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3773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该装置包括发雾池;壳体底部连接发雾池;进风口设置于壳体上;第一内筒设置于壳体内;第一内筒顶部连通进风口,底部连通发雾池;第二内筒套设于第一内筒外;两内筒顶部密闭连接;第二内筒底部连接于壳体底面;两内筒形成夹层空间;旋风叶片设置于夹层空间底部侧壁上;出风口设置于壳体和第二内筒顶端贯穿两者的壁与夹层空间连通;出风口与进风口分别位于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尺寸小巧的出风发雾装置使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液体雾化的有效生成和扩散;应用该装置的消毒机既尺寸小巧,液体雾化量大、效率高,空间扩散效果均匀,从而更加实用。实用。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

技术介绍

[0002]病毒可能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任何位置,其能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危险环境,为了保证我们的生活空间不受病毒侵害,通常需要使用消毒药剂进行定期消毒查杀。
[0003]采用旋风粒径分离技术的消毒机喷洒消毒剂时,可以将大的雾化颗粒筛分出来回流到溶液池中,小的雾化颗粒快速的扩散到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充分与空气中的污染物(细菌、病毒)充分接触,提高灭菌效率。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旋风粒径分离技术的消毒机为了保证喷雾效率、蒸发量等指标,出风发雾装置的尺寸较高,应用空间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尺寸小巧的出风发雾装置使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液体雾化的有效生成和扩散;应用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消毒机既尺寸小巧,液体雾化量大、效率高,空间扩散效果均匀,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包括发雾池,其还包括:壳体,其底部连接所述发雾池;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面上;第一内筒,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为开口使其能够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内筒的底部为开口使其能够连通所述发雾池;第二内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内筒的外部;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内筒的顶部密闭连接;所述第二内筒的底部为开口;所述第二内筒的侧壁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内筒的底部同时连通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和所述发雾池;所述第一内筒与所述第二内筒之间形成夹层空间;所述夹层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旋风叶片,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内筒或第二内筒的侧壁上;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和第二内筒的顶端贯穿两者的壁与所述夹层空间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07]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壳体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溅环;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形状相同,中心重合;所述第一防溅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的尺寸。
[0008]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二内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防溅环;所述第二防溅环与所述第一防溅环形状相同,中心重合;所述第二防溅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防溅环的尺寸。
[0009]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内筒、第二内筒、连接板以及第二防溅环
一体化成型。
[0010]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第二防溅环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防溅环与所述顶盖之间的间隙尺寸相等。
[0011]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防溅环的高度与所述第二防溅环的高度之和大于所述顶盖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距离。
[0012]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内筒为由上而下尺寸逐渐减小的锥形筒;所述第一内筒的高度≥85mm。
[0013]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内筒的一端为斜插口,另一端为平端口;所述出风口的内径由所述斜插口至所述平端口逐渐变小。
[0014]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消毒机,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
[0015]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6]优选的,前述的消毒机,所述出风发雾装置阵列设置多个。
[0017]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18]1、本技术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其包括上管和发雾池,其中上管内部通过折叠气路的设计,使由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气流在上管内部进行两次折叠,首先由进风口进入第一风道后向上行,通过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进入第二风道完成了一次折叠;进入第二风道的气流向下行,至第二风道的底部后气流向外围散开,进入第三风道完成气流的第二次折叠;气流由第二风道进入第三风道时经过旋风叶片对于喷雾的粒径进行筛分,粒径小的干雾随风被吹出至目标空间,粒径大的液滴回流至发雾池内。通过上述折叠气路的设计,使该出风发雾装置既能够满足所述第一内筒顶部开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发雾池形成的喷雾被气流干扰而降低了喷雾的能量和效率,又能够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将发雾池形成的喷雾进行旋风粒径筛分的干雾自出风口吹出,保证了出风发雾装置的蒸汽量和喷雾效率。
[0019]2、本技术提出的消毒机,其中使用了上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的距离≥85mm,使来自内筒的顶部开口的气流有足够的空间以减少其对发雾池形成的雾化的干扰,减少了雾化的能量降低,保证了发雾的效率;同时,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高度仅130mm~180mm,安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消毒机的高度低,整体尺寸小巧;且液体雾化量大、效率高,空间扩散效果均匀。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风路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仰视图;
[0024]图4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侧视图;
[0025]图5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上管结构示意图

俯视图(未带顶盖);
[0026]图6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上管结构示意图

右视图;
[0027]图7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上管结构示意图

左视图;
[0028]图8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1;
[0029]图9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2;
[0030]图10是本技术出风发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包括发雾池,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壳体,其底部连接所述发雾池;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面上;第一内筒,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为开口使其能够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内筒的底部为开口使其能够连通所述发雾池;第二内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内筒的外部;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内筒的顶部密闭连接;所述第二内筒的底部为开口;所述第二内筒的侧壁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内筒的底部同时连通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和所述发雾池;所述第一内筒与所述第二内筒之间形成夹层空间;所述夹层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旋风叶片,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内筒或第二内筒的侧壁上;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和第二内筒的顶端贯穿两者的壁与所述夹层空间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发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溅环;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形状相同,中心重合;所述第一防溅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的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发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筒的顶部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勇解洪国王贤宇董家忠李锦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同方洁净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