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170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包括人脸识别器本体、底板、调节组件以及夹持机构,夹持机构设于底板;调节组件包括圆筒、圆板、圆柱、盖板、第一限位杆、连接杆以及铰接座,圆筒与底板上侧转动连接,圆板通过螺纹连接于圆筒内部,圆柱设于圆板上端,盖板转动设于圆筒上端,且盖板设有与圆柱相匹配的通孔,第一限位杆设于底板上侧,且第一限位杆上端与盖板固定连接,连接杆与圆柱上端固定连接,铰接座与连接杆固定连接,人脸识别器本体通过阻尼转轴与铰接座铰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进行高度与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人脸识别终端能够适应不同高矮或者情况特殊的人群使用,大大提高了人脸识别终端的实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脸识别终端


[0001]本技术属于人脸识别
,具体涉及一种人脸识别终端。

技术介绍

[0002]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
[0003]目前人脸识别终端与固定的底座多为一体化结构,导致人脸识别信息采集装置的角度与高度无法调节,这样使得高矮不同或者特殊人群在使用人脸识别终端时,需要人们去适应人脸识别终端的位置,这样使得不同的人群使用人脸识别终端时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可进行高度与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人脸识别终端能够适应不同高矮或者情况特殊的人群使用,大大提高了人脸识别终端的实用性。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包括人脸识别器本体、底板、调节组件以及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于所述底板;
[0007]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圆筒、圆板、圆柱、盖板、第一限位杆、连接杆以及铰接座,所述圆筒与所述底板上侧转动连接,所述圆板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圆筒内部,所述圆柱设于所述圆板上端,所述盖板转动设于所述圆筒上端,且所述盖板设有与所述圆柱相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一限位杆设于所述底板上侧,且所述第一限位杆上端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圆柱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铰接座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人脸识别器本体通过阻尼转轴与所述铰接座铰接连接。
[0008]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板、螺纹杆、把手以及限位组件,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底板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下端与所述夹板转动连接,所述限位组件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夹板之间,所述螺纹杆上端贯穿所述底板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
[0009]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个第二限位杆以及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杆分别设于所述螺纹杆前后两侧,两个所述限位杆下端均与所述夹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杆上端均贯穿所述底板分别与两个所述限位块固定连接。
[0010]所述把手表面设有橡胶套。
[0011]所述底板下端与所述夹板上端均设有橡胶垫。
[0012]所述圆筒外侧设有橡胶套。
[0013]本技术可进行高度与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人脸识别终端能够适应不同高矮或者情况特殊的人群使用,大大提高了人脸识别终端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4]本技术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18]人脸识别器本体1、底板11、圆筒2、圆板21、圆柱22、盖板23、第一限位杆24、连接杆25、铰接座26、夹板3、螺纹杆31、把手32、第二限位杆4、限位块41、橡胶垫5。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包括人脸识别器本体1、底板11、调节组件以及夹持机构,夹持机构设于底板11;
[0021]调节组件包括圆筒2、圆板21、圆柱22、盖板23、第一限位杆24、连接杆25以及铰接座26,圆筒2与底板11上侧转动连接,圆板21通过螺纹连接于圆筒2内部,圆柱22设于圆板21上端,盖板23转动设于圆筒2上端,且盖板23设有与圆柱22相匹配的通孔,第一限位杆24设于底板11上侧,且第一限位杆24上端与盖板23固定连接,连接杆25与圆柱 22上端固定连接,铰接座26与连接杆25固定连接,人脸识别器本体1通过阻尼转轴与铰接座26铰接连接。
[0022]在使用人脸识别终端时,先通过夹持机构将底板11固定在桌面,然后人们即可使用人脸识别器本体1;在碰到特殊人群需要调节人脸识别器本体1的高度时,转动圆筒2,由于第一限位杆24下端与底板11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杆24上端与盖板23固定连接,盖板23与圆筒2上端转动连接,且圆板21通过螺纹与圆筒2内部连接,所述在圆筒2转动时将带动圆板21 上下运动,圆板21上下运动将带动圆柱22上下运动,圆柱22上下运动带动连接杆25上下运动,连接杆25上下运动带动铰接座26上下运动,铰接座26上下运动带动人脸识别器本体 1上下运动,即实现对人脸识别器本体1高度的调节;又人脸识别器本体1通过阻尼转轴与所述铰接座26铰接连接,所以人们可通过掰动人脸识别器本体1进行角度调节;本技术可进行高度与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人脸识别终端能够适应不同高矮或者情况特殊的人群使用,大大提高了人脸识别终端的实用性。
[0023]夹持机构包括夹板3、螺纹杆31、把手32以及限位组件,螺纹杆31与底板11螺纹连接,螺纹杆31下端与夹板3转动连接,限位组件设于底板11与夹板3之间,螺纹杆31上端贯穿底板11与把手32固定连接。在进行夹持时,人们通过把手32旋转螺纹杆31,又螺纹杆31 与底板11螺纹连接,所以人们可将螺纹杆31向上转动,螺纹杆31向上移动带动夹板3向上移动,从而使得底板11与夹板3相互靠近,这样即可将人脸识别终端夹持在桌面进行使用。
[0024]限位组件包括两个第二限位杆4以及两个限位块41,两个限位杆4分别设于螺纹杆31 前后两侧,两个限位杆4下端均与夹板3固定连接,两个限位杆4上端均贯穿底板11分别与两个限位块41固定连接。螺纹杆31在转动时,由于第二限位杆4下端与夹板3固定连接,第
二限位杆4上端贯穿底板11,所以夹板3不会跟着螺纹杆31转动而转动,即使得夹板3 能够正常向上或者向下移动,通过限位块41可使得第二限位杆4与底板11不会脱离连接。
[0025]把手32表面设有橡胶套。通过橡胶套能够增加把手32的舒适度,同时能够增加人们在转动把手32时的摩擦力,从而使得人们转动32能够更加舒适。
[0026]底板11下端与夹板3上端均设有橡胶垫5。通过两个橡胶垫5与桌面进行接触,使得夹板3和底板11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更大,从而使得夹持更加稳定。
[0027]圆筒2外侧设有橡胶套。这样使得人们在转动圆筒2时更加舒适。
[0028]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人脸识别器本体、底板、调节组件以及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于所述底板;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圆筒、圆板、圆柱、盖板、第一限位杆、连接杆以及铰接座,所述圆筒与所述底板上侧转动连接,所述圆板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圆筒内部,所述圆柱设于所述圆板上端,所述盖板转动设于所述圆筒上端,且所述盖板设有与所述圆柱相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一限位杆设于所述底板上侧,且所述第一限位杆上端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圆柱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铰接座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人脸识别器本体通过阻尼转轴与所述铰接座铰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脸识别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板、螺纹杆、把手以及限位组件,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凤张向国张雷郑先俊蒋国威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千里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