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生兴专利>正文

掀盖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8204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掀盖式连接器,它由底座与掀盖组成,其底座之一端两侧可铰接一两侧具轴孔的掀盖,使掀盖与底座可开启及夹合,掀盖底面两侧设有凸缘板,于凸缘板内侧设有凸缘,掀盖顶板中央及两侧末端与凸缘板末端均设有挡止部,于底座前端中央设有凸起部,使讯号线接头插入后被限制在掀盖底面与斜面之间,于底座中央凸起部与斜面处,设有金属簧线的嵌槽,使讯号线接头导通讯号,于底座之底面设有扣钩和扣孔,可将两底座扣接组合一体,供两讯号线接头扣接。(*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讯器材,尤指一种掀盖式连接器。通常供讯号线接头(4)插接之连接器如附图说明图15及图16所示,其主要是由两可对接扣合之壳体(5)所共同组接而成,同时并于该两壳体(5)之两侧,各形成一可供讯号线接头(4)插接之插孔(51),同时于每一插孔(51)之底部,另组设一内嵌设有金属簧线(512)之线座(511),并以导线(513)将两线座(511)之金属簧线(512)相互连接,而达到供讯号线接头(4)插接连接之目的,但通常连接器,因其内部构件多,使其体积甚为庞大,因而相当占空间及不利于携带,且因其构件多及组装耗时,因而使成本大幅提高,再者,因科技之进步,而使各种通讯设备在相互竞争之下,讲求使用方便、功能强及体积小易携带之产品则不断推出,但这些产品需藉由讯号线来作为讯号之传递及接收,因此,可被使用做为讯号线接头插接之连接器则为必备之配件,但目前的连接器,其体积均甚为庞大,因此,仍然造成使用者收置携带上的困扰,且现有连接器于使用上并无法作较多变化。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连接器体积庞大携带不便的缺点,提供一种体积轻薄短小携带方便的掀盖式连接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掀盖式连接器包括底座和掀盖,其中一底座,于中央设有凸起部,于凸起部一端两侧设有一组枢轴,于前端中央设有一具斜面的凸起部,在中央凸起部及斜面处设有数个嵌槽,可依需要嵌组多个金属簧线,又于两侧设有侧板,两侧板内侧与中央凸起部间,设有凹槽,两侧板内面各设有扣缘;一掀盖,于其中一端两侧具轴孔,可与底座所设枢轴铰接一体,而使另一端可呈开启及夹合,于底面两侧设有一组凸缘板,做为讯号线接头插组时的导引,于该组凸缘板之一端相对内侧设有一组凸缘,供讯号线接头上方之弹性扣板两侧扣缘扣固定位;于该组凸缘板之一端两侧各设有扣槽,与底座两侧板内面所设之扣缘组合而达到定位,另于其末端,设有呈适当斜度的挡止部。藉由上述结构,于掀盖掀启时,这些挡止部分别抵触于底座中央凸起部与两侧凹槽的末端及其两侧板末端的挡止部,使掀盖掀启后可呈适当的角度,并使斜面与掀盖掀启时呈平行或适当角度,使讯号线接头插入后被限制于掀盖底面与斜面之间,而达到讯号线接头恰可插入的组接效果,当掀盖与底座关闭夹合时,将使掀盖两侧所设的凸缘板进入底座两侧的凹槽内,使整个连接器的体积及厚度缩至最小。掀盖式连接器,于底座两侧板末端内面,各设有一组定位凹槽,且于掀盖末端两侧各设有定位凸点,使掀盖掀启后可呈一适当角度时,使定位凸点与定位凹槽配合定位,使掀盖定位于掀启的位置,以利于使用;又于底座之底面其中一对角处,设有一组扣钩,另一对角则设有一组扣孔,藉此可将两底座呈多种不同扣接组合,可供两讯号线接头扣接连接传导讯号;又可于底座之其中一端部分别设有一组组接柱及一组组接孔,两底座对接时,所设的组接柱与组接孔组接,使两底座对接为一体,同时,嵌设于嵌槽内之金属簧线所设两钩体,分别扣钩于两底座底部所设之孔槽内,使两底座可牢固的组接一体。综上所述,藉由可掀启关闭的掀盖设计,于插接使用时,将掀盖掀启,收置时掀盖关闭,使整个体积轻薄短小,利于收置及携带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一详述。图1是本技术将两底座扣组一体时之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将两底座扣组一体并收合时之实施例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将两底座扣组一体可插接讯号线接头之实施例图;图4是本技术将两底座反向扣组一体时之实施例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将两底座反向扣组一体时之组合部分剖示图;图6是本技术将两底座正向对接组合时之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将两底座正向对接组合时之实施例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