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2749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由上转架、扶手架、下转架、第一支撑框、第二支撑框构成,所述上转架、扶手架、下转架、第一支撑框、第二支撑框整体均呈U形框形状,所述上转架下侧两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第一转动轴座,所述扶手架的下侧两端形成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外侧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连接轴座,所述下转架的下侧两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第二转动轴座,所述连接轴座的外侧壁与第一转动轴座的内侧壁相转动连接,所述上转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轴套,所述连接轴套上形成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两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转动轴槽,所述上转架上两侧连接体外侧的转动轴槽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框。动轴槽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框。动轴槽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


[0001]本技术属于婴儿车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

技术介绍

[0002]婴儿车是一种为婴儿户外运动提供便利而设计的工具车,具有各种车型,现有市场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婴儿车,一种是不可折叠但避震效果好的全功能婴儿车,另一种是可折叠收纳的轻便折叠婴儿车。但现有的婴儿车的座椅架通过与车架一同折叠的,但折叠的收合范围较小,无法做到折叠至相平行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本次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由上转架、扶手架、下转架、第一支撑框、第二支撑框构成,所述上转架、扶手架、下转架、第一支撑框、第二支撑框整体均呈U形框形状,所述上转架下侧两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第一转动轴座,所述扶手架的下侧两端形成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外侧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连接轴座,所述下转架的下侧两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第二转动轴座,所述连接轴座的外侧壁与第一转动轴座的内侧壁相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座的内侧壁与第二转动轴座的外侧壁相转动连接,所述上转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轴套,所述连接轴套上形成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两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转动轴槽,所述上转架上两侧连接体外侧的转动轴槽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框,所述上转架上两侧连接体内侧的转动轴槽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框,所述下转架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辅助杆。
[0006]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上转架、扶手架、下转架、第一支撑框、第二支撑框的对称中心轴面相重合。
[0007]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上转架上两侧第一转动轴座之间的对称中心轴面与上转架的对称中心轴面相重合。
[0008]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下转架上两侧第二转动轴座之间的对称中心轴面与下转架的对称中心轴面相重合。
[0009]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上转架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扶手架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所述扶手架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下转架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
[0010]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支撑框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扶手架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支撑框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小于上转架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
[0011]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支撑框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扶手架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支撑框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小于上转架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
[0012]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支撑框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支撑框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应用在实际,上转架、扶手架、下转架之间通过在第一转动轴座、连接轴座、第二转动轴座上的转动,转动折叠的活动范围大,可将上转架、扶手架、下转架转动至相平行的折叠状态,第一支撑框、第二支撑框也可通过在转动轴槽上的转动,转动折叠至上转架与下转架之间,使得上转架、扶手架、下转架、第一支撑框、第二支撑框之间能够折叠至向平行的状态,便于收纳。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中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上转架;2、扶手架;3、下转架;4、第一支撑框;5、第二支撑框;6、第一转动轴座;7、折弯部;8、连接轴座;9、第二转动轴座;10、连接轴套;11、连接体;12、转动轴槽;13、辅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21]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由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第一支撑框4、第二支撑框5构成,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第一支撑框4、第二支撑框5整体均呈U形框形状,上转架1下侧两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第一转动轴座6,扶手架2的下侧两端形成有折弯部7,折弯部7的外侧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连接轴座8,下转架3的下侧两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第二转动轴座9,连接轴座8的外侧壁与第一转动轴座6的内侧壁相转动连接,连接轴座8的内侧壁与第二转动轴座9的外侧壁相转动连接,上转架1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轴套10,连接轴套10上形成有连接体11,连接体11的两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转动轴槽12,上转架1上两侧连接体11外侧的转动轴槽1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框4,上转架1上两侧连接体11内侧的转动轴槽1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框5,下转架3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辅助杆13。
[0022]其中,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第一支撑框4、第二支撑框5的对称中心轴面相重合;上转架1上两侧第一转动轴座6之间的对称中心轴面与上转架1的对称中心轴面相重合;下转架3上两侧第二转动轴座9之间的对称中心轴面与下转架3的对称中心轴面相重合。
[0023]另外上转架1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扶手架2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扶手架2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下转架3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第一支撑框4两侧内侧壁之
间的间距大于扶手架2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第一支撑框4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小于上转架1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第二支撑框5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扶手架2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第二支撑框5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小于上转架1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第二支撑框5两侧外侧壁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支撑框4两侧内侧壁之间的间距。
[0024]应用在实际,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之间通过在第一转动轴座6、连接轴座8、第二转动轴座9上的转动,转动折叠的活动范围大,可将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转动至相平行的折叠状态,第一支撑框4、第二支撑框5也可通过在转动轴槽12上的转动,转动折叠至上转架1与下转架3之间,使得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第一支撑框4、第二支撑框5之间能够折叠至向平行的状态,便于收纳。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其特征在于:由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第一支撑框(4)、第二支撑框(5)构成,所述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第一支撑框(4)、第二支撑框(5)整体均呈U形框形状,所述上转架(1)下侧两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第一转动轴座(6),所述扶手架(2)的下侧两端形成有折弯部(7),所述折弯部(7)的外侧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连接轴座(8),所述下转架(3)的下侧两端形成有相平行对向的第二转动轴座(9),所述连接轴座(8)的外侧壁与第一转动轴座(6)的内侧壁相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座(8)的内侧壁与第二转动轴座(9)的外侧壁相转动连接,所述上转架(1)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轴套(10),所述连接轴套(10)上形成有连接体(11),所述连接体(11)的两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转动轴槽(12),所述上转架(1)上两侧连接体(11)外侧的转动轴槽(1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框(4),所述上转架(1)上两侧连接体(11)内侧的转动轴槽(1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框(5),所述下转架(3)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辅助杆(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婴幼儿车的可折叠座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架(1)、扶手架(2)、下转架(3)、第一支撑框(4)、第二支撑框(5)的对称中心轴面相重合。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长安徐青国
申请(专利权)人:稳健婴幼童用品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