置(7),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远离所述内排流组件(5)的一侧,所述储热蓄能装置(7)用于对真空集热管(2)中的热流水源进行隔离储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流组件(5)包括:进风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的一侧,所述进风腔内通过外部电机旋转驱动有进风扇叶(51);排风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的下端面远离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排风腔通过外部电机旋转驱动有排风扇叶(52),且所述外部电机与所述光伏电板(11)相电性连接;内导流件(53),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用于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隔离罩(54),套设在各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外,所述隔离罩(54)的横截面被构造成C字形结构;以及内导件(55),对称设置在所述进风腔与排风腔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替换热组件(6)包括:内排送腔(61),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所述内排送腔(61)与所述输送主管(3)相连通,所述内排送腔(61)的中部横向贯穿固定有排气管(62);导流散热装置(8),为圆周对称设置的多个,各所述导流散热装置(8)横向联通在所述内排送腔(61)之间;外排管(63),竖直穿接在所述外部机体(4)上位于输送主管(3)下方,所述外排管(63)的一端与所述内排送腔(61)相连接;导流板(65),被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一亭吴剑林杨亚帅刘瑞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