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36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包括反应罐,反应罐内设有进料装置和出料装置,进料装置的尾端插入反应罐的底部,出料装置的尾端伸入反应罐的上部,反应罐内的物料没过出料装置的尾端。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料装置的尾端插入反应罐的底部,即物料从反应罐的底部进入,进入的物料会位于反应罐的底部,增大了新进入的物料与反应罐内液体的接触时间;随着进料装置的不断进料,先进入的物料会在新进入物料的推动下朝向反应罐的顶部移动,不需在反应罐内设置搅拌结构,使得物料与反应罐内液体的接触时间维持均等,即增大了秸秆在反应罐内的浸泡时间,并实现物料的流动性;反应罐内的物料没过出料装置的尾端,方便出料装置将物料进行导出。置将物料进行导出。置将物料进行导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解罐,特别是一种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技术再次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生物质固废处理的热点之一。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三者在秸秆中相互缠绕,构成致密的空间结构,不易被微生物及酶直接利用,所以在产沼之前要进行预处理。
[0003]由于秸秆的密度小,木质素含量高,不溶于水,进入罐内会很快出现上浮并出现分层、结壳现象,使用传统的反应罐(上方进料、下方出料)很难对秸秆进行有效的浸泡、水解产酸;因而处理秸秆时存在能耗高、成本大的问题。
[0004]秸秆的预处理包含物料破碎以及水解产酸工序,在中国现有的示范工程中秸秆的水解、酸化工序主要是浸泡的方式,存在能耗高,进出料难,占地面积大,处理成本大,产生废液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秸秆的物理特性造成,秸秆密度小、木质素含量高且不溶于水,当秸秆进入罐内会很快上浮并产生分层、结壳现象,此外由于秸秆体积大,易吸水,在处理较高的秸秆固液比时,流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秸秆进入罐体后易上浮,使得秸秆的浸泡时间短的问题,提供一种增大秸秆浸泡时间的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
[0006]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包括反应罐,反应罐内设有进料装置和出料装置,进料装置的尾端插入反应罐的底部,出料装置的尾端伸入反应罐的上部,反应罐内的物料没过出料装置的尾端。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进料装置的尾端插入反应罐的底部,即物料从反应罐的底部进入,进入的物料会位于反应罐的底部,增大了新进入的物料与反应罐内液体的接触时间;随着进料装置的不断进料,先进入的物料会在新进入物料的推动下朝向反应罐的顶部移动,不需在反应罐内设置搅拌结构,即可使得物料与反应罐内液体的接触时间维持均等,即增大了秸秆在反应罐内的浸泡时间,并实现了物料的流动性;此外,将出料装置的尾端伸入反应罐的上部,即可导出先进入反应罐内的物料,维持反应罐内物料的先进先出;而反应罐内的物料没过出料装置的尾端,方便出料装置将物料进行导出。
[0009]进一步地,进料装置设有进料管,进料管内设有可旋转的进料轴,进料轴上设有进料叶片;出料装置设有出料管,出料管内设有可旋转的出料轴,出料轴上设有出料叶片。进料时,通过旋转进料轴,从而使得进料叶片带动物料输入反应罐内;出料时,通过旋转出料轴,从而使得出料叶片带动物料输出反应罐。
[0010]进一步地,进料管位于反应罐外的一端设有开口朝上的进料口,出料管位于反应
罐外的一端设有开口朝下的出料口,进料管和出料管的该端均连接有动力装置;进料叶片和出料叶片均呈螺旋状。动力装置分别带动进料轴、出料轴旋转,螺旋状的叶片便于缠绕物料以方便物料的进出。
[0011]进一步地,进料轴向下倾斜地插入反应罐内,且进料轴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
°
~60
°
。进料轴向下倾斜地插入反应罐内,方便物料进入反应罐内;对进料轴的方向进行限制,方便物料进入的同时综合匹配罐体的直径、高度进行角度的选择。
[0012]进一步地,出料轴位于反应罐内的一端不高于另一端,且出料轴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
°
~10
°
。便于物料的输出。
[0013]进一步地,进料管伸入反应罐的罐底。方便将物料输入反应罐罐底,同时使得新进的物料始终位于反应罐的罐底,达到后进入反应罐后出的效果。
