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2023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电连接组件[1],该电连接组件[1]由绝缘本体[2]、穿设在绝缘本体[2]中的一组导电端子[3]以及金属壳体[4]构成;电连接组件[1]的前端为插接部[5],后端为连接部[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1]的连接部[6]后方设有一磁环[7],该磁环[7]的中孔为供线束[12]穿过的线束穿孔[8];电连接组件[1]和磁环[7]外包裹一整体塑质外壳[9],该塑质外壳[9]的前端露出电连接组件[1]的插接部[5],后端对应磁环[7]的线束穿孔[8]设有线束通出口[1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数据传输线上的原电连接器结构与磁环结构相结合,使其外形更紧凑、美观,制作工序简化,成本降低。(*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数据传输线,特别涉及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部分。
技术介绍
以数据传输线(或信号传输线)在不同电子装置之间及同一电子装置内的不同部件之间作电连接是常见的电连接方式,如现今的电脑与电脑周边电子产品显示器、打印机、手机、数码相机之间就多是以数据传输线连接的。现有技术中,数据传输线通常由一线束、线束两端的电连接器以及穿套在线束上的磁环(或称磁铁芯)构成,其中磁环的作用是抗电磁干扰。其中,电连接器是由绝缘本体、穿设在绝缘本体中的一组导电端子、金属壳体以及屏蔽层和塑质壳体构成,而磁环是由一磁环体和外部塑质壳体构成。参见附图1所示,电连接器21设在线束22的端部,而磁环23穿套固定在线束22上相距连接器21不远的位置上,即电连接器21和磁环23是分离设计的,各有其外壳。这样在外形上给人感觉结构不紧凑,也不美观。另一方面,这样的数据传输线制作时需要两道注塑工序,具体制作方式两种一种是将线束与电连接器对接后,用一台成型机为电连接器注塑出外壳,然后在该线上穿套上磁环后再放置到另一台成型机上,为磁环再注塑出外壳;另一种是分别在两台成型机上为电连接器和磁环的注塑出外壳,然后再用胶水的方式将它们固定在线束上。上述制作都是二次成型,需要两道注塑工序,耗费人工、注塑成型机和成型模具,因此制作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结构,将电连接器结构和磁环结构相结合,以此使结构紧凑,使原数据传输线制作时的二次成型工序简化为一次成型,降低生产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由绝缘本体、穿设在绝缘本体中的一组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壳体构成;电连接组件的前端为与另一相配电连接器配合的插接部,后端为与线束连接的连接部;其创新点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的连接部的后方设有一磁环,该磁环的中孔为供线束穿过的线束穿孔;电连接组件和磁环外包裹一整体塑质外壳,该塑质外壳的前端露出电连接组件的插接部,后端对应磁环的线束穿孔设有线束通出口。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为提高电磁干扰(EMI)防护性能,所述电连接组件外还包裹有一层马口铁屏蔽层,该马口铁屏蔽层隔设在塑质外壳与电连接组件之间。当本电连接器与线束相连后,其马口铁屏蔽层是将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组件与线束的连接处一同包裹。2、上述方案中,依电连接组件中导电端子前端接触部形状的不同,本电连接器包括插头电连接器或插座电连接器。3、上述方案中,本电连接器从接口型式上包括DVI、VGA、HDMI、USB接口。本技术设计原理是本技术将数据传输线上的原电连接器结构与磁环结构相结合,由一整体塑质壳体包裹,使其外形更紧凑、美观,制作时可经一次注塑将电连接器与磁环结构与线束连接成一体,制作工序简化,成本降低。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中带有了磁环,将原电连接器结构与磁环组合为一体,这样从数据传输线的整体外形上,只是电连接器的体积增大了一点,而线束上就明显减少了一块凸起部,给人感觉结构更紧凑,外形更美观。