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353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涤纶长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包括外围混纺丝和内围混纺丝,所述外围混纺丝包括外围第一纤维丝、外围第二纤维丝、外围第三纤维丝、第四纤维丝、第五纤维丝、第六纤维丝、第一弹性丝、第二弹性丝和第三弹性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聚酯纤维的第一弹性丝、第二弹性丝和第三弹性丝,使得外围混纺丝的弹性好,从而使涤纶长丝的弹性好、坚牢耐用、抗皱免烫,棉纤维的第五纤维丝和第六纤维丝,使得外围混纺丝的柔软性、保暖性和亲肤性好,从而使涤纶长丝的柔软性、保暖性和亲肤性好,涤纶纤维的内围单丝一和锦纶纤维内围单丝二,使得内围混纺丝的强度高、耐磨性、回弹性好。回弹性好。回弹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


[0001]本技术涉及涤纶长丝
,具体为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

技术介绍

[0002]涤纶长丝,是用涤纶做成长丝,涤纶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我国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它是以精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纤维,所谓涤纶长丝,是长度为千米以上的丝;在实际生活中,涤纶长丝涤纶的用途很广,其中大量用于制造衣着和工业中制品,为人们的穿着方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成为市场上具有光面前途的丝类产品。
[0003]现有的涤纶长丝,其弹力不足,并且耐磨性能差,从而使用寿命短,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
[0005]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通过设置外围第一纤维丝、外围第二纤维丝、外围第三纤维丝、第四纤维丝、第五纤维丝、第六纤维丝、第一弹性丝、第二弹性丝和第三弹性丝编织成的外围混纺丝,以及内围单丝一和内围单丝二编织成的内围混纺丝,利用外围混纺丝包裹内围混纺丝,并对外围混纺丝中的各种丝进行加弹处理,使得所得涤纶长丝的弹力好,耐磨性能好,解决了现有的涤纶长丝,其弹力不足,并且耐磨性能差,从而使用寿命短,影响使用效果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包括外围混纺丝和内围混纺丝,所述外围混纺丝包括外围第一纤维丝、外围第二纤维丝、外围第三纤维丝、第四纤维丝、第五纤维丝、第六纤维丝、第一弹性丝、第二弹性丝和第三弹性丝,所述内围混纺丝包括内围单丝一和内围单丝二,所述外围第一纤维丝和第三纤维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第五纤维丝和外围第二纤维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第六纤维丝和第四纤维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外围第一纤维丝和第三纤维丝整体与所述第一弹性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一组合丝,所述第五纤维丝和外围第二纤维丝整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二组合丝,所述第六纤维丝和第四纤维丝整体与所述第三弹性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三组合丝,所述第一组合丝、第二组合丝和第三组合丝之间编织成麻花状;
[0008]所述内围单丝一和内围单丝二均设有三组,三组所述内围单丝一和三组所述内围单丝二交错排布,单组所述内围单丝一和相邻所述内围单丝二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复合丝,三组所述复合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
[0009]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外围混纺丝和内围混纺丝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第一填充丝,所述第一填充丝为细旦仿
棉。
[0010]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内围混纺丝内侧间隙中填充有第二填充丝,所述第二填充丝为填充棉。
[0011]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纤维丝和外围第二纤维丝均为天然纤维素。
[0012]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外围第三纤维丝和第四纤维丝均为涤纶丝纤维。
[0013]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五纤维丝和第六纤维丝均为棉纤维。
[0014]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丝、第二弹性丝和第三弹性丝均为聚酯纤维。
[0015]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内围单丝一为涤纶纤维,所述内围单丝二为锦纶纤维。
[0016]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外围第一纤维丝、外围第二纤维丝、外围第三纤维丝、第四纤维丝、第五纤维丝、第六纤维丝、第一弹性丝、第二弹性丝和第三弹性丝均经过加弹工艺处理。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
[0018]1、聚酯纤维的第一弹性丝、第二弹性丝和第三弹性丝,使得外围混纺丝的弹性好,从而使涤纶长丝的弹性好、坚牢耐用、抗皱免烫;
[0019]2、棉纤维的第五纤维丝和第六纤维丝,使得外围混纺丝的柔软性、保暖性和亲肤性好,从而使涤纶长丝的柔软性、保暖性和亲肤性好;
[0020]3、涤纶纤维的内围单丝一和锦纶纤维内围单丝二,使得内围混纺丝的强度高、耐磨性、回弹性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外围混纺丝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内围混纺丝的示意图。
[0024]图中:外围混纺丝1、外围第一纤维丝111、外围第二纤维丝112、外围第三纤维丝121、第四纤维丝122、第五纤维丝131、第六纤维丝132、第一弹性丝141、第二弹性丝142、第三弹性丝143、第一填充丝15、第二填充丝17、内围混纺丝2、内围单丝一21、内围单丝二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6]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请参阅图1

3,包括外围混纺丝1和内围混纺丝2,所述外围混纺丝1包括外围第一纤维丝111、外围第二纤维丝112、外围第三纤维丝121、第四纤维丝122、第五纤维丝131、第六纤维丝132、第一弹性丝141、第二弹性丝142和第三弹性丝143,所述内围混纺丝2包括内围单丝一21和内围单丝二22,所述外围第一
纤维丝111和第三纤维丝121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第五纤维丝131和外围第二纤维丝112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第六纤维丝132和第四纤维丝122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外围第一纤维丝111和第三纤维丝121整体与所述第一弹性丝141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一组合丝,所述第五纤维丝131和外围第二纤维丝112整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丝142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二组合丝,所述第六纤维丝132和第四纤维丝122整体与所述第三弹性丝143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三组合丝,所述第一组合丝、第二组合丝和第三组合丝之间编织成麻花状;
[0027]所述内围单丝一21和内围单丝二22均设有三组,三组所述内围单丝一21和三组所述内围单丝二22交错排布,单组所述内围单丝一21和相邻所述内围单丝二22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复合丝,三组所述复合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
[0028]进一步的,所述外围混纺丝1和内围混纺丝2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第一填充丝15,所述第一填充丝15为细旦仿棉。
[0029]进一步的,所述内围混纺丝2内侧间隙中填充有第二填充丝17,所述第二填充丝17为填充棉。
[003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纤维丝111和外围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包括外围混纺丝(1)和内围混纺丝(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混纺丝(1)包括外围第一纤维丝(111)、外围第二纤维丝(112)、外围第三纤维丝(121)、第四纤维丝(122)、第五纤维丝(131)、第六纤维丝(132)、第一弹性丝(141)、第二弹性丝(142)和第三弹性丝(143),所述内围混纺丝(2)包括内围单丝一(21)和内围单丝二(22),所述外围第一纤维丝(111)和第三纤维丝(121)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第五纤维丝(131)和外围第二纤维丝(112)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第六纤维丝(132)和第四纤维丝(122)一起编织呈麻花状,所述外围第一纤维丝(111)和第三纤维丝(121)整体与所述第一弹性丝(141)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一组合丝,所述第五纤维丝(131)和外围第二纤维丝(112)整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丝(142)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二组合丝,所述第六纤维丝(132)和第四纤维丝(122)整体与所述第三弹性丝(143)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第三组合丝,所述第一组合丝、第二组合丝和第三组合丝之间编织成麻花状;所述内围单丝一(21)和内围单丝二(22)均设有三组,三组所述内围单丝一(21)和三组所述内围单丝二(22)交错排布,单组所述内围单丝一(21)和相邻所述内围单丝二(22)一起编织呈麻花状的复合丝,三组所述复合丝一起编织呈麻花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弹性超柔细旦涤纶长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刚沈红芳许良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丹宇美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