[0014]进一步地,出料管位于反应罐罐体内的部分较短,出料轴的端部未被出料管包裹。便于出料轴的端部的出料叶片与物料接触,并将物料缠绕以实现出料的效果。
[0015]进一步地,反应罐顶部设有盖体,盖体朝向反应罐内伸出有汇料板并在反应罐顶部形成倒锥形的空间;出料装置的端部伸至锥形的轴心处。汇料板使得物料集中在罐顶的中部,且由于出料装置的端部伸至锥形的轴心处,因而方便出料装置的出料。
[0016]进一步地,反应罐罐底朝下凸出有筒状的沉积室,沉积室上设有出液管。沉积室用于收集秸秆中混杂的金属、石块等重物,以集中收纳,定期清理。
[0017]进一步地,反应罐内设有液面传感器,反应罐的罐底呈锥形且锥面固定有四个安装脚。设置液面传感器,以保证物料始终淹没出料装置的尾端,方便出料装置的出料。
[0018]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进料装置的尾端插入反应罐的底部,即物料从反应罐的底部进入,进入的物料会位于反应罐的底部,增大了新进入的物料与反应罐内液体的接触时间;随着进料装置的不断进料,先进入的物料会在新进入物料的推动下朝向反应罐的顶部移动,不需在反应罐内设置搅拌结构,即可使得物料与反应罐内液体的接触时间维持均等,即增大了秸秆在反应罐内的浸泡时间,并实现了物料的流动性;此外,将出料装置的尾端伸入反应罐的上部,即可导出先进入反应罐内的物料,维持反应罐内物料的先进先出;而反应罐内的物料没过出料装置的尾端,方便出料装置将物料进行导出。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示出了本技术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的结构图。
[0022]图2示出了图1第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3示出了图1第二个方向的剖视图。
[002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5]10、反应罐;
[0026]20、进料装置;21、进料管;22、进料轴;23、进料叶片;24、进料口;25、动力装置;
[0027]30、出料装置;31、出料管;32、出料轴;33、出料叶片;34、出料口;
[0028]40、盖体;41、汇料板;
[0029]50、沉积室;60、出液管;70、安装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30]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如图1至图3,一种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包括反应罐10,反应罐10内设有进料装置20和出料装置30,进料装置20的尾端插入反应罐10的底部,出料装置30的尾端伸入反应罐10的上部,反应罐10内的物料没过出料装置30的尾端。
[003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进料装置20的尾端插入反应罐10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罐(10),所述反应罐(10)内设有进料装置(20)和出料装置(30),所述进料装置(20)的尾端插入所述反应罐(10)的底部,所述出料装置(30)的尾端伸入所述反应罐(10)的上部,所述反应罐(10)内的物料没过所述出料装置(30)的尾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装置(20)设有进料管(21),所述进料管(21)内设有可旋转的进料轴(22),所述进料轴(22)上设有进料叶片(23);所述出料装置(30)设有出料管(31),所述出料管(31)内设有可旋转的出料轴(32),所述出料轴(32)上设有出料叶片(3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1)位于所述反应罐(10)外的一端设有开口朝上的进料口(24),所述出料管(31)位于所述反应罐(10)外的一端设有开口朝下的出料口(34),所述进料管(21)和所述出料管(31)的该端均连接有动力装置(25);所述进料叶片(23)和所述出料叶片(33)均呈螺旋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连续进出料的水解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轴(22)向下倾斜地插入所述反应罐(10)内,且所述进料轴(22)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印张明明吴进涛谭鑫甘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征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