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波消融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879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微波消融针,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连接的针头、针杆、手柄和射频微波器,针头右端与内导体左端连接,内导体右端与射频微波器连接,内导体同轴设于针杆内,内导体与针头接触的一段裸露,余下内导体外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保护层和柔性导热层,柔性导热层外部设毛细冷却通道,针杆内壁设纳米隔热层,针杆外壁由内至外依次设清凉层和超滑层,手柄上设与毛细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内导体上设保护层、柔性导热层、毛细冷却通道以及在针杆上设纳米隔热层使内导体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提高使用安全性,还能为人体提供清凉感觉,更加舒适,整体结构简单、外径小,可实现快速穿刺,创伤小,适合工业化推广使用。业化推广使用。业化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波消融针


[0001]本技术属于微波消融针
,具体涉及一种微波消融针。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波消融针得到大量应用并不断发展,其主要利用辐射微波使治疗区域快速达到很高的温度,使肿瘤细胞等灭活,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目前的微波消融针的冷却效果还有提升空间,本技术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微波消融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波消融针。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微波消融针,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连接的针头、针杆、手柄和射频微波器,所述针头右端与内导体左端连接,内导体右端与射频微波器连接,内导体同轴设置于针杆内,内导体与针头接触的一段裸露,余下的内导体外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保护层和柔性导热层,柔性导热层外部设置毛细冷却通道,毛细冷却通道内通冷却液,针杆内壁设置纳米隔热层,针杆外壁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清凉层和超滑层,手柄上设置与毛细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冷却液通过进液管进入毛细冷却通道,冷却液通过出液管流出,冷却液在毛细冷却通道内循环流动,将内导体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
[0006]进一步地,所述针杆上设置刻度线,针杆上套设移动滑块,移动滑块沿针杆往复运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针头外壁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抗菌层和纳米二氧化钛层,所述抗菌层的厚度为5

20微米,所述纳米二氧化钛层的厚度为3

18微米。
[0008]进一步地,所述纳米隔热层的厚度为70

230微米。
[0009]进一步地,所述清凉层和超滑层的厚度之和不大于60微米。
[0010]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40

300微米。
[0011]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导热层的厚度为30

200微米。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波消融针,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连接的针头、针杆、手柄和射频微波器,针头右端与内导体左端连接,内导体右端与射频微波器连接,内导体同轴设置于针杆内,内导体与针头接触的一段裸露,余下的内导体外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保护层和柔性导热层,柔性导热层外部设置毛细冷却通道,毛细冷却通道内通冷却液,针杆内壁设置纳米隔热层,针杆外壁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清凉层和超滑层,手柄上设置与毛细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冷却液通过进液管进入毛细冷却通道,冷却液通过出液管流出,冷却液在毛细冷却通道内循环流动,将内导体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本技术提供的微波消融针,通过在内导体上设置保护层、柔性导热层、毛细冷却通道以及在针杆上设置纳米隔热层使得内导体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通过设置清凉层为人体提供清凉感觉,更加
舒适,可有效控制针头和针杆的温度,针杆不会传热,无灼伤穿刺皮肤的风险,大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各层采用对人体无害材料制成,绿色健康,整体结构简单、外径小,可实现快速穿刺,创伤小,无粘接风险,便于清洁,适合工业化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毛细冷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毛细冷却通道与进液管和出液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纳米隔热层、清凉层和超滑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保护层和柔性导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0]如图1

5所示,一种微波消融针,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连接的针头1、针杆2、手柄3和射频微波器4,针头1右端与内导体5左端连接,内导体5右端与射频微波器4连接,内导体5同轴设置于针杆2内,内导体5与针头1接触的一段裸露,余下的内导体5外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保护层51和柔性导热层52,柔性导热层52外部设置毛细冷却通道53,毛细冷却通道53内通冷却液,针杆2内壁设置纳米隔热层21,针杆2外壁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清凉层22和超滑层23,针杆2上设置刻度线,针杆2上套设移动滑块6,移动滑块6沿针杆2往复运动,便于医护人员确定最佳穿刺长度,手柄3上设置与毛细冷却通道53连通的进液管7和出液管8,进液管7和出液管8可对称或非对称设置,冷却液通过进液管7进入毛细冷却通道53,冷却液通过出液管8流出,冷却液在毛细冷却通道53内循环流动,便于更好将内导体5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
[0021]针头1外壁由内至外依次设置厚度为5

20微米的抗菌层和厚度为3

18微米的纳米二氧化钛层,提高针头1的抗菌性、耐腐性等,无毒害作用,能进行快速清洁。
[0022]纳米隔热层21的厚度为70

230微米,不会将针杆2内的热量向外散发,避免灼伤人体皮肤等,提高安全系数,纳米隔热层21远离针杆2内壁的一面还可设置厚度5

15微米的冰凉层。
[0023]清凉层22和超滑层23分别采用对人体无伤害的材料制成,不引起过敏等,清凉层22的设置为人体提供舒适、凉爽的感觉,超滑层23的设置便于快速穿刺和清洁。清凉层22和超滑层23的厚度之和不大于60微米,超滑层23的厚度不大于25微米。
[0024]保护层51采用对人体无伤害的材料制成,保护内导体5,保护层51的厚度为40

300微米;柔性导热层52具有较高的柔性及导热性,能够及时将内导体5产生的热量外散,柔性导热层52的厚度为30

200微米。
[00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0026]将针头1刺入手术区,精准定位后在进行手术时,利用射频微波器4产生微波,通过内导体5传输至针头1,对需要消融的细胞等进行消融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冷却液通过进液管7泵进入毛细冷却通道53,冷却液通过出液管8泵出,冷却液在毛细冷却通道53内循环流
动,带走热量,同时,在针杆2内壁设置的纳米隔热层21具有良好的隔热作用,与冰凉层协同,便于更好将内导体5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清凉层22的设置为人体提供舒适、凉爽的感觉,确保在人体合理温度条件下进行手术,减少对人体组织等的刺激。
[0027]本技术中涉及的各膜层的厚度可根据实际需求加以灵活选择,各层之间采用粘接等现有方式连接在一起,本技术未具体描述的部分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波消融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连接的针头、针杆、手柄和射频微波器,所述针头右端与内导体左端连接,内导体右端与射频微波器连接,内导体同轴设置于针杆内,内导体与针头接触的一段裸露,余下的内导体外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保护层和柔性导热层,柔性导热层外部设置毛细冷却通道,毛细冷却通道内通冷却液,针杆内壁设置纳米隔热层,针杆外壁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清凉层和超滑层,手柄上设置与毛细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冷却液通过进液管进入毛细冷却通道,冷却液通过出液管流出,冷却液在毛细冷却通道内循环流动,将内导体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波消融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上设置刻度线,针杆上套设移动滑块,移动滑块沿针杆往复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涛陈俊蒋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劢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