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雪飞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002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安装于壳体内,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液体混流管的另一端与液体分流器连通,液体混流管为空心圆管,空心圆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混流板倾斜安装于空心圆管的内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换热装置传热均匀,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浪费。费。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供热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集中供热的管网系统是能够保障民生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供热系统的网络规模呈扩大之势,集中供热是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和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区域的采暖和生活所需的热量方式,供热系统中的换热装置提高换热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换热器的流动阻力,热源处的高温热水流经热力站处的楼宇换热装置再通过楼宇内部的用户网到达采暖末端,此时热源可以为楼宇内的用户供热。
[0003]现有的换热装置采用扰流元件对换热装置进行强化传热,但是扰流元件会使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增大,热流速度减慢导致传热效率降低,热流体流经换热装置的管道时流体会形成漩涡,漩涡区域会形成较大的低速尾流区,这个区域换热性能差,并且还会产生很大的流动阻力,严重时会引起涡激振动,减少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导致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差较小,用于循环热媒的循环泵也会大幅消耗电能,部分楼宇的用热需求得到满足,然而另外一部分楼宇得到的热量远超其用热需求,过量供热造成了热量的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从而使换热装置传热均匀,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浪费。
[0005]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安装于壳体内,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液体混流管的另一端与液体分流器连通,液体混流管为空心圆管,空心圆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混流板倾斜安装于空心圆管的内表面,液体分流器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分流管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多个分流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的圆柱体上。
[0006]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液体混流管对换热装置进行均匀传热,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大量浪费。
[0007]进一步,壳体为长方体结构,壳体包含内板和外板,外板位于壳体的四周,内板位于壳体的内部,内板和外板的板厚相等,内板分隔在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之间。
[0008]进一步,液体混流管设置有扰流凹槽,扰流凹槽为圆环形凹槽,圆环形凹槽等距离分布在液体混流管的内表面。
[0009]进一步,进水口与液体混流管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包含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第一密封件位于进水口和第一换热组件的液体混流管之间,第二密封件位于进水口和第二换热组件的液体混流管之间,液体分流器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分流管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多个分流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的圆柱体上。
[0010]液体分流器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分流管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多个分流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的圆柱体上,对液体分流时能降低水流声音和流动阻力,起到稳定流量的作用,每个分流管对应一个热用户单元的热力入口,实现稳定传热,不会相互干扰,热用户单元之间的用户管网也不会存在热力不平衡问题。
[0011]进一步,壳体与换热组件为可拆卸式连接,壳体的两侧设置有滑块,换热组件的两侧设置有滑槽,滑块和滑槽相互匹配连接,滑槽和滑块均位于壳体和换热组件的两侧。
[0012]进一步,密封件包含第一压紧环、第二压紧环和密封圈,密封圈位于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之间。
[0013]进一步,第一压紧环和进水口密封连接,第二压紧环和液体混流管密封连接。
[0014]进一步,密封件的压紧环为与进水口同轴的圆环,第一压紧环的外圆周与液体混流管的内壁连接。
[0015]进一步,第二压紧环的外径与进水口的直径大小一致,压紧环的外壁与进水口的表面贴合。
[0016]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液体混流管对换热装置进行均匀传热,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大量浪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一种集中供热管网隔压换热装置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一种集中供热管网隔压换热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一种集中供热管网隔压换热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标识:壳体1,第一换热组件2,第二换热组件3,进水口4,液体混流管5,液体分流器6,混流板7,分流管8。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从而使换热装置传热均匀,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浪费。
[002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2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包括壳体1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组件2和第二换热组件3,第一换热组件2和第二换热组件3通过壳体1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安装于壳体1内,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4、液体混流管5和液体分流器6;液体混流管5的一端与进水口4连通,液体混流管5的另一端与液体分流器6连通,液体混流管5为空心圆管,空心圆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7,混流板7倾斜安装于空心圆管的内表面,液体分流器6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6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8,分流管8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6,多个分流管8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6的圆柱体上。
[0024]优选的,第一换热组件2和第二换热组件3通过壳体1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4、液体混流管5和液体分流器6,液体混流管5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7,液体混流管5对换热装置进行均匀传热,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5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大量浪费。
[002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壳体1为长方体结构,壳体1包含内板和外板,外板位于壳体1的四周,内板位于壳体1的内部,内板和外板的板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安装于壳体内,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液体混流管的另一端与液体分流器连通,液体混流管为空心圆管,空心圆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混流板倾斜安装于空心圆管的内表面,液体分流器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分流管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多个分流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的圆柱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为长方体结构,壳体包含内板和外板,外板位于壳体的四周,内板位于壳体的内部,内板和外板的板厚相等,内板分隔在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混流管设置有扰流凹槽,扰流凹槽为圆环形凹槽,圆环形凹槽等距离分布在液体混流管的内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口与液体混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飞
申请(专利权)人:王雪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