2、同样由于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中带有了磁环,将原电连接器结构与磁环由一塑质外壳包裹,这样生产时可一次注塑成型,与现有技术的生产过程相比,节省了一道工序,也就成倍减少了人力、注塑成型机及成型模具,相对的不良率也成倍下降,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中电连接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电连接组件;2、绝缘本体;3、导电端子;4、金属壳体;5、插接部;6、连接部;7、磁环;8、线束穿孔;9、塑质外壳;10、线束通出口;11、马口铁屏蔽层;12、线束;21、电连接器;22、线束;23、磁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2、附图3所示,一种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电连接组件1,该电连接组件1由绝缘本体2、穿设在绝缘本体2中的一组导电端子3以及金属壳体4构成;电连接组件1的前端为与另一相配电连接器配合的插接部5,后端为与线束12连接的连接部6;所述电连接组件1的后方设有一磁环7,该磁环7的中孔为供线束12穿过的线束穿孔8,它与电连接组件1的连接部6相对;电连接组件1和磁环7外包裹一整体塑质外壳9,该塑质外壳9的前端露出电连接组件1的插接部5,后端对应磁环7的线束穿孔8设有线束通出口10。所述电连接组件1与线束12连接后,其电连接组件1、电连接组件1与线束12的连接处外还包裹一层马口铁屏蔽层11,该马口铁屏蔽层11隔设在塑质外壳9与电连接组件1之间。制作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将电连接组件1与线束12端部连接好后,包裹上马口铁屏蔽层11,并在电连接组件1后方线束12上穿套上磁环7,然后在注塑成型机上一体注塑出塑质外壳9,将磁环7和电连接组件1与线束12端部固定连接好;二是先在注塑成型机上注塑出塑质外壳9,然后在线束12的端部上套上磁环7,再将线束12与电连接组件1连接,接着在电连接组件1及其与线束12的连接处上包裹上马口铁屏蔽层11,最后将塑质外壳9套在电连接组件1及磁环7上,用胶水固定。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由绝缘本体、穿设在绝缘本体中的一组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壳体构成;电连接组件的前端为与另一相配电连接器配合的插接部,后端为与线束连接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的连接部的后方设有一磁环,该磁环的中孔为供线束穿过的线束穿孔;电连接组件和磁环外包裹一整体塑质外壳,该塑质外壳的前端露出电连接组件的插接部,后端对应磁环的线束穿孔设有线束通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外还包裹有一层马口铁屏蔽层,该马口铁屏蔽层隔设在塑质外壳与电连接组件之间。专利摘要一种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由绝缘本体、穿设在绝缘本体中的一组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壳体构成;电连接组件的前端为插接部,后端为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的连接部后方设有一磁环,该磁环的中孔为供线束穿过的线束穿孔;电连接组件和磁环外包裹一整体塑质外壳,该塑质外壳的前端露出电连接组件的插接部,后端对应磁环的线束穿孔设有线束通出口。本技术将数据传输线上的原电连接器结构与磁环结构相结合,使其外形更紧凑、美观,制作工序简化,成本降低。文档编号H01R13/658GK2932728SQ200620074610公开日2007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30日专利技术者张奋志, 余轼军 申请人:鸿硕精密电工(苏州)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数据传输线上的带磁环的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电连接组件[1],该电连接组件[1]由绝缘本体[2]、穿设在绝缘本体[2]中的一组导电端子[3]以及金属壳体[4]构成;电连接组件[1]的前端为与另一相配电连接器配合的插接部[5],后端为与线束[12]连接的连接部[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1]的连接部[6]后方设有一磁环[7],该磁环[7]的中孔为供线束[12]穿过的线束穿孔[8];电连接组件[1]和磁环[7]外包裹一整体塑质外壳[9],该塑质外壳[9]的前端露出电连接组件[1]的插接部[5],后端对应磁环[7]的线束穿孔[8]设有线束通出口[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奋志余轼军
申请(专利权)人:鸿硕精密电工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