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阿招专利>正文

一种连接器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8323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器端子,该端子两两对应设置于插座内,端子设有一高一低拗折的对应弹性接触部,弹性接触部的上端向旁侧内凹一角度后,延伸形成一弧形钩部,弧形钩部抵接于插座内部顶面设置的塑料本体;弹性接触部的下端形成一弯曲部,弯曲部的下端形成一延伸部,延伸部向下设有卡掣部,该卡掣部凸设有卡掣片抵靠于插座内部的底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介面卡插置于插座时可降低插入力,及保持固定的拔出力,同时可增加介面卡自动导入的功能,不易使该类型的端子变形或压伤。(*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特别是指一种使介面卡插置于插座时,降低插入力,避免介面卡受到刮伤,使介面卡插入时的接触部位及接触阻抗更稳定的端子的改良结构。按一般所知的连接器设计是于插座中设有一纵向插槽,插槽的两侧设有复数组嵌孔,以令相对应于嵌孔的端子得以嵌入其中,且该端子的接触端(针尾)穿透出插座的底部,使其触接于电路板。如图5所示,此种类型的各端子60分别设有一呈弧钩形的弹片部61,弹片部61的一端向下延伸设有一呈弯折状的弯折部62,弯折部62一端继续向下设有一呈笔直状的接触部63,此种构造虽使该种类型的端子60在平面加工时相当容易,且不易变形;接触部63笔直性相当良好,减少了与电路板发生压伤的情况的发生。但使用该平面加工类型的端子,存在有如下缺失如图6及其剖面放大图所示,由于该类型端子60属平面剪切加工,因此,该类型端子60与介面卡65接触面651触接的弹性接触部64的横切面为一梯形非平面结构,即通常加工所知的剪切平面,其理论上是一平面,但实际上(以放大镜观察)为一梯形平面结构,其剪切面高低不平,因此,用剪切后的平面当成一接触面,会造成以下一些缺点由于该端子60的弹性接触部以放大镜观察为一非平面结构,因此当介面卡65插置于连接器插座的插槽时,若相对的两端子60间的间隙太小,则易因剪切面不平造成插入力太大、或因滑动而刮伤介面卡65接触面651的电镀层,使阻抗升高,其电镀层氧化生锈,也容易产生短路的现象。反之,若相对的两端子60间的间隙太大,虽对介面卡刮伤程度减低,但又造成正向力降低,相对的接触阻抗升高,倘若因CPU运转速度太高,产生高热,还可致使阻抗更高,进而发生瞬间当机的现象;另,该类型端子60是为平面加工,在装配入插座内的塑胶本体时,必须一支一支装配,因此耗费人工,增加成本,若采用自动化生产,则会有机器成本过高及产量有限等诸多问题产生。图7所示为现有的另一类型的端子,其主要是各端子80上分别设有一弯折适当角度的弧形部81,弧形部81的一端向上延伸设有一拗折部82,它与插座90内的塑料本体92相抵接;弧形部81的另一端向下延伸设有一与该弧形部的弯折角度相反的弹片部83,弹性部83一端与相对应的另一端子对应向外弯折一适当角度后,向下延伸设有一塑料本体配合处85,继续向下使端子弯曲出向内或向外的电路板接触部位84、86,该端子的构造,虽能相当容易地装配于插座90所设的嵌孔91中,接触部位不会刮伤介面卡,且制作加工为非剪切面加工,加工技术层次较高并可降低成本,但依然有下列缺失无法避免当端子装配于插座内时,若拗折部82的顶端抵接于插座内塑胶本体92,容易造成端子80损伤或弯曲;由于介面卡插接于插座的插拔力较低,其相对的正向力亦较低,倘若微处理器(CPU)的速率过高,或承受高度震动时,易使端子产生瞬间跳脱的现象;该类型端子80底部的电路板的接触部位84、86的设计凸出于料带外,当端子在电镀、运送、加工或包装时,极易因碰撞或挤压而变形,造成接触部84、86无法插入电路板。有鉴于此,专利技术人经研究开发设计出一种连接器端子的改良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使介面卡插入时,可降低插入力,及保持固定的拔出力,同时可增加介面卡自动导入的功能,不易使该类型的端子变形或压伤;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使之可避免介面卡受到刮伤,且使介面卡的接触面部位享有更高、更稳定正向力,降低接触阻抗,即使承受高度震动时,亦不会造成端子发生瞬间跳脱的现象;本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使其在电镀、运送及包装加工的过程中,不易因不小心而损毁或变形,在装配上亦可减少人工、降低装配的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连接器端子,该端子每两两对应地设于一保持一定间距的嵌孔插座内,每对端子设有两对应的弹性接触部,该端子的接触端穿透出插座的底部,触接于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对应设置的端子均设有一拗折的的弹性接触部,其中嵌设于插座内的每对端子在空间位置上,其拗折的弹性接触部采用一高一低的设置。