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30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管廊防水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结构主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管线腔下底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过水网格板,在过水网格板的下方开设有过水腔,在过水腔的底部开设有导水孔,在结构主体的底部开设有积液腔,在结构主体内开设有排水通道,在结构主体的顶部开设有过水通孔,以及将结构主体的顶部设置为圆拱形结构,将过水腔设置为凹形结构,能够将渗水有效、快速的排出,避免残留,通过在管线腔的内顶壁上安装有摄像头和湿度检测器,便于对管线腔内的环境、湿度程度进行监控,通过在管线腔与排水通道之间设置有防潮吸湿层,提高了该防水结构的防水防潮效果,保证了管线腔内部的干燥。干燥。干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管廊防水
,具体为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下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地下综合管廊可有效杜绝“拉链马路”现象,让技术人员无需反复开挖路面,在管廊中就可对各类管线进行抢修、维护、扩容改造等;同时大大缩减管线抢修时间。
[0003]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地下管廊在渗水后不能有效、快速的进行排水工作,容易出现局部积水残留,且在渗水严重时,不能够及时发现进行处理。
[0004]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地下管廊,存在渗水后不能有效、快速的进行排水工作,容易出现局部积水残留,且在渗水严重时,不能够及时发现进行处理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9]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结构主体,所述结构主体的内部开设有管线腔,所述管线腔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呈线性均匀分布的管道支架,所述管道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管线腔内顶壁相固定,所述管线腔下底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过水网格板,所述过水网格板的下方开设有过水腔,所述过水腔的底部开设有导水孔,所述结构主体的底部开设有积液腔,所述结构主体内开设有排水通道,所述结构主体的顶部开设有过水通孔,所述管线腔与排水通道之间设置有防潮吸湿层,所述积液腔的一侧设置有导出管,所述管线腔的内顶壁上安装有摄像头,且所述管线腔的内顶壁上安装有湿度检测器。
[0010]优选的,所述结构主体的顶部设置为圆拱形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过水腔设置为凹形结构。
[0012]优选的,所述导水孔和排水通道均与积液腔相连通,所述过水通孔与排水通道相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摄像头和湿度检测器均与外界计算机设备相连接。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在管线腔下底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过水网格板,在过水网格板的下方开设有过水腔,在过水腔的底部开设有导水孔,在结构主体的底部开设有积液腔,在结构主体内开设有排水通道,在结构主体的顶部开设有过水通孔,以及将结构主体的顶部设置为圆拱形结构,将过水腔设置为凹形结构,能够将渗水有效、快速的排出,避免残留,通过在管线腔的内顶壁上安装有摄像头,以及在管线腔的内顶壁上安装有湿度检测器,能够随时对管线腔内的环境情况和湿度程度进行监控,解决了目前的一些地下管廊,存在渗水后不能有效、快速的进行排水工作,容易出现局部积水残留,且在渗水严重时,不能够及时发现进行处理的问题。
[0017](2)本技术通过在管线腔与排水通道之间设置有防潮吸湿层,进一步提高了该防水结构的防水防潮效果,保证了管线腔内部的干燥。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结构主体、101管线腔、102过水腔、103导水孔、104积液腔、105排水通道、106过水通孔、2管道支架、3固定杆、4过水网格板、5防潮吸湿层、6导出管、7摄像头、8湿度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结构主体1,结构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管线腔101,管线腔101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呈线性均匀分布的管道支架2,管道支架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杆3,固定杆3的上端与管线腔101内顶壁相固定,管线腔101下底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过水网格板4,过水网格板4的下方开设有过水腔102,过水腔102的底部开设有导水孔103,结构主体1的底部开设有积液腔104,结构主体1内开设有排水通道105,结构主体1的顶部开设有过水通孔106,管线腔101与排水通道105之间设置有防潮吸湿层5,积液腔104的一侧设置有导出管6,管线腔101的内顶壁上安装有摄像头7,且管线腔101的内顶壁上安装有湿度检测器8;
[0022]根据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结构主体1的顶部设置为圆拱形结构,使渗水能够快速排走;
[0023]根据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过水腔102设置为凹形结构,能够避免积水残留;
[0024]根据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导水孔103和排水通道105均与积液腔104相连通,过水通孔106与排水通道105相连通,便于快速排水工作的进行;
[0025]根据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摄像头7和湿度检测器8均与外界计算机设备相连接,能够随时对管线腔内的环境情况和湿度程度进行监控。
[0026]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时,如图1
所示,该装置整体由结构主体1、管道支架2、固定杆3、过水网格板4、防潮吸湿层5、导出管6、摄像头7、以及湿度检测器8组成,可以通过排水通道105和过水通孔106的配合将渗水快速的导入积液腔104内,通过过水网格板4进一些局部积水导入过水腔102内,并通过导水孔103导入积液腔104内,最后通过导出管6排出,通过防潮吸湿层5来提高防水防潮性能,使管线腔101的内部干燥,同时通过摄像头7和湿度检测器8随时对管线腔内的环境情况和湿度程度进行监控,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2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结构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管线腔(101),所述管线腔(101)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呈线性均匀分布的管道支架(2),所述管道支架(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杆(3),所述固定杆(3)的上端与管线腔(101)内顶壁相固定,所述管线腔(101)下底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过水网格板(4),所述过水网格板(4)的下方开设有过水腔(102),所述过水腔(102)的底部开设有导水孔(103),所述结构主体(1)的底部开设有积液腔(104),所述结构主体(1)内开设有排水通道(105),所述结构主体(1)的顶部开设有过水通孔(106),所述管线腔(101)与排水通道(105)之间设置有防潮吸湿层(5),所述积液腔(10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敬轩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