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水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大多数高层建筑均设有地下室,集水坑是地下室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构造,且基本是整个结构标高最低的一项构造。然而,由于地下室内的集水坑的地势较低,特别容易出现渗水的现象,故如何对地下室内的集水坑进行防水处理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主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地下室内集水坑的防水性能。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其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凹槽以及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用于设置集水坑的集水部,所述集水部用于设置在凹槽内;所述凹槽与底板之间设有保护层和第一防水卷材,且第一防水卷材相对靠近所述底板,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具有与凹槽相适配的外形形状、且从凹槽的内侧外翻至凹槽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的转角处均设有第二防水卷材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3)和设置在地面上的凹槽(1),所述底板(3)具有用于设置集水坑(5)的集水部,所述集水部用于设置在凹槽(1)内;所述凹槽(1)与底板(3)之间设有保护层和第一防水卷材(4),且第一防水卷材(4)相对靠近所述底板(3),所述第一防水卷材(4)具有与凹槽(1)相适配的外形形状、且从凹槽(1)的内侧外翻至凹槽(1)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水卷材(4)的转角处均设有第二防水卷材(6),所述第二防水卷材(6)位于第一防水卷材(4)与底板(3)之间;所述底板(3)的上侧具有集水坑开口(51)以及用于将水导至集水坑开口(51)的缓坡(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卷材(4)的转角向背离底板(3)的一侧凸出,以在靠近底板(3)的一侧形成用于容纳第二防水卷材(6)的第一容纳槽(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括位于凹槽(1)侧面的侧板(22)、位于凹槽(1)底部的第一水泥砂浆层(21)以及位于凹槽(1)上表面与第一防水卷材(4)外翻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化,王少军,刘敏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德尔智慧工厂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