本技术的目的还可由如下措施实现的,所述的各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的上端向旁侧内凹一角度,继续延伸形成一弧形钩部,该弧形钩部在介面卡插入时恰可抵接于插座内部顶面的设置的塑料本体;各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的下端同弹性接触部反向形成一弯曲部,弯曲部的下端朝旁侧延伸形成一延伸部,延伸部向下延伸形成一卡掣部,卡掣部两侧面的适当位置上,分别凸设有至少一对大小不等的卡掣片,该卡掣片可抵靠于插座内部的底面,各端子的接触端与料带保持在同一平面内;端子的数目可依使用者的需求加以设计。本技术的效果是1.高低弹性接触部的设计,可使介面卡插置于插座时,不会因端子数目太多,而使插入力增加,反而可降低一半的插入力,并保持固定的拔出力,同时可增加介面卡自动导入的功能;2.端子的弹性接触面非剪切而成,而是拗折而成,因此为一真正平面,避免介面卡受到刮伤;3.顶部弧形钩部的设计,及端子未端部的设计,可在装配时,避免因端子顶到塑胶本体使该类型的端子变形或压伤;且使介面卡的接触面部位享有更高、更稳定正向力,降低接触阻抗,即使承受高度震动时,亦不会造成端子发生瞬间跳脱的现象;4.该端子在装配时,其插接脚与料带保持在同一平面内,故在电镀、运送及包装加工的过程中,不易因不小心而损毁或变形,在装配上亦可减少人工、降低装配的成本。附图图面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各端子与料带设成一体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各端子嵌入插座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各端子嵌入插座后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图,图5为现有的一种端子嵌入插座的示意图,图6为现有端子嵌入插座的示意图及其剖面局部放大图,图7为现有的另一种端子嵌入插座的示意图,为便于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等做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将配合实施例及附图图面做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有一插座1、复数支第一端子2及复数支第二端子3等构件;其中,插座1是一绝缘塑料材质制成,其上设有一开口朝上插槽11,以利于介面卡紧密地插置,插槽11的两侧分别设有多数个保持一定间距的嵌孔12、12’该嵌孔12、12’令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该端子数目未加限制,可依使用者的需求加以设计),嵌设在其中,并使端子2、3的插接脚21、31穿透出插座1的底部。其中,第一端子2插设于插座1的嵌孔12内,其上设有一拗折的弹性接触部22,该弹性接触部22朝向插槽11的位置凸出,该弹性接触部22的上端向旁侧内凹一角度后,继续延伸形成一弧形钩部23,该弧形钩部23在介面卡4尚未插入时恰可抵接于插座1内部顶面的设置的第一塑料本体15,弧形钩部23的自由端继续延伸形成一未端部27,而在该弹性接触部22的下端同弹性接触部22反向形成一弯曲部24,弯曲部24的下端朝旁侧延伸形成一延伸部25,延伸部25向下延伸形成一卡掣部26,卡掣部26两侧面的适当位置上,分别凸设有至少一对大小不等的卡掣片261,该卡掣片261可抵靠于插座1内部的底面,并在该卡掣部26的下端向下延伸设一插接脚21,插接脚21穿透出插座1的底部,可供插接于电路板上。第二端子3插设于插座1的另一嵌孔12’内,其上设有一拗折的弹性接触部32,该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端子,该端子每两两对应地设置于一保持一定间距的嵌孔插座内,每对端子设有两对应的弹性接触部,该端子的接触端穿透出插座的底部,触接于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对应设置的端子均设有一拗折的弹性接触部,其中嵌设于插座内的每对端子在空间位置上,其拗折的弹性接触部采用一高一低的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阿招
申请(专利权)人:黄阿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