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春润专利>正文

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074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其结构包括上模座、下模座、注液管、固定机构,将上模座和下模座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固定机构将两者固定在一起,需要分离时仅需将固定机构解开,上模座便会自动弹起,与下模座进行分离,使用便捷且省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液态金属通过注液管注入模具内部时会先经过除泡机构的内部进行搅拌,使液态金属内部气泡上升并排出注液管内部,避免了由于内外温差不一样而产生的气泡,导致成型后的零件质量降低。导致成型后的零件质量降低。导致成型后的零件质量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是涉及到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铸造模具是制造机器零件毛坯的一种成型模具,铸造过程中将金属熔炼呈具有流动性的液态合金,接着将液态合金浇入模具内部的成型腔中,液态合金在重力的作用下充满型腔,经过冷却后得到零件毛坯目前技术考虑不全面,具有以下弊端:金属熔化为液态金属,注料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不一样,液体内部容易产生气泡,导致成型后的零件质量降低;铸造完成后,需要人工将上模座和下模座分离,耗费人力且费时,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其结构包括上模座、下模座、注液管、固定机构,所述上模座底端表面设有下模座,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活动贴合,所述上模座顶端表面中间位置设有注液管,所述上模座和注液管相配合,所述上模座左端表面设有固定机构,所述上模座和固定机构通过铰链连接,所述下模座和固定机构相配合。
[000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上模座由第一机体、插槽、圆板组成,所述第一机体顶端左右两侧均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壁设有圆板,所述第一机体和圆板固定连接。
[000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下模座由第二机体、凹槽、竖杆、第一支板、一号弹簧、凸起块、脱模机构组成,所述第二机体左右两端均设有凹槽,所述第二机体顶端表面设有两个竖杆,所述第二机体和竖杆活动连接,所述竖杆表面设有第一支板,所述竖杆和第一支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竖杆底端表面设有凸起块,所述竖杆和凸起块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板位于凸起块正上方,所述第一支板顶端表面设有一号弹簧,所述第一支板和一号弹簧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机体内部设有脱模机构,所述第二机体和脱模机构相配合。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脱模机构由支撑杆、第二支板、二号弹簧、按压板、冲击块组成,所述按压板表面上设有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和按压板滑动配合,所述支撑杆底端表面设有第二支板,所述支撑杆和第二支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按压板和第二支板通过二号弹簧活动连接,所述按压板顶端表面中间位置设有冲击块,所述按压板和冲击块焊接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注液管由端盖、管体、除泡机构组成,所述管体顶端表面设有端盖,所述管体和端盖通过铰链连接,所述管体内部设有除泡机构,所述管体和除泡机构相配合。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除泡机构由外壳、导流环、进液口、转轴、挡板、搅拌棍、出液口、气管组成,所述外壳表面设有导流环,所述外壳和导流环相连接,所述外壳前后两端均设有进液口,所述外壳内部上方设有转轴,所述外壳和转轴活动连接,所述转轴一端表面安装有四个挡板,所述转轴另一端表面设有两个以上的搅拌棍,所述转轴和
搅拌棍活动连接,所述外壳底端表面设有两个以上的出液口,所述外壳左右两端均设有气管,所述外壳和气管相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机构由主体、横杆、三号弹簧、L型杆、锁死块、旋转把手、四号弹簧组成,所述主体内部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一端设有三号弹簧,所述主体和横杆通过三号弹簧滑动配合,所述横杆底端表面设有L型杆,所述横杆和L型杆活动贴合,所述旋转把手贯穿于L型杆底端内部,所述L型杆和旋转把手滑动配合,所述旋转把手一端设有锁死块,所述旋转把手和锁死块为一体化结构,所述L型杆底端表面设有四号弹簧,所述主体和L型杆通过四号弹簧滑动配合。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机体和竖杆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支板和圆板通过一号弹簧活动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按压板和冲击块均与第二机体滑动配合,所述支撑杆和第二机体活动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管体和第一机体相配合,所述导流环和管体相连接,所述气管和管体相配合,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通过外壳相连通。
[00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主体和第一机体通过铰链连接,所述锁死块和凹槽相配合。
[00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冲击块采用软质金属材质制作,避免脱模时损坏模具。
[0015]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上模座和下模座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固定机构将两者固定在一起,需要分离时仅需将固定机构解开,上模座便会自动弹起,与下模座进行分离,使用便捷且省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液态金属通过注液管注入模具内部时会先经过除泡机构的内部进行搅拌,使液态金属内部气泡上升并排出注液管内部,避免了由于内外温差不一样而产生的气泡,导致成型后的零件质量降低。
附图说明
[00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上模座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下模座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脱模机构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注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除泡机构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固定机构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上模座

1、下模座

2、注液管

3、固定机构

4、第一机体

1a、插槽

1b、圆板

1c、第二机体

2a、凹槽

2b、竖杆

2c、第一支板

2d、一号弹簧

2e、凸起块

2f、脱模机构

2g、支撑杆

2g1、第二支板

2g2、二号弹簧

2g3、按压板

2g4、冲击块

2g5、端盖

3a、管体

3b、除
泡机构

3c、外壳

3c1、导流环

3c2、进液口

3c3、转轴

3c4、挡板

3c5、搅拌棍

3c6、出液口

3c7、气管

3c8、主体

4a、横杆

4b、三号弹簧

4c、L型杆

4d、锁死块

4e、旋转把手

4f、四号弹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其结构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注液管(3)、固定机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底端表面设有下模座(2),所述上模座(1)和下模座(2)活动贴合,所述上模座(1)顶端表面中间位置设有注液管(3),所述上模座(1)和注液管(3)相配合,所述上模座(1)左端表面设有固定机构(4),所述上模座(1)和固定机构(4)通过铰链连接,所述下模座(2)和固定机构(4)相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由第一机体(1a)、插槽(1b)、圆板(1c)组成,所述第一机体(1a)顶端左右两侧均设有插槽(1b),所述插槽(1b)内壁设有圆板(1c),所述第一机体(1a)和圆板(1c)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2)由第二机体(2a)、凹槽(2b)、竖杆(2c)、第一支板(2d)、一号弹簧(2e)、凸起块(2f)、脱模机构(2g)组成,所述第二机体(2a)左右两端均设有凹槽(2b),所述第二机体(2a)顶端表面设有两个竖杆(2c),所述第二机体(2a)和竖杆(2c)活动连接,所述竖杆(2c)表面设有第一支板(2d),所述竖杆(2c)和第一支板(2d)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竖杆(2c)底端表面设有凸起块(2f),所述竖杆(2c)和凸起块(2f)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板(2d)位于凸起块(2f)正上方,所述第一支板(2d)顶端表面设有一号弹簧(2e),所述第一支板(2d)和一号弹簧(2e)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机体(2a)内部设有脱模机构(2g),所述第二机体(2a)和脱模机构(2g)相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注料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机构(2g)由支撑杆(2g1)、第二支板(2g2)、二号弹簧(2g3)、按压板(2g4)、冲击块(2g5)组成,所述按压板(2g4)表面上设有两个支撑杆(2g1),所述支撑杆(2g1)和按压板(2g4)滑动配合,所述支撑杆(2g1)底端表面设有第二支板(2g2),所述支撑杆(2g1)和第二支板(2g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按压板(2g4)和第二支板(2g2)通过二号弹簧(2g3)活动连接,所述按压板(2g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春润
申请(专利权)人:陈春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