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1655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领域,尤其是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针对现有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培养装置本体,所述培养装置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厌氧包放置区,且培养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观察窗,所述培养装置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转轴,且转轴上转动安装有盖子,所述盖子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且矩形槽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培养装置本体的两侧均开设有空腔,且空腔顶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所述空腔底侧的内壁上滑动安装有移动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使得人们对盖子更加简单便捷地进行盖合和打开,更加便于对厌氧包的放置以及取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需求。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
[0003]现有的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的盖子打开和关闭都不方便,不便于人们对厌氧包的放置,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装置本体,所述培养装置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厌氧包放置区,且培养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观察窗,所述培养装置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转轴,且转轴上转动安装有盖子,所述盖子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且矩形槽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培养装置本体的两侧均开设有空腔,且空腔顶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所述空腔底侧的内壁上滑动安装有移动杆,且移动杆的顶端贯穿矩形孔,并延伸至矩形槽内,所述移动杆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转动安装有丝杆,丝杆的两端均转动安装在空腔的内壁上,所述丝杆上套接有丝杆导套,且丝杆导套的四周外壁固定安装在通孔的内壁上,两个丝杆上均固定套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培养装置本体的一侧开设有长槽,且长槽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T型杆,所述长槽两侧的内壁上均开设有长孔,且长孔与空腔相连通。/>[0007]优选的,所述转轴上固定套接有扭簧的一端,且扭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盖子上。
[0008]优选的,所述空腔底侧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且滑槽内滑动安装有滑块,滑块的顶侧固定安装在移动杆上。
[0009]优选的,所述滑槽靠近转轴一侧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的一端,且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滑块上。
[0010]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卡块,且卡块与卡槽相适配。
[0011]优选的,所述T型杆上固定套接有第二传动轮,且第二传动轮和两个第一传动轮之间套接有同一个传送带。
[0012]本技术中,所述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若要对厌氧包进行放置,首先转动T型杆使其带着第二传动轮转动,此时在传送带和第一传动轮的配合下带着丝杆转动,然后丝杆导套就会带着移动杆滑动,当卡块从卡槽内移出时,此时盖子就会在扭簧的作用下弹开;
[0013]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使得人们对盖子更加简单便捷地进行盖合和打开,更加便于对厌氧包的放置以及取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的A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的A1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培养装置本体、2转轴、3盖子、4扭簧、5矩形槽、6卡槽、7空腔、8矩形孔、9移动杆、10滑槽、11滑块、12弹簧、13卡块、14通孔、15丝杆、16丝杆导套、17第一传动轮、18长槽、19长孔、20T型杆、21第二传动轮、22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实施例一
[0021]参照图1

4,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装置本体1,培养装置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厌氧包放置区,且培养装置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观察窗,培养装置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转轴2,且转轴2上转动安装有盖子3,盖子3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5,且矩形槽5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6,培养装置本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空腔7,且空腔7顶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8,空腔7底侧的内壁上滑动安装有移动杆9,且移动杆9的顶端贯穿矩形孔8,并延伸至矩形槽5内,移动杆9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4,且通孔14内转动安装有丝杆15,丝杆15的两端均转动安装在空腔7的内壁上,丝杆15上套接有丝杆导套16,且丝杆导套16的四周外壁固定安装在通孔14的内壁上,两个丝杆15上均固定套接有第一传动轮17,培养装置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长槽18,且长槽18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T型杆20,长槽18两侧的内壁上均开设有长孔19,且长孔19与空腔7相连通。
[0022]本技术中,转轴2上固定套接有扭簧4的一端,且扭簧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盖子3上,扭簧4是为了使盖子3自动弹开。
[0023]本技术中,空腔7底侧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10,且滑槽10内滑动安装有滑块11,滑块11的顶侧固定安装在移动杆9上,滑槽10和滑块11相互配合是为了使移动杆9更稳固地滑动。
[0024]本技术中,滑槽10靠近转轴2一侧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12的一端,且弹簧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滑块11上,弹簧12是为了确保卡块13与卡槽6的卡合。
[0025]本技术中,移动杆9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卡块13,且卡块13与卡槽6相适配,通过卡块13与卡槽6实现对盖子3的固定。
[0026]本技术中,T型杆20上固定套接有第二传动轮21,且第二传动轮21和两个第一传动轮17之间套接有同一个传送带22。
[0027]实施例二
[0028]参照图1

3,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装置本体1,培养装置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厌氧包放置区,且培养装置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观察窗,培养装置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转轴2,且转轴2上转动安装有盖子3,盖子3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5,且矩形槽5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6,培养装置本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空腔7,且空腔7顶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8,空腔7底侧的内壁上滑动安装有移动杆9,且移动杆9的顶端贯穿矩形孔8,并延伸至矩形槽5内,移动杆9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4,且通孔14内转动安装有丝杆15,丝杆15的两端均转动安装在空腔7的内壁上,丝杆15上套接有丝杆导套16,且丝杆导套16的四周外壁固定安装在通孔14的内壁上,两个丝杆15上均固定套接有第一传动轮17,培养装置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长槽18,且长槽18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T型杆20,长槽18两侧的内壁上均开设有长孔19,且长孔19与空腔7相连通。
[0029]本技术中,转轴2上固定套接有扭簧4的一端,且扭簧4的另一端固定焊接在盖子3上。
[0030]本技术中,空腔7底侧的内壁上挖设有滑槽10,且滑槽10内滑动安装有滑块11,滑块11的顶侧固定安装在移动杆9上。
[0031]本技术中,滑槽10靠近转轴2一侧的内壁上固定焊接有弹簧12的一端,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装置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厌氧包放置区,且培养装置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观察窗,所述培养装置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转轴(2),且转轴(2)上转动安装有盖子(3),所述盖子(3)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5),且矩形槽(5)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6),所述培养装置本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空腔(7),且空腔(7)顶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8),所述空腔(7)底侧的内壁上滑动安装有移动杆(9),且移动杆(9)的顶端贯穿矩形孔(8),并延伸至矩形槽(5)内,所述移动杆(9)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4),且通孔(14)内转动安装有丝杆(15),丝杆(15)的两端均转动安装在空腔(7)的内壁上,所述丝杆(15)上套接有丝杆导套(16),且丝杆导套(16)的四周外壁固定安装在通孔(14)的内壁上,两个丝杆(15)上均固定套接有第一传动轮(17),所述培养装置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长槽(18),且长槽(18)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T型杆(20),所述长槽(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勇军杨东朱理圳梁烨彤李丽杏张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