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206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内芯板和外壳体,内芯板的两侧均与一外壳体固定连接,外壳体的一端设有后壳板,后壳板的一侧与内芯板固定连接,远离后壳板的内芯板的一侧设有前壳板,前壳板的顶端设有分隔卡板,内芯板的顶端一侧开设有卡槽,分隔卡板卡接于卡槽的内部,分隔卡板的顶端设有第一挡位板,且分隔卡板的底端设有第二挡位板。该种交流接触器,提高了装置的触点灵敏度;降低使用过程中交流接触器本身的消耗,提高了线圈的耐用性能,且安装过程中可以对装置安全的角度进行微调,提高了装置安全的便利性。提高了装置安全的便利性。提高了装置安全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接触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气
,具体为一种交流接触器。

技术介绍

[0002]交流接触器广泛用作电力的开断和控制电路。它利用触点来开闭电路,一般包括包括电磁系统、触头系统、灭弧装置和绝缘外壳及附件四个部分。
[0003]但,常用的交流接触器具有一定的使用弊端:
[0004]1、接触点灵敏度低;
[0005]2、线圈耐用性;
[0006]3、安装之后难以进行位置调节。
[0007]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交流接触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本技术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内芯板和外壳体,所述内芯板的两侧均与一外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的一端设有后壳板,所述后壳板的一侧与内芯板固定连接,远离所述后壳板的所述内芯板的一侧设有前壳板,所述前壳板的顶端设有分隔卡板,所述内芯板的顶端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分隔卡板卡接于所述卡槽的内部,所述分隔卡板的顶端设有第一挡位板,且所述分隔卡板的底端设有第二挡位板。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芯板的内部固定设有主触点和辅助触点,且所述主触点和辅助触点的数量均为四个。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芯板的内部固定设有吸引线圈,所述吸引线圈为紫铜材质的双饶接线圈结构。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三个卡位槽,所述后壳板通过卡位槽与所述外壳体卡合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壳板的顶端固定设有第一环形轨,所述第一环形轨为圆孔形结构,所述后壳板的底端固定设有第二环形轨,所述第二环形轨为长条形结构。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挡位板和所述第二挡位板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挡位板的侧面开设有四个半通孔,所述半通孔的内部固定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穿过所述半通孔并与所述内芯板固定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该种交流接触器,在内芯板内部设立有较多的主触点和辅助触点,利用触点之间的搭接实现电路的控制,提高了装置的触点灵敏度;
[0017]2、该种交流接触器,内芯板内部的吸引线圈为紫铜材质的双饶接线圈结构,由于青铜线圈的本体电阻率较低,且柔软度较之黄铜更好,可以提高线圈的塑形能力,且降低使
用过程中交流接触器本身的消耗,提高了线圈的耐用性能;
[0018]3、该种交流接触器,装置设置有两个滑轨,杆件穿过第一环形轨时,配合螺帽使用,可以对装置的高度进行固定,当杆件穿过第二环形轨时,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是本技术一种交流接触器的整体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一种交流接触器的正面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种交流接触器的图1中A部分放大后的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内芯板;
[0025]2、外壳体;201、卡位槽;
[0026]3、后壳板;301、第一环形轨;
[0027]4、前壳板;
[0028]5、分隔卡板;
[0029]6、卡槽;
[0030]7、第一挡位板;701、半通孔;702、固定螺栓;
[0031]8、第二挡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3]实施例: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内芯板1和外壳体2,内芯板1的两侧均与一外壳体2固定连接,外壳体2的一端设有后壳板3,后壳板3的一侧与内芯板1固定连接,远离后壳板3的内芯板1的一侧设有前壳板4,前壳板4的顶端设有分隔卡板5,内芯板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卡槽6,分隔卡板5卡接于卡槽6的内部,分隔卡板5的顶端设有第一挡位板7,且分隔卡板5的底端设有第二挡位板8。
[0034]其中,内芯板1的内部固定设有主触点和辅助触点,且主触点和辅助触点的数量均为四个,通过设立较多的主触点和辅助触点,利用触点之间的搭接实现电路的控制,提高了装置的触点灵敏度。
[0035]其中,内芯板1的内部固定设有吸引线圈,吸引线圈为紫铜材质的双饶接线圈结构,青铜线圈的本体电阻率较低,且柔软度较之黄铜更好,便于进行线圈的塑形,同时提高了线圈的耐用性能。
[0036]其中,外壳体2的一侧开设有三个卡位槽201,后壳板3通过卡位槽201与外壳体2卡合连接,利用卡位槽201实现后壳板3与外壳体2之间的连接,可以便于将内芯板1保护在后壳板3与外壳体2之间,同时在维护期间,可以便于后壳板3与外壳体2之间的拆卸分装,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0037]其中,后壳板3的顶端固定设有第一环形轨301,第一环形轨301为圆孔形结构,后
壳板3的底端固定设有第二环形轨,第二环形轨为长条形结构,第一环形轨301和第二环形轨可以形成组合轨道,当杆件穿过第一环形轨301时,配合螺帽使用,可以对装置的高度进行固定,当杆件穿过第二环形轨时,可以对装置安全的角度进行微调,提高了装置安全的便利性。
[0038]其中,第一挡位板7和第二挡位板8的结构相同,且第一挡位板7的侧面开设有四个半通孔701,半通孔701的内部固定有固定螺栓702,固定螺栓702穿过半通孔701并与内芯板1固定连接,利用固定螺栓702实现第一挡位板7、第二挡位板8和内芯板1之间的固定,且利用固定螺栓702便于拆卸取出的特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0039]工作原理:
[0040]首先使用线路与交流接触器内部的触点进行连接,由于在内芯板1内部设立有较多的主触点和辅助触点,主触点和辅助触点可以组成四种连接组合,利用触点之间的搭接实现电路的控制,提高装置的触点灵敏度,在装置使用过程中,同时由于内芯板1内部的吸引线圈为紫铜材质的双饶接线圈结构,利用青铜线圈的本体电阻率较低,且柔软度较之黄铜更好的特性,可以提高线圈的塑形能力,且降低使用过程中交流接触器本身的消耗,提高了线圈的耐用性能,最后对装置进行固定,杆件穿过第一环形轨301时,配合螺帽使用,可以对装置的高度进行固定,当杆件穿过第二环形轨时,可以对装置安全的角度进行微调,提高了装置安全的便利性。
[0041]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内芯板(1)和外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板(1)的两侧均与一外壳体(2)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2)的一端设有后壳板(3),所述后壳板(3)的一侧与内芯板(1)固定连接,远离所述后壳板(3)的所述内芯板(1)的一侧设有前壳板(4),所述前壳板(4)的顶端设有分隔卡板(5),所述内芯板(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卡槽(6),所述分隔卡板(5)卡接于所述卡槽(6)的内部,所述分隔卡板(5)的顶端设有第一挡位板(7),且所述分隔卡板(5)的底端设有第二挡位板(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板(1)的内部固定设有主触点和辅助触点,且所述主触点和辅助触点的数量均为四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板(1)的内部固定设有吸引线圈,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益工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