将两底座正向对接组合时之组合部分剖示图;图9是本技术将一正一反之两底座对接组合时之实施例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将两底座正向对接组合并组设另一不同金属簧线时之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11是本技术将两底座正向对接组合并组设另一不同金属簧线时之组合部分剖示图;图12是本技术使用于PC板时之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13是本技术使用于PC板时之部分剖示图;图14是本技术使用于PC板时之实施例立体图;图15是现有连结器之立体分解图;图16是现有连结器之组合部分剖示图。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是于一底座(1)之中央凸起部(11)一端两侧,设有一组枢轴(111),可铰接于其中一端两侧具轴孔(222)之掀盖(2),使掀盖(2)与底座(1)之另一端可呈开启及夹合之功效,于掀盖(2)之底面两侧,设有一组凸缘板(22),做为讯号线接头(4)插组时之导引,于该组凸缘板(22)之一端相对内侧,设有一组凸缘(223),供讯号线接头(4)上方弹性扣板(41)之两侧扣缘(42)扣固定位,另于掀盖(2)顶板(21)中央与两侧末端及该组凸缘板(22)末端,均设有呈适当斜度之挡止部(211)(212)(221),于掀盖(2)掀启时,可藉这些挡止部(211)(212)(221)分别抵触于底座(1)中央凸起部(11)与两侧凹槽(121)之末端及其两侧板(12)末端之挡止部(113)(122)(124),同时于两侧板(12)末端内面,各设有一组定位凹槽(125),于掀盖(2)末端两侧各设有一定位凸点(225),使掀盖(2)掀启后可呈一适当角度并藉定位凸点(225)与定位凹槽(125)配合定位,使掀盖(2)可定位于掀启位置,而使讯号线接头(4)恰可插入;于底座(1)前端中央,设有一具斜面(131)之凸起部(13),该斜面(131)系与掀盖(2)掀启时呈平行或适当角度,使讯号线接头(4)插入后被限制于掀盖(2)底面与斜面(131)之间,而达到精确组接效果,当掀盖(2)与底座(1)关闭夹合时,将使掀盖(2)两侧所设之凸缘板(22)进入底座(1)两侧凹槽(121)内,使整个连接器之体积及厚度缩至最小,由于该组凸缘板(22)之一端两侧所设之扣槽(224),与底座(1)两侧板(12)内面所设之扣缘(123)组合,而达到定位,此外,于底座(1)中央凸起部(11)及斜面(131)处设有数个嵌设有金属簧线(3)之嵌槽(112)(132)(如图5所示),使讯号线接头(4)插入后,使其上之金属接线与金属簧线(3)相互接触,而达到导通讯号之目的,此外,于底座(1)底面其中一对角处,设有一组扣钩(14),另一对角则设有一组扣孔(15),藉此可将两底座(1)扣接组合一体,可供两讯号线接头(4)扣接以连接传导讯号。如图4及图5所示,本技术将两底座(1)反向扣组一体时,藉由成S形之金属簧线(31),使金属簧线(31)上、下两水平端可分别成反向的嵌入两底座(1)之嵌槽(112)内,而于两讯号线接头(4)分别成反向插组时,使金属簧线(31)与讯号线接头(4)之金属接线(43)接触而导通讯号,形成1对1型态的讯号线组接方式。如图6、图7及图8所示,本技术将两底座(1)正向对接组合时,系于底座(1)之其中一端部,分别设有一组组接柱(16)及一组组接孔(161),使两底座(1)于对接时,可藉所设之组接柱(16)与组接孔(161)之组接,而使两底座(1)成正向对接的组接一体,同时并藉由嵌设于嵌槽(112)内之金属簧线(32)所设两钩体(321),分别钩扣于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掀盖式连接器,其包括底座(1)与掀盖(2),其特征在于:一底座(1),于其中央设有凸起部(11),于凸起部一端两侧设有一组枢轴(111),于前端中央设有一具斜面(131)之凸起部(13),于中央凸起部(11)及斜面(131)处,设有嵌槽(112),于其两侧设有侧板(12),于两侧板内侧与中央凸起部间,设有凹槽(121),于两侧板内面各设有扣缘(123);一掀盖(2),于其中一端两侧具轴孔(222),可与底座(1)所设之枢轴(111)铰接一体,而使另一端可呈开启及夹合,于底面两侧设有一组凸缘板(22),于该组凸缘板(22)之一端相对内侧设有一组凸缘(223),供讯号线接头(4)上方之弹性扣板(41)两侧扣缘(42)扣固定位,于该组凸缘板(22)之一端两侧各设有扣槽(224),与底座(1)两侧板内面所设之扣缘(123)组合,另于其末端设有呈适当斜度之挡止部(211)(212)(2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生兴
申请(专利权)人:廖生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